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类民俗中看年味的文化传承

3353137878813949128.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881824994532244890.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687849546012274752.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484945619786511615.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古老而悠久。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千百年中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和民俗名物。一器一物之上,不光有着岁月砥砺和文化锤炼,更有着富足安康的美好心愿与精神图腾。

 

  刺绣门神 祈福纳财

 

  寻常门神形象最多是木刻板套印出来的门神,一般一年贴一次。老的门神画能流传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因为多数是贴在门上的,一年四季,难免损毁。还有一类门神是画在大门上的,用彩漆,华丽无比,当然造价要高得多。但保留到现在的老门神漆画也非常少,品相好的也不多,所以能见到古代流传下来的门神艺术非常少。而笔者见到的一对刺绣门神十分独特,内容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门神”的秦琼和尉迟恭。一文一武、一黑一白的绝佳拍档,堪称经典。虽然材质为刺绣,但依然体现了门神画艺术的内在规律:一个黑脸,一个白脸;一个性情暴烈,一个温厚斯文,这是唐宋时期就已形成的经典范式。对于武将门神的图像特征,民间画诀中有这样的形容,“要想门神好,头大身子小”、“头如笆斗,虎背熊腰”等等。

 

  此刺绣门神,画面富丽堂皇,乃官宦门第之品;造型大气,一个武将性格暴烈、不怒自威,一个文将单凤眼,性格温顺。强烈的韵味对比,刻画得非常动人。更为精绝的是身穿黄金甲,立体绣,有浮雕之美。特别是盔甲下有滴珠佩饰,非常精雅。从这件极为罕见的刺绣门神上,我们可以看到曾经消失的传统和年味。

 

  逐出疫疠 大傩面具

 

  秦汉时,于腊日前一日,民间击鼓驱除疫鬼,称为“逐除”。宫禁之中,则集童子百余人为伥子,以中黄门装扮方相及十二兽,张大声势以驱除之,称为“大傩”。又称“逐疫”。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这些面目狰狞、十分夸张的面具竟是在除夕之夜大量使用,和西方的万圣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守夜祭祀并非简单的围炉夜话,而是拥有丰富而严谨的形式,比如戴面具、敲锣打鼓、跳鬼神舞来祭祀八方、驱邪避疫。在这些活动之中,敲锣打鼓、鬼神乱舞其实都不算特别,因为时至今日,人类每逢节日还是会有音乐和舞蹈形式的需要,而面具的含义就俨然不同了。大傩面具作为最早的面具形式,源于傩文化是有可靠根据的,现在有些地方这项活动仍有留存。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傩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它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为收藏界所重视。许多部落的面具常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