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墙艺术画廊:做好十年不盈利的打算
专访虹墙艺术画廊艺术总监古伟碧
中国文物网讯 艺术家聚拢形成群落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究其核心,艺术家群落是艺术创作者生活、创作,并且能够彼此交流的地方。为了探究生活在艺术区中的艺术家与艺术机构的生存现状,了解他们在艺术群落生活中的直观感受,2013年8月中国文物网记者走进了798艺术区,对虹墙艺术画廊的艺术总监古伟碧进行了采访,探寻画廊在艺术集聚地的经营现状,以及调整中的艺术市场画廊业的坚守和前进方向。
群落生活画廊的选择与实景现状
中国文物网:古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艺术群落在一个城市已经变成一种符号,一种声音,也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品牌,与其他艺术创意园区相比,您能谈一谈最初落户798开办画廊的初衷吗?
古伟碧:其实最初虹墙艺术画廊是2008年在宋庄成立的,运营了将近一年,期间我发现宋庄艺术园区的特点更接近一个原生态的艺术村落,范围比较广,也比较分散,不太适合游客徒步游览。站在画廊经营的角度来说,访客的多少其实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其次,宋庄的地理位置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仍旧不算便利,而798无论是在交通距离还是在整体氛围、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更具备优势。宋庄主要还是以艺术家工作室为主,最近几年画廊数量也增加很多,但是因为画廊群体的分散性,并不利于游客参观,很多艺术家工作室也是大门紧闭状态;但在798,游客几乎可以用半天时间逛完整个园区,剩下半天就可以很悠闲的去感受798的艺术氛围。所以,艺术区与艺术区的状态不一样,最主要的是定位上的区别,宋庄以创作为主,798属于经营游览。
其实在搬来798之前,我也经常过来这边参加艺术活动,很关注这里,包括和业内的朋友们了解情况,观察游客数量,在经过慎重考虑后觉得这边更适合我们,于是2009年正式落户798。
中国文物网:798艺术区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一些商家例如服装品牌,艺术品商店,旅游品商店,咖啡店等一些旅游形态机构纷纷进驻798,使这里慢慢成为一个向多元性综合性延展的热门旅行艺术集聚地,而不再是单纯形态的群落式艺术园区,您是怎样看待798艺术区形态属性的转变?同时在画廊与画廊之间、画廊与商家之间是竞争,还是一种资源共享的状态?
古伟碧:首先我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画廊与画廊之间的竞争问题,其实这是存在的,但是也不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画廊的经营模式和理念是不同的,可能有三到五家画廊的定位相似,会存在微妙的竞争,但是,基本每一家画廊的定位包括他们签约艺术家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一家画廊的每位艺术家之间并不发生冲突。所以说他们之间也不存在所谓的竞争。
第一个问题,关于艺术纪念品店铺的纷纷入驻,随着798艺术区与长城、故宫并列成为北京最热门的旅游景点,798变的更为知名,确实会吸引更多不同形态的消费人群,但是旅游纪念品并不能代表798。798作为画廊园区的代表,已经成为中国充满活力充满艺术效应的“SOHO式艺术聚落”,他代表的是中国画廊业的整体状态。798之所以吸引游客,是因为798里有很多出色的画廊,有很多艺术作品的展览活动,有很多真正的艺术创作。画廊和艺术家,才是798始终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支柱。
中国文物网:这里算是您比较理想的画廊落脚点吗?您是怎样看待艺术群落与画廊之间的关系的?
古伟碧:落脚点这里还是比较理想的,这里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园区。艺术群落简单的解释就是艺术家聚集的地方,而不是画廊聚集的地方。艺术群落与画廊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相辅相成,艺术家在适合的地方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的作品质量会更有保障,而这也是画廊所看重的。
中国文物网:最近两年整个艺术市场被称为调整年,许多画廊纷纷撤离艺术园区,或是面临着经营难的问题,您觉得画廊应如何来应对这种困难?
古伟碧:对于中国的画廊业来说,我相信在这十年以内还是处于一个调整期,因为中国现在的画廊业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尽管有一个十年的经营基础,但是我认为它还是存在很大进步空间的,最起码在画廊的定位和经营理念上需要不断的完善改进。
群落生活画廊的坚守与前进方向
中国文物网:画廊在布展期间游客来画廊购买作品的频率高吗?
古伟碧:大部分展览都是有销售的,都会有一到两幅作品被收藏,但是游客到店购买作品的几率是比较低的,可能连5%都不到。大部分时候是固定的藏家进行购买。游客的话,可能有时候碰巧有客人喜欢这件作品,建立一种与画作的内在关联,但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中国文物网:画廊在选择签约艺术家的合作标准是什么吗?
古伟碧:第一要看作品有没有创作思想;第二看他的功底好不好,很多画家包括早期我们学画画的都以为说功底不好无所谓,必须要有思想,在专业角度上是眼高手低,功底可以弥补,为什么第二点是功底一定要好,因为有再好的创作思想没有优秀的绘画功底,作品是呈现不出来的;第三点就是艺术家的人品一定要好,能够言出必行遵守画廊的行业规则。虹墙选择合作艺术家只凭借这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三点。
中国文物网:在选择未来合作或者代理艺术家的时候,会选择自己比较偏爱的艺术风格而对他们有所侧重选择吗?
古伟碧:很少。因为我学油画出身,经历过艺术创作的过程,非常了解艺术家被画廊限制创作方向时的痛苦。很多艺术家在与虹墙签约之前都会问我一个问题,会不会限制我?我肯定的回答他我不会干扰你的创作,如果说你需要我给你提一点意见,你在草稿阶段时可以给我发邮件让我看,但是我不会限制你。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成长经历也不一样,要表现的内容更是不尽相同的,作品的创作风格、形象或者是题材也是各走一路,所以必须尊重艺术家,这也是对艺术家发展的长远考虑。服从艺术家的创作方向。
中国文物网:您认为我国的画廊业目前处在何种状态?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艺术市场中它的位置应该是怎样的?古伟碧:中国的画廊模式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国外画廊业毕竟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拥有大量很好又固定的客户群,同时还会获得不同渠道的支持,这样的保障有助于他们成为一家悠久而稳定的画廊。在中国,真正的本土画廊除非拥有一群具备收藏实力与品位的客户群体,不然无法赢利。真正想以画廊盈利的话,不是现在,或许是20年以后了。如果现在过分追求盈利,那一定不会做成一家“悠久”的画廊。
其实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之前中国在美术教育领域的相对薄弱与缺失,致使中年富起来的大部分人是不懂艺术的,所以他们对于购买艺术品没有成熟的认知,没有能力去分辨艺术作品到底值得不值得这个钱。现在很多游客进来画廊时还会直接问这个作品是油画吗?这是个很尴尬的问题。为什么定义最少用20年时间,中国的画廊业才真正的兴起,这是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包括中国与国际的融合而定的,这需要一段时间。很多画廊的运作模式存在问题,太过急功近利。而以目前这种存在形态,画廊业在中国还是很多的挑战。
中国文物网:您一直以坚定的态度在做画廊,请问您最初选择做画廊的初衷是什么?
古伟碧:初衷是圆梦。毕业那年我很想有人支持赞助我画画,但是没有人支持我,大学毕业还拿着父母的钱不工作,我是做不到的,那么多年过去了,后来我自己的生意慢慢好了,2008年回过头来跟我的老师聊天,开始留意艺术圈的年轻艺术家,发现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我也很佩服他们能坚持下来。最开始我并没有想过做画廊,2006年年底我个人支持了两个画家创作,收藏他们的作品。支持一些画家继续坚持他们的创作之路,这是我当年的梦。是做画廊的初级阶段。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很快,前景也很大,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很多人都出来了,他们都很优秀,这是我现在坚持做画廊的理由,并且希望能够做到长久,这是我们的目标。那么需要怎么经营、如何控制成本,一旦出现相关问题,也会考虑吸引一些资金进来,充实画廊利润,在不改变定位基础上对画廊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同时也希望将来我的孩子能够接手画廊一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文物网:据您了解,画廊附近的其他画廊经营状态怎么样?
古伟碧:相对于我以个人腰包支持自己的画廊,周围有些画廊是有基金会在支持,也是坚持走纯艺术的定位平台,规模和展示的作品,也都非常出色。其实虹墙也存在很多做装置的艺术家,但是限于画廊的空间问题,没有办法展示,所以目前我还是以做油画作品为主,也一直在找更大一点的空间。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在798已经三年多了,现在有很多想法已经规划了两年,想做大的展览但是限于场地无法实现。
中国文物网:您有没有了解过国内画廊存在的地域性?地域性的特色与差别主要存在于哪方面?
古伟碧:这个与画家自身有关系。我前年去昆明看展览,展览中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与他们当地文化相结合,反应的主要是当地民族的东西。四川成都还是当代艺术比较多,就与地域性关系不大。反而鲁美在中国气势上比较强一些。但是也同样存在一些地方风气整体性的问题,感觉不是在培养画家,而是在培养画匠。北京和香港地区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艺术家、画廊运作上来说都是在国内比较强势的。
中国文物网:在画廊业不断洗牌调整的过程当中,如果把画廊比作一艘船,您预备怎么在海上乘风破浪,如何渡过这个困难调整期?
古伟碧:这要看你在船上装的是什么货物,还要看你的这个船坚硬程度,能承受多少浪花的打击,不管你再小的船只要很坚硬,货物质优,那肯定也会吸引真正的购买主,如果说你这个船很大,但是很空洞,那它即使最终到岸但是收益也不会很高。
中国文物网:对于以后想从事画廊业的同仁们,您对他们有哪些期许和中肯建议?
古伟碧:我还是那一句话,没有坚持十年不盈利打算的就不要做画廊。我能够给他们的意见不多,就是坚持,没有别的。必须要坚持,必须要走好每一步路,如果说画廊的品质在某一阶段降低了,公众会对你的态度产生怀疑,你是不是用心做画廊,是不是真正做艺术。很多画廊不是真正在做艺术,而是真真正正在做生意,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在这过程中,一方面是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是保证作品质量。
我相信我们的理念与信条会陪伴虹墙画廊一步步越走越好,放心吧,十年以后还会看到我们的画廊。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