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顶村古村落开发,村留人留不?

 尽管属于郑州市辖区,地处丘陵地带的方顶村,却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粉尘雾霾,与都市生活毫不相关,纯净得就像是世外桃源。

      曾经充满烟火气,如今荒凉凋敝

  现在

  民俗游景点还是房地产开发?让人困惑的未来

  未来

  沈乡的忧虑变成了困惑:这个一度以中原明清建筑群落闻名的村庄,究竟怎么了?

  尽管属于郑州市辖区,地处丘陵地带的方顶村,却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粉尘雾霾,与都市生活毫不相关,纯净得就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从2010年起,这个几乎遗世独立的村子突然出了名。

  方顶村村委会主任方联奎回忆,当时一位专家偶然发现,方顶村竟完整保存了10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很有历史价值。传开后,吸引了不少来自郑州市区甚至是其他市地的骑友把这里当做周末骑行的终点站,更不时有古建筑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来这里观赏、创作。

  据了解,去年郑州市上街区政府就方顶明清古文化村落开发,与北京一家投资有限公司签约,投资数十亿元,计划把方顶村打造成民俗游景点。

  沈乡说,那时村民们一度很高兴,因为自家的老宅能保留下来,说不定还能产生旅游收入。然而预想的景点还没有开发,村民们就被告知要拆迁了。

  方联奎说,现在的方顶村有点儿特殊,处于过渡期,拆迁是为了让村民住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楼房,不过在2015年交房之前,只能先发动大家搬出去租房住。针对30多位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顺利租房外迁的老人,村里还专门安排了房屋集中居住。至于为何旅游开发迟迟没有进展,方联奎解释是因为手续繁琐,“不过基本已经能确定了”。

  村里一位老人告诉大河报记者,听说附近要挖个叫做“顶湖”的人工湖,把村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干涸的河流注上水,周围连起一片水系,在湖周围修建别墅区。不过这个说法,被方联奎否认了,“都是讹传。”他说。

  然而无论方顶村的未来如何,似乎都与村民无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大河报记者,村里从未开村民大会讨论过这些与每一位村民都息息相关的所谓蓝图,直接就告知了大家拆迁的消息。

  方联奎说,关于村子的未来,村里开过几次党员大会,规划也都已经传达给了大家,作为村主任,他也一直在忧虑,一个没有了人气的村庄,老建筑要怎么维护?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是:老人为了守住老宅留下来的同时,失去了同住子女的照顾,又该怎么办?

  老宅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

  方顶村当初能够引起关注,与它的形神兼备分不开。

  建筑的历史价值自不用说,明洪武年间,山西一支方姓族人经过长途跋涉,到此定居,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方顶村拥有古建筑房屋100余座,300余间,是目前郑州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群。

  更加难得的,是这里的明清老宅,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地处丘陵地区,注重与自然相辅相成,院落多为四合院,且因地制宜,依山挖成被学术界称为“靠崖窑”的窑洞,内为木质结构,土木混合,靠黄土包裹就能减小温差。

  大河报记者两次到访,都舍不得从村民家里出来,因为窑洞内的温度像春天,而外面是寒冬。沈乡说,两年前她曾在村民方联军家里睡了个午觉,正值酷暑,窑洞内只有十几摄氏度。


  今天,方顶村祖辈流传下来的淳朴民风依然在村民中传承。

  在戏台附近,曾竖立着一个“戒赌碑”,上面刻着:“在村中除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九可以玩牌外,一年内其他时间一律不准打牌赌博。”它的存在,时刻提醒村民形成良好的村规民风。一个叫做“擂鼓台”的地方,据说见证了李世民亲自击鼓、以少胜多的某场战役。老街是八卦布局,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村里出了一个官至四品、曾任皇帝老师的清代进士赵东阶,此后就成了出名的“教师村”,老师数量全镇最多,现在在职老师就有30位。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