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漆器研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秦汉漆器研究》,洪石著,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发行。定价28元。

      作者简介:洪石,1972年出生于吉林省大安市。199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考古》杂志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曾发表《东周至晋代墓所出物疏简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生产与管理》、《战国秦汉时期漆器上的文字内容探析》等论文。

      附:《战国秦汉漆器研究》序

      作者 刘庆柱

      洪石同志的《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付梓之际,嘱我为她的专著作序。洪石同志199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攻读我的博士学位研究生。作为指导教师,我深切感到,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作好学位论文是十分重要的。而一个好的或比较好的学位论文题目的选定,是完成好学位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论文研究涉及对象的资料保存情况、相对数量与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又是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前提。对于博士学位论文而言,论文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创新”包括研究方法、理论和内容等方面。

      历史发展说明,不同时空有不同风格的“精神文化”产品,相同或相近“空间”而不同“时间”也有着不同风格的“精神文化”,如中国文学史上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像“精神文化”一样,“物质文化”也不例外,中国考古学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时代的物质文化各自特点也不相同,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器、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战国秦汉的漆器、唐代的金银器和三彩器、宋元明清的瓷器等。

      如上所述,漆器是战国秦汉时代特色的文化遗物。煮盐、冶铁和铸币是汉代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汉代三大手工业)。在服务于皇室和中央政府的手工业中,军工、纺织和漆器生产,占有突出地位。《汉书·贡禹传》记载,西汉晚期“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这里记载的“三服官”、“东西织室”均属中央政府与皇室的纺织生产与管理机构,蜀与广汉的工官是中央辖属的漆器工业基地,“三工官”为中央直属军工生产部门。漆器与纺织、军工并列,可见当时漆器生产在皇室和中央政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这也是战国秦汉时代漆器达到中国古代漆器发展顶峰的社会背景。

      漆器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木胎漆器,在其后的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墓葬、江苏团结村和梅堰遗址、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也相继发现一些漆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的漆器发现数量和种类较史前时期大大增加,漆器的分布地域也更为广阔,制作技艺更为先进,其代表性漆器出土地点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内蒙古敖汉大甸子、河北邢台藁城台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陕西长安丰镐遗址,河南信阳、山东沂水、湖北当阳和襄阳等地春秋时代的遗址或墓地。进入战国秦汉时代,仅20世纪50年代以来,半个世纪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战国秦汉漆器约有4300件,涉及的漆器种类几乎涵盖了已知的所有战国秦汉漆器类型,这些漆器制作之精良未见出其右者。漆器的出土地方遍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各地考古发现战国秦汉漆器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工艺之精、保存之好、分布之广都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不可与之相比的。

      长期以来,由于相关古代漆器保护技术的滞后,漆器自身的保存困难,使古代漆器的考古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近年来由于战国秦汉时代漆器的大量发现,古代漆器科技保护技术提高,保存条件的改善,这为进一步开展战国秦汉时代漆器考古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国古代漆器及战国秦汉漆器研究有着近七八十年的历史,但是毋庸讳言,从已发表的这方面研究成果来看,大多为漆器的基本描述、铭文与图案的介绍和研究,当然还有一些涉及材料学、工艺学、美术史、历史学等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至于以考古学理论、方法研究战国秦汉漆器的论文或限于较小区域,或限于较短时期,对于中国古代漆器发展顶峰时期的战国秦汉漆器,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古学研究更是为数甚少。

      鉴于上述情况,经过对中国古代漆器考古学研究现状的反复斟酌、考虑,确定了以《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为题,作为洪石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本书就是作者的博士论文。

      《战国秦汉漆器研究》,是一部力求从时空两方面,对战国秦汉时期漆器进行更为全面、系统考古学研究的专著。我认为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本书在器类研究中,利用考古学资料加强名物制度研究,提出了诸多创新研究成果。如根据“物疏简”将传统所使用的“耳杯”、“羽觞”定名为“杯”,又如“具器”、“盛”、“樽”、“觯”等器物名称的提出和使用。

      其次,本书以考古类型学研究为基础,在漆器类型学研究中,器类定名准确,器物型式划分特点明显、横向联系与纵向变化阐述清楚。较为规范的漆器分型与分式、严谨的器物排列组合、准确的器物分期断代,在同类研究中是不多见的。

      再次,《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中,利用了大量漆器上的文字资料,深入探讨了与漆器密切相关的器物自身及漆器的生产与管理等问题。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占有本书的相当大比例。这方面的学术内容也是以往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中,学术界比较关注的。洪石同志在这部分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推进了学术发展。

      相对战国秦汉时代出土的大量漆器,学术界尽管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学术成果,包括本书所做的工作,但是相对于漆器在当时社会所处的地位、功能而言,相对于漆器与古代玉器、青铜器、瓷器、陶器等文物的研究来说,不但战国秦汉漆器的考古学研究还有许多学术研究要做,其他时代的中国古代漆器考古学研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紧迫的学术任务,等待着我们考古工作者去投入到这项有着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工作中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