孙中山故里翠亨村今日新貌 纪念馆已种田12年

1866年,在粤南一个只有6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一户孙姓农家为新生的男婴取名孙文。45年后,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满清政权,建立了共和国。100多年过去了,这个叫作翠亨村的地方由于孙文的历史功绩而有了一番新面貌。

7月13日,两岸记者“重走辛亥路”联合采访团来到翠亨村。今天这里已成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一部分。

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除了孙中山故居、用于陈列展览的纪念馆之外,还将翠亨村纳入其中。不仅复原布置各种农家、店铺,甚至还保留了当年孙家的田地,继续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让人直观感受到孙中山少年时在此耕作的场景。

“这里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把孙中山成长的社会环境完整、立体地展现出来。”纪念馆馆长萧润君说,纪念馆耕种稻田已经12年了,这也是全国第一座“种田的博物馆”。导览员解说道,通过了解村子的环境,参观者增进了对农村的认识,就更能够理解孙中山为何如此重视民生问题。

故居是位于村西南的赭红色两层小楼,是孙中山26岁时设计和主持修建的。这是全村唯一一座坐东向西的房子,留过洋的孙中山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许多西方元素,内部陈设采传统中式风格。故居中西合璧,门多窗多,回环连通,在当时可谓标新立异。孙中山在此生活、读书、行医,和好友谈论国事,并在书房中起草了《上李鸿章书》。

萧润君说,纪念馆为孙中山而设,通过研究和整理相关历史资料,举办展览,让人们了解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理想。孙中山不仅在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的思想理论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和价值。

他举例指出,孙中山关于建设东方大港、南方大港、北方大港的区域经济建设思想,恰恰吻合了今天的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概念;关于发展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实行国家社会主义的理念,在如今也颇具启示。

孙中山13岁离开翠亨村赴檀香山留学,5年后回国时带回一株酸豆树种在前院。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转星移,如今这株老树斜卧院中,依旧苍劲繁茂。郭沫若前来参观时曾有感而发:“酸豆一株起卧龙。”

孙中山曾说,“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我们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世纪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正如他所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21世纪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