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 长28、宽28、高24.3厘米 文房用具。造型典雅、简洁、实用,纹饰为缠枝花卉及穿梭于其间的游龙。[全文]
清 高31、口长径9.4、底长径8厘米 两兽头衔环作耳,腹部运用透雕、浮雕技法描述了三国人物故事(交战场面)。底部阳刻“乾隆年制”篆书款。[全文]
清 通高39.5厘米 象牙质,楠木座。面目慈祥,双眼微睁下视。佛头底部阳刻“大明成化年制”六序楷书款。[全文]
清 高8.8、口长6.5厘米 器物造型怪异,三羊头、三羊尾、六羊腿组成器物的下半部,羊头尾相对,寓意着吉祥的“三羊开泰”语。颈部阳刻“大清乾隆”和“三牺尊”字样。[全文]
清 通高11.5厘米 正面浅浮雕花鸟宜人的图案,背面的图案则为桃燕争春,颈部阳刻御制诗。造型古朴典雅。[全文]
明 高13、口长18.6、底长7.4厘米 深棕色、器口椭圆形,外壁透雕荷花,内壁浮雕游鱼。[全文]
明 高13.4、口长18.2、底长6.9厘米 深棕色,器口椭圆形,外壁透雕玉兰花枝及螭虎。[全文]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0.5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由柄部和獐牙组成,这种器物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反映了大汶口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全文]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7.7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断面呈三角形,外壁剔地浮雕三条弦纹带,弦纹带之间镶嵌绿松石圆饼四个,一侧穿四圆孔以便系带。[全文]
清 纸本 邓石如,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原名琰,因避爱新觉罗颙琰讳,遂以字行。安徽怀宁人。干隆八年生,嘉庆十年卒(公元1743-—1805年)。工书法篆刻。刻印出入秦汉,自成一家,世称“邓派”。书法结体严整,浑融无间。擅四体书…[全文]
清 金笺 设色 虚谷,俗姓朱,名虚白。安徽歙县人。道光四年生,光绪二十二年卒(公元1824—1896年)。曾为湘军军官,后出家为僧。工画花鸟鱼虫,亦善山水、写真。冷峭新奇,别具一格。能诗,有《虚谷和尚诗录》。 朱偁,…[全文]
清 绢本 设色 尤萃,字尗子。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布衣,从胡湄游,遂移家平湖。率妻孥各执艺自给,画名动四方。其姓氏见于著录,而作品罕传,此幅为国内仅见。款署“槜李尤萃写”。槜李,古地名,后为嘉兴别称。[全文]
清 绢本 设色 查士标,字二瞻,号梅壑。安徽休宁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15—1698年)。清初遁迹新安山中,弃举子业,专事书画。后寓居扬州。书法得董其昌神髓,山水学倪瓒,复参以吴仲圭、董其昌二家…[全文]
清 纸本 设色 弘仁,字无执,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曾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卒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10——1664年)。入清后在武夷山出家为僧。平生好作壮游,屡登黄山,晚年游匡庐。擅画山水,…[全文]
纸本,水墨。纵23、横49厘米。 汪之瑞(?-1660?):字无瑞,号乘槎,清朝安徽休宁人,生卒年不可具考,约和查士标同时,初从同邑李永昌学画,为明末新安画家李永昌高足。书学李邕,清劲可喜。善山水,以悬肘中锋运渴笔焦墨,多麻皮、荷叶…[全文]
明 纸本 设色 项圣谟,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浙江嘉兴人。明万历二十五年生,清顺治十五年卒(公元1597—1658年)。善画,人物、花卉、树石、屋宇学宋人,山水学元人。论者谓士气、作家兼备。 此图为清宫旧藏。风格清…[全文]
明 纸本 设色 萧云从,字尺木,号默思,别号无闷道人,晚年称钟山老人。安徽芜湖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卒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596--1673年)。崇祯九年和十五年两科副贡,入清不仕。善画山水、人物,不专宗一家,白成面貌。…[全文]
明 纸本 设色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今江苏吴县人。明宣德二年生,正德四年卒(公元1427—1509年)。读书不仕,工诗文。书法学黄庭坚。尤善绘画,山水、人物、花卉,无不工。中年画法谨细,晚岁粗简。融合宋元各派,…[全文]
明 绢本 设色 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今江苏吴县人。明成化六年生,嘉靖三十八年卒(公元1470—1559年)。诗文书画,独步一时。山水师沈周,又善画花鸟蔬果。早年细致清丽,中年用笔粗放,晚年…[全文]
明 绢本 浅绛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六年生,嘉靖二年卒(公元1470—1523年)。弘治十一年举应天解元,后应进士试,因科场案牵连被革黜。遂放浪形迹,寄情诗酒。又遍游名山大川,致力于绘画。好佛,自号六如…[全文]
明 绢本 设色 蓝瑛,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东郭老农。浙江杭州人。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生,清康熙三年(1664年)八十岁尚在。擅画山水,兼工人物、花鸟、竹石。融合宋元诸家画法,苍健老辣,自成面貌。人称“武林派…[全文]
泥金笺纸本,设色。横长51.5厘米、直高17.5厘米。 石涛(1642一约1707):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卖画为业。法名原济。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早年山水…[全文]
纸本 墨笔 纵长185厘米 横宽91厘米。 朱耷:明天启6年(公元1626年)丙寅生,清康熙44年(公元1705)乙酉卒,享年79岁。明代宗室,祖籍安徽凤阳。本名统錾,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后裔,封蕃江西南昌。明亡后,为躲避灾祸,削…[全文]
纸本,墨笔。纵长183.5厘米,横宽53厘米。 邓石如: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原名琰,因避爱新觉罗颙琰讳,遂以字行。安徽怀宁人。干隆八年生,嘉庆十年卒(公元1743-—1805年)。工书法篆刻。刻印出入秦汉,自成一家,世称“邓派”。书…[全文]
清 纸本 设色 华岩,字秋岳,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东园生、布衣生、离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曾在造纸作坊当过徒工,少年时即喜绘画。初寓杭州,后客扬州,晚年复归杭州。康熙二十一年生,干隆二十一年卒(公元1682—1756年…[全文]
清 绢本 设色 倪元璐,字汝玉,号鸿室。浙江上虞人。明万历二十一年生,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自缢而死(公元1593—1644年)。天启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善行草书,工画山水、竹石。 画像…[全文]
清 绢本 设色 袁江,字文涛。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画初学仇英,后吸取宋人画法。工画山水、楼台,景物曲折有致。笔墨严整,为清代界画能手。雍正时供奉养心殿。款署“康熙丙申三月,邗上袁江拟古。”“康熙丙申”,为康熙五十五年(公…[全文]
绢本 设色 邹喆,字方鲁。苏州人,家金陵。生卒年不详。山水工稳有古气,兼长花草,画松尤奇。为“金陵八家”之一。[全文]
清 纸本 设色 戴本孝,字务旗,号鹰阿山樵。安徽和县人。祖籍歙县。明天启元年生(公元1621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七十八岁尚在。擅山水,自谓画无师承,所作皆自然为真本。平生游迹半天下,所至随手写生。喜画黄山和…[全文]
清 绢本 设色 樊圻,字会公,更字洽公。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明万历四十四年生(公元1616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七十九岁尚在。山水、人物、花卉均工。为“金陵八家”之一。[全文]
清 绢本 设色 此为清摹明人画像。黄宾虹篆书:“唐白云先生像”。右下钤有“刘深”、“邃庵”二印。诗堂抄录唐氏行状。[全文]
清 纸本 朱耷以画为世,书法也独树一帜。他学书不以一家为宗,遍师晋唐以来诸大家,而受董其昌的影响最深。由于他“每事取诸古人,而事事不为古人所缚”,所以能不落窠臼,形成清新浑厚、挺拔遒劲的独特风格。款署“八大山人”,为其晚年的…[全文]
清 纸本 浅绛 作者自题五言诗一首:“劲节亦何奇,可望不可即,托根頫\千仞,苍岩扫白日。此中古人心,一片嶙增骨。援毫写所思,六月寒瑟瑟。世泽春勿忘,龙蛇任信屈。高曾迈芳矩,仰止恒若失。”款署“画时己未六月上弦,客梅山之阴,仿…[全文]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72厘米 俑束发戴冠,双手按剑立于覆莲座上。通体施白釉绘黑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白釉黑彩瓷器便滥觞于此。[全文]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73厘米 俑站立于覆莲座上,头戴盔,身着甲,左手似原执兵器。通体施白釉,釉厚处略呈青色,正表明了白瓷源于青瓷的渊源关系。[全文]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49厘米 此兽人面兽身,昂首挺胸,项背附戟,面部狰狞,肩部有刻划的花翼。通体施白釉,唯面部间绘黑彩。[全文]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4厘米、边长10×10厘米 盘呈正方形,其上纵横各刻19道直线,共计361个交叉点,中央和四角分别刻出天元和角星。盘面及四侧施白釉。这是目前所见时代…[全文]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954年河南省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高25.6厘米 口径21.4厘米 此器以高岭土烧制而成,通体施稀薄的淡黄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瓷器之一。[全文]
南北朝(公元420-589 年) 高12.1、口径4.5、底径5.3 厘米 1971 年安阳市洪河屯范粹墓出土 早期瓷器多为单色釉,该瓷壶之白釉绿彩装饰,可开唐代三彩釉之先河。[全文]
唐代(公元618-907年) 高36、腹径25厘米 1993 年巩义市食品厂工地出土[全文]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高2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7厘米 侈口,细长颈,鼓腹,浅圈足。通体施微泛淡黄色的白釉,腹之一侧挂翠绿色彩带。釉质细腻明亮,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白瓷器…[全文]
青花梵文莲瓣洗,明代,高5.5厘米,口径19厘米, 足径11.8厘米,河南博物院征集。 该洗洗身由双层莲瓣塑成,每层十六瓣,内瓣下凹,外瓣凸起。圈足底,上饰弦纹,底足上双圈弦纹内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莲瓣洗通体描绘青花,洗内…[全文]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宋代,瓷器,长29.5厘米,宽19.5厘米,高10.50厘米,河南博物院征集。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为八角形,枕面绘黑彩开光童子蹴鞠图,四壁绘黑彩缠枝花叶纹一周。图中童子头梳双丫辫,上身穿左衽剪领窄袖花衣,下着肥腿…[全文]
西周晚期 高24.7厘米 流至鋬长48.1厘米 重6.42千克 为盥洗器。 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 内底铭…[全文]
宋(公元960-1127 年) 高10.1、口径22.2 厘米 1925 年鄢陵县窖藏出土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胎质坚硬,釉层较厚,基本色…[全文]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直径30.9厘米 河南省光山砖桥出土 葵花形,圆形钮,四周有八组莲纹,其中有四组在莲篷上各卧鸳鸯一对,与另四组含苞…[全文]
西周早期 高18.5厘米 口径19.5厘米 重2.8千克 象蹄形足的使用,区别与一般圆形器三足的习惯,较为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耳,长鼻翻卷如垂珥。腹部的百乳雷纹…[全文]
商 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酒器。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全文]
汉代 底盘直径28.2厘米,高27厘米 征集[全文]
战国 长11.2厘米,宽5.8厘米,厚0.3厘米;长11.2厘米,宽6厘米,厚0.3厘米 河南淮阳平粮台出土[全文]
春秋 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 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通长21.6厘米 胡长10.3厘米 器援狭长且直,短胡,三穿,直内。…[全文]
春秋 高24.8厘米,口径20.8厘米。 1994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93号墓。共6件,形制、大小、纹样均相同。通体饰窃曲纹和瓦纹。墓主…[全文]
秦代 直径15厘米 1952年征集[全文]
唐 代 越窑 高21.3厘米 口径13厘米 底径8.2厘米 腹径18.3厘米 平沿盖,盖口相若,鼓腹,圈足,颈肩间有四系。 灰胎,胎质细洁。 通体及…[全文]
唐 代 越窑 高15.5厘米 口径9.5厘米 腹径11.5厘米 底径2厘米 重0.59千克 胎呈浅灰色,质地致密。 通体施青釉,微泛黄。 通体无暇疵,为罕见的唐代越窑佳作。[全文]
清 宜兴窑 连盖高10.3厘米 口径5.9厘米 腹径9.1厘米 流至柄长14.5厘米 紫砂质地。 壶身为圆角长方体,弯把,弯流,下附四饼形足。 …[全文]
清 宜兴窑 1977年上海金山出土 器身呈竹节状,各处均仿竹而为之,与器身连接处以浮雕竹叶点缀。 腹部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铭,下署楷书“曼生”款。[全文]
唐 代 高39厘米 长38.3厘米 重2.725千克 灰白色陶胎,除俑头、颈及手为彩绘外,周身均施彩色釉。 男俑黄衫、绿襟、黑靴,端坐于马上,马身施褐釉,间施绿釉,四足及底板施白釉。 为唐代彩色釉陶器…[全文]
唐 代 高5.8厘米 口径28.2厘米 胎呈白色。 口沿施绿釉。内壁施彩釉三层:绿、白、黄色,分别饰以飞雁、云朵、荷叶、浪花、点状花纹。外壁施黄釉。[全文]
唐 代 胎呈白色。 器身施黄、绿色彩釉,熔融流淌自然。 造型饱满,堆贴形象优美。[全文]
唐 代 高39.2厘米 首至尾长38.7厘米 马伸颈昂首,双耳耸立,四足立长方形踏板之上。 通体施白色釉,头部和鞍部施绿、黄彩釉。 鞍上的仕女,头戴黑色防风帐帽,黛眉朱唇,身着袒胸窄袖黄衣,束…[全文]
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 泥质灰陶。 豆盘外壁彩绘红褐和淡黄两色组成的宽带纹和弧带纹,圈足部位彩绘一周红褐色宽带纹。 新石器时代南方部分地区流行的彩绘陶是在器物烧成后进行彩绘,故图案易于脱落。此件能完整保留下…[全文]
新石器晚期 仰韶文化半山型 高30.3厘米 口径16.2厘米 底径11.6厘米 重4.135千克 泥质橙黄陶胎。 造型饱满。图案风格淳朴。 壶形纹以及锯齿纹为半山型彩陶大型壶、瓮器上的典型纹…[全文]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类型 泥质黄陶胎。 用黑色彩料来描绘纹饰。以线条为主来组成结构严密、变化多样的图案。 为马家窑型彩陶的精美之作。[全文]
新石器 马家窑文化 属马家窑文化中最早类型的彩陶,黑彩绘画,构图疏朗,看似几何形的纹饰实为鸟纹的变形。[全文]
隋朝 高26.5厘米 典型隋代侍女形象,发髻高耸,脸型瘦削。形体修长,面带微笑,右手前弯,左手捧一小罐。 通体施白釉,釉色微闪青。 隋代陶俑在传世品中较少,女侍俑更是不多见。[全文]
商 代 叶叔重捐赠 敞口略残。上腹部饰锯齿状附加带条纹外,又拍印夔纹和饕餮纹带条装饰;下腹部满饰拍印的双勾纹和云雷纹装饰。[全文]
新石器时期 高10.1厘米 口径7.5厘米 底径5厘米 敞口,宽沿内折,高直领,扁圆腹,直圈足,喇叭腹的前部圆鼓,后部扁圆凸出上翘似鸭身形。 颈部饰弦纹,腹部为云雷纹。 其造型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全文]
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 高16.4厘米 口径18.4厘米 为泥质黑衣灰陶。 直口,腹部浅坦,折腹处外伸一周凸棱,下附细高圈足,底部外撇呈喇叭型。 圈足上部饰瓦棱纹,下部饰镂孔及压划勾连纹。 是…[全文]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19.6厘米 口径7.5厘米 为泥质黑衣灰陶。 整器宛似一只昂首伫立的企鹅。器口似鸟首,宽流前伸,上覆一器盖;器身为扁核形,两侧凸出圆肩,器身背部附一辫索状环形把手;下为三个扁足。 …[全文]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15厘米 腹径9.5厘米 1984年出土于上海青浦县福泉山遗址。 壶身浑圆,上为粗颈,下为圈足,壶口前侧上翘成宽流。另一侧附一宽把手,把手上有两个小孔,用于穿绳系盖 。 整体…[全文]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21.7厘米 口径7.5厘米 腹径15.7厘米 底径9.5厘米 泥质黑衣灰陶。 直口、广圆肩、扁圆腹、高圈足。 罐口上覆一细长高柄盖,柄中有一上下贯通的直孔,中段内弧,下部饰三道凸…[全文]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1.2厘米 足径7.7厘米 泥质黑衣陶。 器表施黑色陶衣,磨制光亮,并细刻曲折纹和禽鸟纹。 为良渚文化罕见的陶器。[全文]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高21.75厘米 口径7.25厘米 底径6.05厘米 重0.1千克 侈口,深腹,圜形底接高柄,圈足。高柄上有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 器壁较薄,类似蛋壳,器表乌黑发亮。[全文]
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 高26.2厘米 口径15.2厘米 l97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墓葬出土。 泥质灰陶,器身施黑陶衣。 圆口,直颈,鼓腹,圈足。 器口有盖,倒置呈覆盘形。 肩部附一周直棱,上…[全文]
春秋早期 器高18厘米 口径45厘米 盘壁两侧为高耸的立耳,其外侧饰有云纹。 盘的前后各攀一曲角形龙,龙首耸出盘沿,作探视状。 盘中心为一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全文]
春秋晚期 高45厘米 口径73厘米 重 54千克 此器为盛水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处各有小虎攀缘作探水状。 通体饰…[全文]
商晚期 又称钟或执钟,流行于商晚期。 形体似铃而大,口部呈凹弧形,器体横截面为阔叶状,两侧角尖锐,底部设中空短柄,可置木段以便手执。[全文]
西周厉王 该组编钟,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皆为甬钟。 刻有铭文355字。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稣受命伐夙夷的历史事件。 19…[全文]
商晚期 头部为三角形援。 长方形的内部以绿松石镶嵌兽面纹,当是礼仪中使用的兵器。[全文]
夏晚期 长3.6厘米 刃宽33.2厘米 内长8.2厘米 宽12.4厘米 厚0.9厘米 两腰26.9厘米 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 中心有一圆孔,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卉纹六组,纹饰较为特…[全文]
汉代 枕高36 厘米 宽68 厘米 纵长17.1厘米 重4.7千克 马鞍形,两端上翘各铸一牛。 一侧素面,另一侧以虎纹及双旋纹为底,上浮雕立牛三头。[全文]
汉代 高51 厘米 底径29厘米 重15.2千克 储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形制。 圆盖上塑有七头姿态各异的牛,呼之欲出。 储贝器内放有贝币并同时出土。[全文]
西汉 直径7.4厘米 净重50克 其镜面微凸,当平行光照射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现与 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全文]
春秋 高23.4厘米,口径10.4厘米。 1972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螭形提梁,拱背卷尾,流作龙首,引颈张口,似在长鸣。整体造型轻盈,富有动感。[全文]
汉 通高53.8厘米,长31.3厘米,盘径10.5厘米。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全文]
汉 高34.7厘米,口径65.5厘米。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通体鎏金加彩绘,技法十分罕见。器身彩绘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口沿刻铭文“勮(jù)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勮阳和阴…[全文]
汉 通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共2件,尺寸、形制、纹饰相同,通体鎏金。盖中央有提环,周有三凤形钮,熊形三足。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有虎、羊、骆驼、牛、猴和龙、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器口与盖…[全文]
战国 高19.2厘米,口径17厘米。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盛食器。带盖,盖顶有喇叭形捉手。器为直口,圆腹,两侧有环形双耳,下承喇叭形高圈足。通体错金夔龙纹、莲瓣纹、垂叶纹、斜角云纹等。错金纹饰细腻,工艺精湛。[全文]
战国 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全文]
春秋 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耳间距129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附耳,敞口,唇平折,束颈,深腹,兽蹄足。腹部蟠螭纹,以三角回纹,鱼鳞纹和瓦纹作填纹。一对环形耳钮。目前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鼎。镬鼎用以煮牲,依形…[全文]
春秋 高28厘米,最大腹径8.9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共2件,大小、形制、纹饰相同。盝顶式盖,上有四个对称环形小钮,以子口插入壶的母口内。壶为小方口,颈部微敛,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形成平底,下承高柄喇叭形足。盖…[全文]
春秋 通高162厘米,灶体高22厘米,长46厘米,宽38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生活用具。一组7件,由灶体、釜、甑,以及四节烟筒组成。灶体呈虎头状,双目圆睁,两侧有用于提携的提链,灶门似大张的虎口,顶部有圆形灶眼…[全文]
春秋 高40.8厘米,最大腹径18.2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盛酒器。壶盖为圆雕的鸷鸟形捉手,鸟喙大张,双目圆睁,全身饰精美的羽翎纹,层次分明;爪抓两条奋力挣扎的小龙。鸟腹下有子口凸榫,套于壶体母口内。壶颈长而侧…[全文]
西周 通高28.5厘米,宽22厘米。1978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盛水或盛酒器。自铭为瓶,扁平椭圆形,肩部饰卷曲相对的夔纹。颈部铸铭文5行20字:“陈公子信父作旅瓶,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西周时期陈国器。陈国铜器存世极少…[全文]
西周 最大者通高51厘米,铣距28.8厘米,最小者通高22厘米,铣距12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出土于晋穆侯之墓。一组8件,纹饰差异较大。甬的断面呈方形,有旋和斡,旋饰目雷纹。舞部两面微下倾,饰宽带卷云…[全文]
西周 高35.8厘米,口径12.4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墓主为晋穆侯的次夫人。共2件。器形、纹饰和铭文均相同。圆壶,侈口,长颈,鼓腹,圈足,盖子有喇叭形捉手,壶颈部两侧有兽首衔环耳。盖沿和圈足饰兽目交…[全文]
西周 通高41厘米,口长17.3厘米,宽12.6厘米。1980年征集。盛水或盛酒器。长方口,平沿,下腹外鼓,高圈足。肩部两侧有兽首衔环。颈部饰凤鸟纹,腹部为十字条带纹,圈足饰波曲纹。口内铸铭文4行24字:“唯王二月初吉壬戌,虞侯…[全文]
西周 通长36厘米,宽17厘米,高13.5厘米。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器形椭圆而长,口缘较直,窄流,深腹圜底,龙形鋬,龙口衔器口。四扁体兽形足。口沿饰窃曲纹,腹部饰瓦纹。腹内底铸铭文44行18字:“唯王二月,贾子己父作宝匜…[全文]
西周 通长35厘米,宽17.5厘米,高16.5厘米。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器形椭圆而长,口缘较直,窄流,深腹圜底,龙形鋬,龙口衔器口。四扁体兽形足。口沿饰重环纹,腹部饰瓦纹。腹内底铸铭3行14字:“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全文]
西周 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1989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厢式六轮车。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盖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边围绕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器壁饰相背的凤鸟纹,并有兽形装饰,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全文]
西周 高34.6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晋献侯夫人之墓。器体扁圆,顶有长方形口,口沿外侈,上有圆雕的振翅鸟形盖,以熊形链条与器体相接,前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后为兽首形鋬(pàn),器下为…[全文]
西周 共两件。一件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另一件高22.3厘米,铣间距12.9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该编钟总计16件,其余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购回入藏。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非同时铸造,…[全文]
西周 高68.8厘米 ,腹最宽35.2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晋献侯墓中。共两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椭方形,带盖。长颈,象鼻形兽头套环双耳,鼓腹,圈足。盖部为高浮雕镂空波曲形装饰,盖…[全文]
西周 高23.7厘米,口径16.4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3号墓出土。温食器。出土于晋武侯之夫人墓中。方折唇,腹略鼓,双附耳,三卷尾鸟形扁足,三足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三个“十”字形镂孔。颈部饰三组相对的回首卷体龙…[全文]
西周 通高22.4厘米,通长39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双耳斜耸,形体肥硕,腹部中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脊有…[全文]
西周 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全文]
商 高34.8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盛酒器,整体如椭圆形。龙首形提梁,饰方格纹。腹部花纹由雷纹、目纹、夔纹和蝉纹等组成倒置的兽面纹,圈足饰有一圈云雷纹。商代晚期。[全文]
西周共王 高24.3厘米 口纵9.7厘米 口横13.2厘米 底纵13.5厘米 底横16.4厘米 重3.650千克 器盖和腹部饰有凤鸟纹,颈部和圈足上装饰有龙纹。 铸有铭文7行68字,记录效因受到父亲公东宫…[全文]
西周成王 口纵9.3厘米 口横12.2厘米 高25.8厘米 腹纵14.6厘米 腹横17.7厘米 底纵11.3厘米 腹深13.9厘米 重3.25千克 高盖沿,圈形捉手,垂腹,圈足,兽首提梁。 盖…[全文]
西周中期 丁燮柔捐赠 连盖高16.4厘米 腹横(连耳)20厘米 底纵7.5厘米 重1620千克[全文]
商代 两个相背的鸮合并为器形,盖为鸟首,首上有双耳,两侧的角作鸟喙, 器腹作鸟身,饰有羽翼,器足为鸟足。 器盖对铭“徙”字。[全文]
商晚期 高35.9厘米 口径10.6厘米 底径14.7厘米 腹径17.8厘米 腹深27.5厘米 重4.26千克 罗伯昭捐赠 晚商时期着名的器物。 直颈,鼓腹微微下垂,仅…[全文]
商代晚期 高31.4厘米 口径23.8厘米 底径16.4厘米 腹径12.6厘米 腹深24.4厘米 重5.57千克 大敞口,筒形腹,高圈足。 颈、腹、足各饰有兽面纹、鸟纹、雷纹。 足内有阳文铭文…[全文]
商代晚期 高43.5厘米 口径18.6厘米 底径18.9厘米 重9.7千克 小口,方唇,高颈,圆肩,深腹,圈足外撇。 肩有牛首耳,腹下有一牛首。[全文]
商晚期 连盖高27厘米 腹深13.7厘米 腹横16.3厘米 底纵11.7厘米 底横14.6厘米 腹深13.7厘米 重3.5千克 四阿形盖,长方形深腹,盖、器有扉棱。 盖钮、盖、口沿、腹圈足各饰兽面纹、龙纹…[全文]
商代晚期 作长方形,带有四阿屋顶形的盖。 盖身装饰有多层浮雕的兽面纹,盖部的兽面纹呈倒置状。 此器的器盖各有1字铭文“鼎”。[全文]
商代晚期 微敛口,平底,曲柄,尾部宽大并镂铸成两头龙纹。[全文]
商晚期 微敛口,圜底,长曲柄,是商代晚期的形式。 杯部饰直条沟纹,柄饰横条沟纹。 柄背有1字铭文。[全文]
商代 器形扁圆,微侈口,收颈,颈两侧有贯耳,垂腹,圈足。 颈、腹、足各饰兽面纹。 腹内底铸1字铭文。[全文]
商代晚期 高46.5厘米 口径17.3厘米 底径16.5厘米 腹径32.7厘米 腹深35.2厘米 重13.22千克 有盖,束颈,圆肩上有双衔环牛首耳,斜收腹,下有一牛首鼻。 盖、肩腹各饰兽面纹、龙纹、鸟纹…[全文]
商代晚期 高17.9厘米 流至尾长15.8厘米 腹径6.3厘米 腹深9.7厘米 重1.9千克 敞口,长流,流口处有伞形柱,长尾,卵形腹。[全文]
商晚期 器形瑰伟,器壁厚重,足部粗壮。 除了腹部的兽面纹,流、尾部等部位均饰有精细雷纹。[全文]
商代晚期 扁体,盖和器身四周有突出扉棱。 盖、腹、圈足均饰兽面纹,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还有鸟纹。[全文]
商代 扁圆体,盖上有伞形柱,侈口,长颈,垂鼓腹,圈足。 盖、颈、腹、足各饰鸟纹、兽面纹、雷纹。[全文]
商代 敞口,长身,圈足。 身有扉棱。 颈、腹、足各饰蕉叶纹、雷纹、龙纹。 足内铸有铭文2字。[全文]
商代 敞口,粗身联圈足,圈足有十字形镂孔。 口沿腹间有一牛首。[全文]
商代 敞口,长身,束腰,高圈足。 腹饰兽面纹、联珠纹。 圈足有十字形镂孔,底有折棱。[全文]
商 代 为商早期爵向商晚期爵演变的过渡形式。 长流,短尾,流口处有较高的伞形柱。 椭圆形腹,圜底,三刀形足外撇。 腹饰兽面纹、联珠纹。[全文]
商前期 高15.6厘米 口长14.5厘米 腹纵7.7厘米 腹横8厘米 重0.25千克 侈口,立耳,高颈,分档袋形柱足,留有商早期青铜器的形制特点。 颈、腹 各饰变形夔纹、兽面纹,系同时期青铜器中的精品。[全文]
夏代晚期 高23.5厘米 口径15.5厘米 腹径11.8厘米 腹深13.8厘米 重1.140千克 空锥足与腹部相通,颈部饰弦纹、乳钉纹,造型与花纹均质朴而单纯,为青铜萌生时期的特有风貌。[全文]
夏代晚期 高20.6厘米 口纵16.3厘米 口横9.3厘米 腹纵3.6厘米 腹横5.1厘米 腹深11.5厘米 重0.89千克 敞口弧沿,双翼上展,狭长器身下设有假腹,上有数圆穿,假腹下接 三棱形的足。器身…[全文]
春秋晚期 高44.3厘米 口径16.6厘米 底径19厘米 腹深39.4厘米 重6.05千克 为晋国青铜器。盖及两耳已失。 器物主体纹饰有:兽面纹、蟠龙纹、凤鸟纹、雁纹以及虎、熊、豹、犀。[全文]
春秋晚期 高27.8厘米 口径11.7厘米 腹径24.9厘米 叶绍夫捐赠 弧形提梁设计为龙形,龙体中空,提梁表面为透雕交龙纹。 腹部呈扁圆形,饰变形龙纹。 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全文]
春秋中期 口径约14.8厘米 高30.1厘米 长39.2厘米 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 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 为春秋中期越族人模仿西周…[全文]
商代 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上三方孔。 颈有兽首。颈、腹、足各饰长吻兽纹、分解式兽面纹、龙纹、兽面纹。[全文]
商代 小立耳,三袋状锥足。颈、腹饰兽面纹、雷纹。[全文]
商代 宽立耳,方唇,折沿,敛直腹,柱足。 腹、足饰扉棱、鸟纹、乳钉纹、雷纹、兽面纹。 腹内壁铸铭文2字。[全文]
商代晚期 高25.1厘米 口径20.7厘米 重4.75千克 立耳,折沿,直壁深腹,圜底,三柱足。 饰兽面纹、龙纹、蝉纹。 腹内壁铸铭文2字。[全文]
商代 薄立耳,深直腹,柱足稍细。 口沿下饰兽面纹,腹饰三角雷纹。[全文]
商代晚期 腹内壁铸一以钺斩人首形的象形字,为“刘”之本字。[全文]
商代晚期 通高31.1厘米 口径24.2厘米 重4.85千克 厚唇,折沿,口沿上一对小立耳,弧腹,圜底,下有三抽象的龙形扁足, 龙口侈张托鼎腹。 腹饰兽面纹、弦纹。[全文]
商代 敛口,厚唇,小立耳,深弧腹,圜底,腹下有3空锥足。 腹饰一周粗疏的斜角云纹。[全文]
商晚期 高38.8厘米 口径31.6厘米 底径29.1厘米 重1.4千克。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 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以透气防潮。[全文]
战国晚期 高25.6厘米 腹径18.6厘米 腹深12.2厘米 重4.52千克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可分开放置。 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全文]
春秋晚期 高20.7厘米 口径17.5厘米 底径11.1厘米 重1.8千克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 器、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各种禽兽飞跃奔走,猎人勇武行猎的场景。[全文]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18.5厘米,口径18.1厘米,底边方座15.1厘米。 方座簋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新形式。 鄂叔簋方座下有一个小铃,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动即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方座表面饰鸟纹…[全文]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 潘达于捐赠。大克鼎为西周中期着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全文]
商晚期 通高31.1厘米 口径24.2厘米 重4.85千克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少见。 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扁足。扁足薄且宽,两面的龙纹繁密而遒劲,龙尾斜卷成支撑,十分稳定。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全文]
西周,直口,长颈,斜肩,鼓腹甚大,下承圈足。 颈两侧设象鼻上举的兽首环耳,套铸有环。 腹部有四等分界栏,界栏和圈足饰变形兽体纹,颈部和腹部界栏内均饰卷体龙纹。[全文]
商代晚期 高33.3厘米 口横15厘米 口纵13.7厘米 重6.75千克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 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 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张。 …[全文]
春秋晚期 高33.7厘米 长58.7厘米 重10.76千克牺尊用以温酒。整体造型是一敦实水牛,器身有三个孔穴,中间一穴放置小锅用来盛酒;牛的腹部中空,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可灌注热水。 器身纹饰有蟠龙兽面纹、蛇纹以及虎、犀、豹、…[全文]
西周早期,器盖和腹部的回顾式大凤纹羽冠逶迤交缠,华美异常,范铸技术精湛。 此卣出土于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器。[全文]
西周早期 高14.9厘米 口径7.6厘米 底径5.1厘米腹径5.5厘米 腹深13.2厘米 重0.34千克为圆体垂腹,颈部饰蕉叶纹和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凤鸟纹。 自西周初年鸟纹逐渐增多并多作为主题纹样,以康王、昭王时代最为典…[全文]
商代中期 高64.7厘米 口径50.9厘米 腹径40.5厘米,底径30厘米 腹深44.6厘米 重24.36千克,口部侈大已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肩腹部兽面纹结构紧密,兽目及躯体上与方整齐排列的羽状纹饰更见…[全文]
商代早期 小口长颈的壶为商代中期盛行的形式,壶肩上有两个穿,可见原先曾有提梁。器身除盖上的卷体龙纹外,肩腹部布满婉转精美的纹样。圈足内有“X”形的铭文,为作器者的氏族徽记。青铜器中发现的早期铭记之一。[全文]
战国晚期 敞口,直颈,弧形方腹,有一对兽首铺首衔环,方圈足。 通体镶嵌红铜和绿松石组成的几何纹样。[全文]
商代中期 高31.1厘米 口径18.4厘米 重1.85千克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 器物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腹部兽面纹,双目突出,带有神秘感。 此器具有商代早中期青铜…[全文]
正面 背面 唐代(公元618-907 年) 长32、宽5.4、厚1.2 厘米 1970 年洛阳隋唐宫城遗址出土 杨国忠,唐玄宗天宝年间宰相,专任采市银使,负责边市贸易税收。据铭文知其为边将上…[全文]
商代 存长22.7、宽18.5厘米 1971年安阳市殷墟出土 从书法艺术角度而言,甲骨文处于混沌、古拙状态,却也正因这种古拙而为今人所推崇。甲骨文字的初衷并不以追求艺术美为目的,但却因为这种无意识而不自觉…[全文]
北宋 高20.2、口径3.6 厘米 1990 年洛阳市邙山宋墓出土[全文]
唐代 高10、口径8.4 厘米 1991 年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村唐齐国太夫人墓出土[全文]
西汉 长6、宽5、高3.1 厘米 1978 年襄城县洛乡北宋庄出土[全文]
西汉 直径15.5厘米 西安采集[全文]
东汉 宽2.5厘米,高2.3厘米 河南温县赵堡村采集[全文]
唐代(公元700年) 1982年5月登封县峻极峰北侧采集 长36.2厘米 宽8厘米 重223.5克 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是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全文]
春秋(公元前771-前476年) 1974年8月河南扶沟县古城村窖藏出土 长10.5厘米 宽6厘米重134.1克 长方铲形,銎部为椭圆形内空,两肩各有一倒刺,平足。这件空首布的出土,证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曾使…[全文]
裴李岗文化 1978年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 盘长68厘米 前宽37.5厘米高6厘米 棒长58厘米 七千多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黄砂岩质,琢制。磨盘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凿有四矮柱足。磨棒近圆柱体…[全文]
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20.5厘米 宽8厘米 出组卜辞。牛肩胛骨材质,背面有钻、凿、灼,正面刻贞人出的占卜记录。占卜内容是:贞问癸卯至癸巳这两个月内有无凶事。[全文]
汉代延熹三年(公元160年) 1978年出土于河南濮阳南乐县宋耿乐村一号汉墓 通高12.8厘米直径32厘米 细腻坚硬的棕褐色石质,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成。砚盖以浮雕法雕出六条相互纠缠的飞龙,龙头向心共戏一…[全文]
道晗造像碑,又称“北魏弥勒造像龛”“贾思兴百八十五人等造弥勒像龛”。北魏孝昌元年(525)雕造,高135、宽98、厚44厘米。石灰岩质,四面环刻。1976年荥阳大海寺出土,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 道晗造像碑是河南现存保存最完…[全文]
北宋 长77.8、宽77.5、厚16.5 厘米 1936 年孟津县北陈村出土 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以来,个性的张扬与表达始终是其不变的追求,正像修道之人以形骸为桎梏一样,书法家也以成法为束缚。书法讲求与人的…[全文]
西晋(公元265--316年) 高92.8、宽51.8、厚8.4 厘米 1953 年洛阳市8 号晋墓出土 魏晋书法于两汉书法继承中有发展。汉末以来铭石书、章程书已现楷范化趋势,多用于私人通信之“行狎书”实…[全文]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978年河南省许昌市出土 高130厘米 长150厘米 辟邪为陵前仪仗石雕,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此兽以巨型青灰色石灰岩石块雕凿而成, 形如虎似狮,态极凶…[全文]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清代光绪年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 长144厘米 高37.5厘米 厚14厘米 此碑中部线刻释迦说法图,左右分别刻造像题名和题记。题名中的侯刚、乞伏宝等人于《魏书》有传。[全文]
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 明代万历年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 残高139厘米 宽73厘米 厚21厘米 碑中有穿,碑文为小篆体,计十行139字。碑文中所记司徒公袁安其人其事,与《后汉书 袁安传》所载基本相同。[全文]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宋代,瓷器,长29.5厘米,宽19.5厘米,高10.50厘米,河南博物院征集。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为八角形,枕面绘黑彩开光童子蹴鞠图,四壁绘黑彩缠枝花叶纹一周。图中童子头梳双丫辫,上身穿左衽剪领窄袖花衣,下着…[全文]
青花梵文莲瓣洗,明代,高5.5厘米,口径19厘米, 足径11.8厘米,河南博物院征集。 该洗洗身由双层莲瓣塑成,每层十六瓣,内瓣下凹,外瓣凸起。圈足底,上饰弦纹,底足上双圈弦纹内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莲瓣洗通体描绘青花,…[全文]
北宋(公元961-1134年) 1963年河南省禹县出土 高13、口径14.3厘米 炉之内外均施天兰色釉,炉内有对称的三块未施釉,乃其内套烧小件器物所致。釉质晶莹,釉色纯正。[全文]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高2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7厘米 侈口,细长颈,鼓腹,浅圈足。通体施微泛淡黄色的白釉,腹之一侧挂翠绿色彩带。釉质细腻明亮,是目前发现的…[全文]
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 1958年河南省濮阳县李云墓出土 高28.5厘米 口径18.5厘米 肩附六系(两横系四竖系),系之间以圆规刻划圆圈、花瓣纹。腹部刻有三周弦纹带和鸭、树及斜线三角纹。此罐胎质坚…[全文]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954年河南省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高25.6厘米 口径21.4厘米 此器以高岭土烧制而成,通体施稀薄的淡黄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瓷器之一。[全文]
北宋(公元961年——1134年) 河南省汤阴县出土 高34、口径6、腹围65厘米 体略呈橄榄形,腹部饰剔花缠枝牡丹纹,肩部与腹下部刻菊瓣纹。花纹处施白釉,余皆露褐色胎质。所谓剔花,乃是将花纹以外的地子剔…[全文]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4厘米、边长10×10厘米 盘呈正方形,其上纵横各刻19道直线,共计361个交叉点,中央和四角分别刻出天元和角星。盘面及四侧施白釉。这是…[全文]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49厘米 此兽人面兽身,昂首挺胸,项背附戟,面部狰狞,肩部有刻划的花翼。通体施白釉,唯面部间绘黑彩。[全文]
宋代(公元961年——1134年) 高3.3厘米 口径19.5厘米足径8厘米 板沿、葵花口、浅腹、圈足。盘内外施青灰釉,釉面布满开片,并有大片的玫瑰紫彩斑,此乃以久负盛名的钧窑窑变工艺烧制而成。[全文]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73厘米 俑站立于覆莲座上,头戴盔,身着甲,左手似原执兵器。通体施白釉,釉厚处略呈青色,正表明了白瓷源于青瓷的渊源关系。[全文]
东汉(公元25──220年) 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出土 通高24厘米 长28厘米 宽19厘米 红陶胎,底座与俑分模制作。座之两侧跽坐两俑对博,中间置一长方形盘局,其一边置六根长箸,另一边置方形博局,博局…[全文]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通高37厘米 口径34厘米 泥质灰陶,以上甑下鼎组合而成,甑底布满圆形箅孔。通体绘红彩三角纹。其间以黄、白彩填饰珍珠纹。[全文]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通高24厘米 口径22厘米 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纹。色彩艳丽如新…[全文]
仰韶文化 1972年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出土 高20厘米 以泥质红陶做成两壶并连状。连腹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于橄榄形,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全文]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高20厘米 宽16.5厘米 口径6厘米 白色胎质,通体施褐黄色釉。体扁圆,形如皮囊。壶身两面似为同模印出的“胡腾舞”图案。乐舞者的形貌、着装…[全文]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1973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出土 高33.5厘米 以泥质灰陶塑成,作扛牌疾走状。俑髡发,耳后有两个掏环髻,绦带束蝴蝶结,身着窄袖袒胸长袍,足蹬袜履。[全文]
汉代 高130、长38、宽36 厘米 灵宝市张湾3号汉墓出土[全文]
西汉 最高32.9 厘米 济源泗涧沟汉墓出土[全文]
夏代 高32、口径5.6、底径12.8 厘米 1990 年伊川县南寨遗址出土[全文]
夏代 高28、口径7.6×4.3 厘米 1990 年伊川县南寨遗址出土 盉为水器,宴饮时盛玄酒即水以调和酒的浓淡。商代及西周时期,盉又多与盘同出,因而盉亦是沃盥用具。[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