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保存完好、建筑风格典型的明代古祠堂(上图),近日在我市文物普查中浮出水面。这座祠堂占地约1100平方米,完整保留历代破损、修缮痕迹,成为当地农村社会耕读文化的“读本”。 这座明代郑氏祠堂坐西北朝东南,位于永嘉县…[全文]
4月初,镇海区文物普查队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文物普查小组在该区九龙湖镇万丈山南侧的山坡上,发现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西晋墓葬群。 这些古墓多为复合式埋藏在底层的古墓,上层复土之上为晋以后的墓葬。表面层的晚期墓葬几乎全被盗挖,而埋藏在底层的早期…[全文]
4月2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斌、孙国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部主任江怀海等专家,专程到镇海区九龙湖镇三圣殿水库旁,对该区前期发现的越窑“匣钵”生产遗址进行现场考察、对地面上暴露的“匣钵”…[全文]
日前,博州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取得两大发现。 记者从新疆考古研究所张铁男教授处了解到,考古人员在精河县托托乡东北的艾比湖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全疆迄今为止惟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驿道遗址。遗址为清代迪化至伊犁官道遗迹,凹陷于地表以下,…[全文]
近日,苍南县文物普查队在凤阳乡开展野外普查时,发现了古代瓷窑址群,据分析已有千年历史。 瓷窑址群地处海拔千米的鹤顶山腰,依山脉而建,占地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经普查队初步调查,共有窑址18处,各窑址的堆积层丰厚,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建窑时间…[全文]
记者5日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经专家检验,4月22日于河北省正定县店上村西北滹沱河河道地下约8米处发现的两通石碑的碑文,可为研究我国宋代水路交通情况提供重要资料。 据了解,这两通石碑保存较为完好,一为刻于1073年的《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碑…[全文]
虽然有过这么多次的盗挖,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虽然有过这么多次的盗挖,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为乐观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个多世纪,内部机关重重,很难进去,陪葬品不可能被盗尽;二是早期盗墓,仅看重金银珠宝,一些如经书类的文物、当时人们用的器物并不被看重…[全文]
昨日,文物钻探人员在颍河路与伏牛路口的伏牛路第二小学内考古发掘时,从一处西周时期的人类生活遗址和古墓群中挖出一排宽大的双排臼齿,文物专家说,应该是大象的牙齿。 昨日9时,记者在伏牛路第二小学院内看到,一半操场已被施工围挡围着,进入围挡内,…[全文]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近日,我省文物专家深入基层指导文物普查,以过人的专业眼光,在潼关“十二连城”一烽火台旁发现了汉代建筑遗迹,使该遗址多年悬而未决的年代问题获得了解疑的钥匙。 4月2…[全文]
昨天上午,位于包河区花园大道附近的合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基地建设工地现场,一辆挖掘机忽然挖出一块四周刻着精美图案的青砖。施工人员立即向合肥市文物部门汇报。文物部门进行了几小时的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认为这是南北朝时期一个规格较高的古墓葬,尤其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