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东汉 长39厘米,宽40厘米,厚4.7厘米 河南新野汉墓出土[全文]
汉代 望山高6.8厘米,郭宽3.2厘米,郭长12.7厘米 征集[全文]
西汉 高48厘米 陕西咸阳出土[全文]
汉代 高17.5厘米 河南济源轵城泗涧沟出土[全文]
西汉 口径12厘米,腹围70厘米,通高32厘米 1975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全文]
西汉 最高者23.6厘米,最底者14.8厘米 河南尉氏出土[全文]
西汉 长16厘米,宽13.5厘米,高15厘米 征集[全文]
西汉 长29.1厘米,宽19.7厘米,通高25.5厘米 1969年河南济源轵城泗涧沟出土[全文]
汉代 高68厘米,盘径41厘米 河南灵宝三大动力厂出土[全文]
汉代 长31厘米,宽29.5厘米,高26.7厘米 河南武陟老城出土 农业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原人的炊食习惯,食物多以农耕粮食为主,辅以蒸煮等精细深度加工烹饪。从这件陶灶连接橱柜所形成的整体厨房,可以看出中原人…[全文]
西汉 长82厘米,宽80厘米,通高73厘米 1981年河南郑州乾元街出土 “坞堡式”建筑,由门房、望楼、正房、厨房、仓楼、厕所、猪圈等组合成封闭式四合院,是西汉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全文]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0年) 通高30厘米 长34厘米 1954年河南省郑州二里岗战国基出土 陶鸭昂首张嘴,两翅作月芽形,尾部平直,双足呈扇形直立。双翅、尾部及双|足皆有榫头与腹部连接,可自由拆装…[全文]
北宋(公元961年——1127年) 1966年河南省密县法海寺塔基出土 高98.5厘米 基边长30.5厘米 塔形为方形密檐式,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为叠涩须弥座,其上饰间柱、角柱、宝塔、伏鹿、…[全文]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张湾汉墓出土 高130厘米 红陶绿釉。下为方形池塘,塘内有龟、鱼、鸭浮游。池垣上有吹奏、迎宾、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层方形望楼,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全文]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1973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出土 高40厘米 以泥质灰陶塑成。头戴荷叶笠帽,耳后有双瓣垂髻,身穿方领窄袖长袍,左胯系如意形垂饰,四肢作舞蹈表演状。[全文]
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5年) 高45厘米宽25厘米 河南省荣阳北部乡牛口峪出土 壶头为蒜头状,壶体正面高浮雕一呈坐姿的怪兽。怪兽面部肥胖,两眼凸起,鼻|子高大,嘴大张露出四齿,脖子短粗。身呈人体状,…[全文]
绘彩勾首马,三彩器,盛唐时期,高48厘米,长39厘米,河南巩义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马头戴有络头,嘴两边有角形镳,口内有衔,马脸颊两侧饰有杏叶。眼部用墨笔勾勒出眼眶。头部前马鬃分缨,颈背上的马鬃被整齐修剪。马背上置鞍鞯、障泥。…[全文]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31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马高72厘米,俑高63厘米 马剪鬃缚尾,口角悬镳,背具桥鞍。牵马俑高鼻深目,头戴毡 帽,身着圆领交襟右衽袍,腰系行囊,下穿窄裤,足穿尖头靴,双手…[全文]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69年河南省济源市泗涧沟出土 高63厘米 红陶胎。全器由桃都山形树座、树干、树枝三部分组合而成,树干顶端有蹲熊、天鸡,周匝长三层树枝,枝叉上攀附猿猴、栖息乌鸦,树座…[全文]
北宋咸平元年 高47.3、底边长33.2厘米 1966 年新密市法海寺地宫出土 新密市法海寺塔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为七级密檐式石塔,毁于文革期间。此件“咸平元年”款三彩舍利匣为塔内地宫所出…[全文]
汉代(公元前206- 公元220年) 高30.3、腹径85.5、口径19 厘米 1963年南阳市采集 汉代常见式样,盖作尖顶形,上饰各种神怪或羽人。秦汉方术思想盛行,好言神怪。羽人之状,商周已见,源来已久…[全文]
隋高19.5 厘米 1959 年安阳市豫北纱厂张盛墓出土 唐代为中国历史上音乐、舞蹈艺术集大成时期,一来继承周、秦、汉、魏不断发展之乐舞传统;二来融合外来乐舞因素,推陈出新。此种状况之发生出于当政者喜好,渐成时代风气…[全文]
隋开皇十五年 高15厘米 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张盛墓出土[全文]
北魏 高15厘米 河南洛阳出土[全文]
西晋 高12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全文]
东汉(公元25-220年) 高42.5、长50厘米 1978年南阳市东关环卫处工地出土[全文]
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8 年) 高11、长7、宽6 厘米 1986 年宜阳县丰李村出土[全文]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通高27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 1986年河南省信阳浉河港出土 角为饮酒器。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 ,圜底…[全文]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 通高117厘米 口长30.5厘米 口宽24.9厘米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全文]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771年) 通高25.2厘米 长31.8厘米 1988年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 盉与爵配套可以盛酒,与盘配套亦可盛水。鸭形盉以鸭腹为器身,背部开口,上面加盖,腹下铸柱状足,鸭首当流,鸭尾作…[全文]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1974年河南偃师寇店出土 高5.9厘米长6.2厘米 马呈立姿,昂首挺胸,张口翘尾,周身鎏以 金银,黄白中相间…[全文]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全文]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 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通体饰细腻…[全文]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36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 通高30.5厘米 口径20.3厘米 底径18.2厘米 盛酒器,此器敛口、折沿、短颈、圆肩、平底,腹上部铸带有活环的兽耳一对,小兽躬身攀壁,回首翘…[全文]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出土 最大钟通高120.4厘米 舞修52.3厘米 铣间59.7厘米 该钟一组26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身呈合瓦状,舞中有柱形甬,甬下部有环…[全文]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48厘米 1990年河南省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 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张口吐舌,牙齿犀利。龙首上附六条蛇形龙。脊背上有有一方座,座上有一神兽也为龙首,口衔一条龙,龙首。通…[全文]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 通高24.5厘米口边长12.5厘米 豆上有覆斗形盖,盖顶有圆形捉手,豆盘方斗形,以细柄支撑,下为圆牌状座。器身满饰红铜丝嵌错的云纹,并镶有各种形状的…[全文]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7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通高48.9厘米灯盘径23.7厘米 此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跽坐人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两臂平伸,手握丫…[全文]
春秋 (公元前771-前476年) 1953年河南汲县出土 通高34厘米口径8.9X7.6厘米 壶体截面为圆角方形,有盖,束颈鼓腹平底,腹侧各有一兽面纹贯耳。器身以夔纹附地,用浮雕式工艺铸出盖四角的蛙纹、耳下的对虎纹…[全文]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18.5厘米 口径7.5厘米腹径16.8厘米 1978年河南省固始侯古堆出土 小口直领,平肩鼓腹,下有三足。盖顶中央有一环,其外有圆涡纹,肩部有对称的双耳,器盖周边及肩部刻有带…[全文]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全文]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5.5厘米 口径9~10厘米 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出土 口与盖子母扣合,鼓腹,圈足。盖上有菌状钮,盖及器身出扉棱四条。整个器物以云雷纹为地,饰纹或鸟纹。上腹部有竖瓦纹…[全文]
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 河南淇县出土 直径17.7厘米 圆形镜,半球状钮,钮外浮雕环绕式神兽,结迦座仙人,外有钤印式铭文:“泰始九年 三月七日 张氏作青 同(铜)竟(镜)□大工青且明泰九年作 明如日月 光上有东…[全文]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 直径21.5厘米 通高20厘米 1989年河南省焦作嘉禾屯窖出土 盘为平底,三只小乳足。大凤双爪铆在盘上,首引颈,口衔圆球,振翅挺胸,阔翅上翘,胸前与双翅上均有阴刻羽状纹饰。翅、…[全文]
商代早期(公元前1590──前1300) 1974年河南新郑出土 通高14.5厘米 流至尾长19.5厘米 盛酒器,其流窄长,尾尖,有加厚的唇边,流尾有一对小柱,长束腰,浅鼓腹,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鋬,半圆形…[全文]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90年——1300年) 1974年河南郑州张砦南街出土 通高87厘米 口长67厘米口宽61厘米 该鼎为多范分铸而成。口呈长方形,上立二次铸成的拱形立耳一对,深腹,腹壁微内敛,平底,下有…[全文]
西汉 口径12.5厘米,高49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全文]
汉代 口径18厘米,笼高25厘米,通链高56.5厘米 河南焦作嘉禾屯窖藏出土[全文]
西汉 口径35厘米,通高42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全文]
西汉 口径10.5厘米,高31厘米 河南许昌征集[全文]
西汉 直径15.3厘米 河南新密曲梁乡蒋坡出土[全文]
东汉 直径12.3厘米 征集[全文]
东汉 长7厘米,高4.5厘米 河南南阳宗康墓出土[全文]
七璜联珠组玉佩,玉器,西周晚期文物,通长约87厘米,1991年三门峡虢国M2001号墓出土。 这件七璜联珠组玉佩由七件大小递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七璜联珠组玉佩的上部…[全文]
春秋 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 外径3.8厘米 环形,两件成对。纹饰作侧面的人首蛇身状。一件为两面阴线刻,另件一面呈阳线刻,束发鳞身,体态略有区别。与中国传统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之阴阳说相合。应一为男…[全文]
商代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5.6厘米 宽2.8厘 青玉圆雕玉人,猴面、跽坐、双手抚膝,头上齐眉短发,上衣缘及臀部。颈下有孔可供系佩。玉人生动写实,代表了商晚期玉雕工艺的水平。[全文]
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 年) 长39.2、宽10.2 厘米 1981 年新郑市采集 璋为六器之一, 《周礼· 春官·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全文]
西汉 直径9厘米,厚0.5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全文]
西汉 长7.4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 河南永城僖山汉墓出土[全文]
战国 直径6.1厘米,好径2.1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全文]
汉代 长9.5厘米,宽2.9厘米,厚0.3厘米 河南淮阳王店出土[全文]
战国 通长27厘米 征集[全文]
春秋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长14.6厘米 宽4.4厘米 玉质微黄,晶莹细润,虎形低首弓背,尾尖上卷。口与尾部各有一孔,以备系佩。虎身纹饰用粗细不同的阴刻线条和剔地的隐起面处理相结合。背部磨光。其纹饰古朴,造型…[全文]
西汉中期 (公元前206年——24年)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180厘米宽125厘米 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全文]
西汉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4.6厘米 宽2.5厘米 片状白玉,双面透雕。舞人形态翘袖折腰,着交领系带长衣,细部以阴线刻出,上下各有一孔,以备系佩。其纹饰简洁,形象写实。是汉代玉佩之标准器。[全文]
商代晚期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0厘米 宽2.5厘米 青玉质,体呈伏状,带冠短翅,尖喙圆眸,翘尾屈足,颈部的孔可供佩系。此佩采用双面双线勾勒,具典型商玉风格。[全文]
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 形制厚重庞大,宽口沿外折,可承盖。 直壁深腹,圜底下残留黑色的炊煮痕迹。 足部的剖面呈直角曲尺形,具备优良的承重性能。[全文]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胎呈红色并夹有细砂,器口外侈,中间凹入形成一捏流。 短颈,鼓腹,由三个高袋足组成器身,腹侧附一宽环形把手。 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全文]
外形:青铜,锯嵌在木柄上,以三穿卯固,握柄处弯头,压锯木条已松,漆略有脱落。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公社发掘出土,发掘人为匡远滢。[全文]
外形:青铜,叶狭窄,前聚成锋。圆銎直达矛尖,凸脊,长骹双系,系间饰牛鼠纹,近銎处饰云雷纹一周。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全文]
外形:青铜,直口,宽肩,腹略鼓,浅圈足。肩腹之间对称象鼻形衔环双耳,颈及腹部饰变体蟠螭纹。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全文]
外形:青铜,平肩,折腰,銎为圆形,钺身上阴刻有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全文]
外形:青铜,矩形内,饰蛙纹,柄中部饰菱形纹,勺部呈桃形,内凹,饰饕餮纹,周围饰云雷纹。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全文]
外形:青铜,甑与鬲分体,双耳,甑底为条孔圆箅。鬲为三兽足,素面,甑饰三角纹、雷纹。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全文]
外形: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兽面衔环。有盖,盖面微拱,饰卷云纹、圆圈纹及兽纹,三鸭形钮鼎立。壶身满饰嵌错图案,以三角云纹为界带,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弋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圈足饰菱纹和四瓣纹。 文…[全文]
外形:青铜,浅胡,栏基三穿,两面饰饕餮纹,内有一桃形穿。内上有一椭圆形穿,并阴刻有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全文]
外形:青铜,盖面微拱,三鸟形钮。颈稍敛,溜肩,鼓腹。肩饰兽面衔环双耳,壶身错银,通身饰云水纹,卷云纹。圈足,饰嵌银水波纹。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72年四川博物馆在四川省涪陵小田溪发掘出土,发掘人何国涛…[全文]
外形:十四枚编钟,大小依次递减,长方形鼻钮,两铣下垂,口不齐平。舞部饰云纹、雷纹,篆带饰涡纹,鼓面饰蟠虺纹。篆带上下及两篆间各有涡纹钟乳。甬、衡饰三角纹与涡纹。舞部及两枚之间有剔凿的槽,有的透空。其中八个编钟的钲、于、铣部有错金纹饰。 …[全文]
商代晚期 无耳簋式样,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 颈饰有兽首,颈、腹、足各饰蕉叶纹、鸟纹、乳钉纹。 腹内底铸有1字。[全文]
商代晚期 小立耳,方唇,深腹,圜底,三柱足。 口沿下饰一周回顾式鸟纹。 器形厚重,花纹精细,具有商晚期的典型风格。[全文]
商代晚期 高25.1厘米 口径18厘米 双耳高大,柱足粗壮,气势雄健。 腹部饰鸟纹和兽面纹。 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史”,表明其为商代的大族史所拥有。[全文]
商代晚期 通耳高18.1厘米 口径15.2厘米 重1.620千克 双耳厚大,方唇,深直腹上有6条扉棱,柱足。 腹饰兽面纹,足饰三角云纹。 腹内铭文“戈”为器主之族名。[全文]
商代 鬲是炊粥器,亦可盛放肉食。其形式自陶器发展而来。 侈口,唇边加厚,长颈,深腹袋状,下有圆缀形中空足,双立耳。 颈饰兽面纹,上下皆饰连珠纹。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巨大,钱条 粗旷,结构复杂,具有高度象征意…[全文]
商代晚期 高15厘米 口径22.8厘米 底径15.9厘米 重3.015千克 周子柏捐赠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 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 腹有铭文3字:戈父丁,意…[全文]
商代晚期 高14.7厘米 口径19.6厘米 腹径20.3厘米 底径14.3厘米 腹深10.7厘米 重2.490千克 侈口,束颈,鼓腹,两侧有兽形耳,高圈足。 口沿下前后中央各一浮雕兽首。口沿下、腹、足各饰蝉纹、鸟纹、…[全文]
西周晚期 通高37.3厘米 口径35.7厘米 重9.25千克 捐赠人:李荫轩 邱辉 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 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 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铭文…[全文]
西周晚期 高34.7厘米 口径23.3厘米 腹径23.3厘米 腹深12.8厘米 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盖正中为莲花形捉手。装饰有波曲纹和兽目交连纹。器盖和器身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全文]
西周,立耳,折沿,垂腹,圜平底,细柱足。沿下饰龙纹。腹内壁铸刻43字,记器主因军功受晋侯赏赐一事。[全文]
春秋早期,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全文]
春秋中期,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西周较晚时期出现的新型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全文]
春秋晚期,为典型的晋地器物,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全文]
西周早期 高78厘米 口径56厘米 腹径58.4厘米 腹深35.4厘米 重84.86千克 陈翔久 旺敬之捐赠。为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全文]
西周成王 高21.3厘米 口纵13.3厘米 口横17.5厘米 重2.4千克 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5行3…[全文]
商 长37厘米,勺径4.8厘米。1957年石楼县后兰家沟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挹注器。柄首镂雕二蛇戏蛙,颇具北方草原文化色彩。[全文]
商 残长29厘米,柄长11厘米。1976年石楼县曹家垣村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乐器。舞动时发出声响,极富北方草原民族特色。[全文]
商 宽4.5厘米。1971年保德县林遮峪村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兵器。剑首作扁圆球形镂孔铃,铃内置活动小球。[全文]
商 长17.5厘米,首宽4.5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束发器。[全文]
商 首宽4.6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匕面一虎,大头长尾,衔物前行,虎目嵌绿松石。[全文]
商 高20.5厘米,腹径29厘米。1957年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盛水器或盛酒器。敛口,溜肩,鼓腹,圈足。颈部饰双弦纹,肩部高浮雕三个兽首(或羊首),肩饰目雷纹 组成的夔纹,腹部饰斜方格云雷地乳钉纹,圈足饰雷纹。通体光亮如新…[全文]
商 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为四爪,两两相背。…[全文]
商 长16.5厘米、首宽4厘米。1959年忻县莲寺沟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束发器。笄一端作正面人像,顶作齿状高冠。[全文]
汉代 长7厘米,高7.2厘米 河南偃师寇店出土[全文]
战国 通长27.5厘米,援长17.9厘米 征集[全文]
战国 盔径19×22厘米,残高19.5厘米 河南灵宝出土[全文]
战国 长22.5厘米,宽12.2厘米,高8.3厘米 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出土[全文]
西汉 长20.8厘米,宽7厘米,厚0.5厘米 河南永城梁孝王后墓出土[全文]
西汉 直径4.1厘米,厚2.6厘米 河南永城梁孝王后墓出土[全文]
汉代 高7.2厘米,宽9厘米 征集 鸠杖是汉代养老制度中,朝廷赐于老人的象征物。[全文]
战国 高34.3厘米,口径12.5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从中原地区青铜器发展序列来看,战国时期铜壶的基本形制多为圆壶和方壶。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这件羽纹扁壶,其造型独特,与游牧民族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全文]
西汉 口径12厘米,高16.6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全文]
夏代 高9 厘米 1975 年偃师二里头Ⅴ区出土 夏、商、周三代文化之所以被称为礼乐文化,因祭祀以乐、朝会以乐、歌诗以乐、宴飨以乐。音声不正则斥以为淫声,甚至上升到亡国之音的高度。是以知乐实为三代礼制重要内容之一。铜…[全文]
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 年) 高28.5、口径17.2 厘米 1954 年郑州市白家庄出土 斝为酒器,用于受热温酒,形同于爵而无流尾。斝、爵类酒器口沿处一般都有双柱,有专家认为其与滤酒有关。先秦时期的酒多…[全文]
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 年) 长17、刃宽15 厘米 1954 年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钺之形源于斧,从劳作工具而发展为刑杀武器,随之成为权力的象征,《国语·鲁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钺为复合型兵…[全文]
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 年) 长32、宽6.5 厘米 1974 年新郑市新村出土 戈为较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二里头遗址中就有发现,一直沿用至西汉初期。戈为复合型武器,一般固定在木柄之上。一套完整的戈应包括戈…[全文]
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 年) 高67.6、口径25.6×23.2 厘米 1976 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青铜器铸造发展至商代晚期而为一高峰,西周早期铜器铸造之精美,多承殷商余绪。从此件方斝造型与纹饰或可略…[全文]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18.2、口径11.2厘米 1983年光山县宝相寺孟姬墓出土[全文]
春秋 高30.5、口径17×17.3 厘米 1978 年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 器表通身以红铜嵌错龙纹,为细工装饰,气韵鲜活明朗。嵌错工艺是一门独特的工艺,有错金、错银与错红铜之分。首先在铜器表面铸出纹样沟槽,然后在…[全文]
东汉(公元25-220 年) 高3.5、长4.2 厘米 1974 年偃师市寇店乡李家村窖藏出土[全文]
东汉(公元25-220 年) 高4.8、长7、宽3.5 厘米 1974 年偃师市寇店乡李家村窖藏出土[全文]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 通长17厘米,宽15厘米 1954年河南省郑州人民公园出土 钺前有弧形刀,两角外侈,身内缩,平肩,内扁宽,肩下两侧各有一长条形穿。钺中部铸一饕餮,双耳外耸,圆目突起,镂空的大嘴…[全文]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出土 口径66厘米,高76厘米 这是楚庄王之子、楚国令尹“王子午”墓中所出七件列鼎之一。鼎身为束腰平底状,侈耳、蹄足,口沿攀附6条龙形怪兽,器腹满饰半浮雕…[全文]
这幅是绘制在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南侧的《宫女图》,高177厘米,宽198厘米,保存最完整,也最为动人,是唐墓壁画中反映女性形象最完美的一幅。图中描绘了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头梳高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个个体态丰盈,婀娜多姿。她们手捧方盒、酒杯…[全文]
安伽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2000年5月—7月发掘。这是我国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粟特贵族墓,也是迄今为止发掘的北周时期唯一一座墓主人生前担任“萨保”这一特殊职务的墓葬。萨保是北周政府任命的管理粟特来华贸易、定居人员,主持来华粟特人宗…[全文]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消灭了黄河流域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最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代替。因为他们都在北方,故称北朝;同时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与北朝对峙,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南…[全文]
整副带饰共计二十五件套,除带扣外,每个构件上还附有金钉和鞓,可断定为实用品。蹀躞带是一种缀以垂饰的革带,带上钉有若干枚带銙,銙上备有小环,环上套挂若干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日常用具。这种装备最初来自西域游牧民族,后传入中原。环数的多少表示主人的…[全文]
戈是商周时期的一种进攻性兵器,古称勾兵,是用来钩杀的兵器。但这件戈中间部分采用透雕,锋部卷起,显然已不是实用器。有学者认为这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全文]
鬲是一种常见的炊煮器,类似于现在煮饭烧水的锅。因为它三足中空,形似口袋,并且连在一起,因而被称为连裆袋足鬲。[全文]
《客使图》位于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的,高185厘米,宽247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均穿着初唐时期的朝服,头戴笼冠,身穿阔袖红袍,白裙曳地,腰系绶…[全文]
女着男装是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的一大特点,一些皇亲贵族女性也常以女扮男装的形象出现于公众场合。这件女俑所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穿着的常服,配上这位柳眉细眼、小嘴红唇、微施粉黛的秀美女性,俊朗洒脱中尽显俏丽。[全文]
钏戴在臂上称“臂钏”或“跳脱”,戴在腕上称“腕钏”。唐代的钏有金、银、玉、琉璃等多种质地,制作也非常精致。何家村出土的这件素面金钏以纯金制成,佩带时可以根据需要开合,从其尺寸和形制判断这件金钏属于典型的金臂钏。[全文]
咸阳杨家湾汉长陵陪葬墓出土。近三千件彩绘兵马俑中共有骑兵 583人,步兵1965人,指挥车一辆。骑兵组成六个方队,有甲骑和轻骑两类。骑兵与步兵方阵被分置在不同的俑坑里,表明当时骑兵已作为一个独立兵种而存在。汉武帝正是依靠这些骑兵才战胜了不可…[全文]
甗是蒸饭的器皿,类似于现在的蒸锅。甗在商代早期就已出现,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甗有方圆之分,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甑,用来盛放所蒸之物;下半部是鬲,用来装水,甑鬲之间放置有带孔的铜箅,早期为上下合体,后期变为上下分体铸造,可分可合更为实用…[全文]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汲水器。它的器形特点是:小口、鼓腹、双耳、尖底。尖底瓶具体的用法是先将绳子系于双耳之上,当尖底接触水面时瓶身便会自然倒下…[全文]
波斯库思老二世银币 银币正面有波斯国王库思老二世的右侧半身像。国王头戴王冠,冠顶有翼翅和雉形饰物。两侧有婆罗钵文王名,王像周围有两圈连珠纹外框,框外上下左右边缘各有一新月抱星纹饰。背面中央有点状堆积的火焰纹和台基组成的祆教圣火祭坛,…[全文]
汉代 四神规矩镜是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最精美、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铜镜,其主要特征是在装饰花纹中间,有规则地分布着“T、L、V”这三个符号,非常规矩,所以称之为“规矩镜”。规矩镜的主纹饰以四神为主,还有动物、禽鸟及羽人之类。古人按前朱雀…[全文]
唐代 银杯呈八瓣花状,口沿外缘錾刻一周联珠纹,足沿也装饰联珠纹。杯腹的八个花瓣是八个纹饰区,每区錾刻着一组人物,分别为仕女戏婴、仕女梳妆、仕女乐舞和仕女游乐,以及四幅狩猎图,其中三幅是策马追鹿,一幅为弯弓射猛兽。在银杯的内底处,以水…[全文]
秦代 青铜龙龙体中空,形体巨大,极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这是战国秦的遗物,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史书上记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jù)”的大型乐器架的底座。[全文]
唐代 这件白玉带饰由四块方胯,九块半圆形跨、两块圆首矩形銙和一个玉带扣组成,共有16件。带饰上的孔和蹀躞带上的铰链功能相同,也是用来系挂物品的。[全文]
唐代 这组俑由两件舞俑和五件乐俑组成。舞俑们头梳双髻,表情温婉,双手分执帛巾两端,两者相对,正挥动双臂,婆娑起舞;五件乐俑中有一人头梳单螺髻,双手斜放右边作吹长笛状,其余四人均头梳双螺髻,一人击鼓,另外三人的乐器虽已消失,但动态犹存…[全文]
银杯杯体为浇铸成型,纹饰细部采用平錾手法加工而成。杯身被錾出八个棱面,这八个区域内分别装饰着乐伎、侍者和舞蹈者。乐伎手执拍板、小铙、洞箫、曲径琵琶等乐器。侍者均为胡人,深目高鼻,有的带卷沿尖帽、有的顶瓦楞帽,手中捧着杯和盘。银杯杯身背景为忍…[全文]
这件俑头发中分,并编成双辫交盘于脑后,皮袍向外翻开,露出胸部和腹部,脐乳俱现。只见他昂首挺胸,左手叉腰、右手向上呈半握状,好像在牵马或牵骆驼的样子。他头向右上方仰望,面带微笑,一个自信无比的胡人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全文]
西周 通高60厘米,口径16厘米,重16.9公斤 1960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 几父壶体形较大,造型稳重大方,长颈鼓腹,圈足外侈。壶盖的子口较长,插入器口内很深,倒置后可作饮酒用的杯盏。颈部有对称的兽首垂环,环上…[全文]
唐 高48厘米 1971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骆驼站在长方形踏板上,昂首抬头作长鸣状。驼峰之间置驼架,上垫圆形花毯,横搭着一个表面绘黑色圆圈图案的圆鼓鼓的袋子,袋子两边挂着卷状丝织物、扁壶、刀、箭囊等日用品以及…[全文]
唐 高4.7厘米,直径11.4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银盒是唐代金银器中较多见的种类,造型也最为丰富。初唐时期,银盒的装饰上还有…[全文]
汉 通高16.8厘米,口径12.5厘米 鼎敛口、圆底、蹄足,附耳外曲,鼎盖、鼎身外壁均施黄釉。鼎盖中部有两周弦线,内饰一展体蛙纹,外有龙虎纹环绕其周,两者之…[全文]
汉 1953年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 通高48.5厘米,口径18.8厘米,足径18.1厘米 壶直口,长颈束腰,溜肩鼓腹,口上有扁圆,圈足,肩两侧有模制…[全文]
南北朝 高6.5厘米 龙首前伸,长吻翘鼻,后脑部有两并列小圆坑。原应插有双角。背生双翼,四足收缩作俯卧状,尾部断缺。[全文]
明 江苏南京市出土 高40厘米,口径39.5厘米 庙宇供器。圆口微侈,两侧有长方形竖耳,圆腹,圆底,下有三兽首形足。腹部一侧中央镂雕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全文]
5-6世纪 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明屋发现 高43.5厘米,宽18厘米 此尊佛像发髻为大波浪纹,面颊丰颐,曲眉秀目,高鼻、纤口, 双耳长垂。身穿通…[全文]
6-7世纪 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明屋发现 高20厘米,宽12厘米 菩萨头束发, 发髻正面饰花。面部略显丰满, 长眉、细眼, 高鼻,小口,五官集中…[全文]
隋 (581-618年) 塑像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郊周家大湾241号墓出土 高99厘米[全文]
唐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 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 马面贴金,额顶处有一缨饰,马颈部、胸部与腹部…[全文]
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高54.6厘米,首尾长54.5厘米 马头向左侧视,通身白色,鬃上剪三花,马鞍上披着深…[全文]
夏家店下层文化 传内蒙古赤峰红山庙夏家店下层出土 高27、口径16厘米 1962年佟柱臣先生捐 捐赠 侈口卷唇,深腹,三分裆袋形足。陶鬲为炊…[全文]
清代 铜制 直径19.5 cm 中央最高处为须弥山,下面一周是七政宝。 外围一圈是八吉祥 坛城(dkyil-vkhor)有“中轮”、“轮圆”之意,系梵文man…[全文]
汉 东汉 高11.1、长23.6、宽17.2厘米 1959年傅惜华先生捐 捐赠 长方形井栏,栏沿呈井字形,沿上辘轳架缺失,四沿边饰网格纹。沿下四栏面…[全文]
晋 高4.2、径14.2厘米 196O年罗伯昭先生捐 捐赠 圈为圆形矮墙式,墙面有15个内外相通的圆孔,一羊安卧于圈内,耳目清晰。该器通体施青釉,釉…[全文]
晋 高6.7、长15.2、宽11.7厘米 196O年罗伯昭先生捐 捐赠 卷棚式笼,呈倒置的半圆形,笼的上部是八个透空的长条形孔,下设长方形平台,笼的…[全文]
唐 高3.3、口径23.8、底径11.2厘米 1958年史树青先生捐 捐赠 直口、平底、玉璧足,口沿内外施以三色釉,盘中间露胎,中央以深黄釉书一“腾…[全文]
汉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1956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出土 通高98厘米 此陶楼上有家兵持弩守卫,水塘周围有骑士巡逻警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豪强…[全文]
西周 通高23.9厘米 口径23厘米 器立耳,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且鼓,底部曲率较小,近平,下承三蹄足 。腹部饰凸弦纹一周,颈部饰窃曲纹,足部上端饰…[全文]
西周 通高17厘米 口宽18.4厘米 器呈椭圆方角形,弇口,兽首耳,鼓腹,圈足中部内凹。器盖作拱形,上置两个曲尺形捉手。腹部饰瓦纹,器盖边缘与器腹近口缘处各…[全文]
春秋 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 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通高37.7-35.6厘米 口径24.3-23.7厘米 座长24厘米 宽24…[全文]
战国 魏 晚期 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通高20.3厘米 口径19厘米 器直口,套环耳,深腹微鼓,分裆平且矮,足跟甚短。器盖上拱,中央置套环。…[全文]
秦 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 陈介祺旧藏,后入上海博物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通长27.6厘米 胡长16.8厘米 器援长而狭,长胡,内部三面均有…[全文]
汉 西汉 1956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高13厘米 染指调味品。此染器中的耳杯用来盛酱、盐等调味品,染炉用来使之加热,满足当时人们喜欢用较烫的调味品濡…[全文]
清乾隆银累丝双龙戏珠纹葵瓣式盒 商代玉凤形佩 清雍正白釉墨彩山水图杯 新石器时代玉兽面鸟纹琮 北宋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注壶 清代粉彩茶梅纹盘[全文]
清狮纽“印心石屋”水晶印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盘 清乾隆红彩云龙高足盖碗 龙凤仕女图 西汉黑漆朱绘凤鸟纹盒[全文]
立鸟人足筒形器 鸟盖人足盉 兔尊 晋侯穌钟 晋侯臣斤(pí)壶 云雷地乳钉纹瓿 鸮卣 兽形觥 寝孳方鼎[全文]
唐代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商代青铜羊首勺 唐代镂空花鸟纹挂链银香球 唐代鎏金铁芯铜龙 唐掐丝团花金杯 唐代鎏金花鸟…[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