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季戴帽子 有哪些讲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戴风帽的西域邓至国使者(宋人摹南朝梁萧绎《职贡图卷》中人物形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戴白帢的男子(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戴“六合一统”帽(瓜皮帽)的明代老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文“冒”字

 

      帽子,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经发现,古代又被称为“首服”、“头衣”、 “风兜”、“幞头”等,是冬季北方人头上必不可少的御寒用品。魏武帝曹操曾发明过一种叫“白帢”的帽子,风靡一时;明太祖朱元璋甚至亲自设计出一种叫“六合一统”的“瓜皮帽”,成为时尚……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上已出现 字


  《说文解字》解释:


  “冃”字即指帽,乃“小儿、蛮夷头衣也”

 

  帽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和流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根本查不到“帽”字,但并不能说当时没帽子。因为《说文解字》里的“冃”字即指帽子,许慎释之为:“冃,小儿、蛮夷头衣也。”

 

  “蛮夷头衣”就是所谓的“胡帽”。从许慎的解释中可知,中原成年人在秦汉时期并不戴帽,帽子是北方少数民族(胡人)御寒的首服。但这种说法似乎太绝对了,汉代人也戴帽子,只是没有冠、巾一类首服流行罢了,当时帽写成“冒”。

 

  《汉书·隽不疑传》记载,刘衎(平帝)当皇帝的元始五年(公元5年),有一男子乘坐小黄牛拉的车子来到皇宫北门前。这位自称“卫太子”的男子当时“衣黄襜褕,著黄冒”,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穿着黄棉袄,戴着黄帽子。

 

  在汉代,最喜欢帽子的是女性。刘衎的爷爷刘骜(成帝)当皇帝(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7年)时,宫中就出现了帽子。据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刘骜的第二任皇后、当时相当风流的赵飞燕被册立为皇后时,刘骜的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给姐姐献了35件礼物,第一件就是一顶“金花紫纶帽”—饰有金花的紫色圆边帽。有学者推测,赵合德所献的“金花紫纶帽”可能是从西域过来的胡帽,可见当时确已存在戴帽了。

 

  如果就“冒”这个字的来历考证,中原人戴帽的历史其实很长。在殷商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中,已能找到此字。金文的“冒”字写作 ,下面的眼(目)代表人的头部,上面便是一顶帽子。现代考古发现也证实,在陕西临潼邓家庄新石器时期遗址上,曾出土过一件六千年前、被视为中国原始雕塑代表作之一的半身陶塑女性人像,此女便戴着帽子。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