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庆2014甲午年个展798先声画廊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2014年11月1日,华庆2014甲午年个展于798艺术区先声画廊启幕。此次展出的20余幅作品以华庆2014年新作品为主,是以往创作风格的延续和新的突破。

      六十年代出生的华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书时,正是中国新潮美术如火如荼的时期。他在接受学院教育的同时研习各种画册和书籍,希望自己的艺术创作能与时代的气息相呼应。毕业后,他积极参与各种先锋艺术活动;进驻圆明园画家村;后到欧洲游历,学习观摩欧洲的各种艺术博物馆和画廊;后来他又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岛逗留创作了六年时间。

      多年的海外游历和生活经验,结合他对亚洲艺术和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理解,他不断思考自己的艺术方向,使华庆对自己的艺术之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艺术具有独特的视觉形式,不是流行化、样式化的潮流,但一定要符合当代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而且一定要发现和揭示出当代社会文化深层面的某些问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了这些清晰的认识,华庆开始不厌其烦的反复描绘红色类人猿,试图借助这种远古的人与动物的同一体,来反思当代的世俗化现实生活,并且在其中寄托自己对周围转瞬即逝、日渐隔膜的事与人的批判。在画类人猿形象的同时,玩具熊、龟、马、象等动物形象也反复多次出现,这些形象无一例外地被华庆赋予一双人类的眼睛以及人的动作神情。画动物其实是表现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属相,人有动物性。背景中用人类智慧的结晶,公式,哲学话语,动物与人类智慧的。人通过动物来反视我们自己,带有人性的凝视,艺术家通过动物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己。动物也有人性的一面,同样对于生存有疑惑,有凝视与被凝视的一种哲理性的关系。

      各种动物形象成为了华庆极具代表性的思惟表达符号。他将芸芸众生还原成人类最初的本真形象,唤起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原始力量,以足够的真诚和勇气来反思现代商业社会的所谓的衣冠文物;以原始的形象来突显现今社会的演变历程。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找到既在远古又在当下的我们自己,又可寻到那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生命,艺术家以饱满的热情,向我们诉说这人与物的故事,解答着最为古老的哲思,我们是什么,从哪里来,将要去往何方。

      人的外在形态和潜在思维是华庆作品所强调的两个重要方面。与人类的形成紧密联系的动物主题是华庆作品代表性的寓言式表达符号。人类的理性思维则作为背景,透过各学科领域沿用至今的数理符号、哲学词句加以表现。艺术家的作品中有很多例如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的数学公式出现在了像黑板一样的黑色背景之中。正如台湾收藏人张力行所说,出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代表性符号,代表着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也是在告诉观者,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并不是要揭示世界的残酷,而是要让我们更加努力。

      学术主持黄笃认为,华庆的作品中探讨了人如何与自然相处,没有用完全写实主义的绘画,更多的是带有表现性的方式,所以能在其画面中感受到雄厚感。华庆的作品,理性与感性、人的动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并置生成强烈的冲突感,形成一种独特的途径释放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和强烈情绪。他对人类不断改造进步社会和文明世界的能力的反问,暗示其正视命运真理中自然法则的态度。华庆本次个展中的亮点是手稿与作品一同展出,手稿是他的心路历程,是他个人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有助于观者全面的理解华庆,理解华庆的作品。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1月30日。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