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彩瓷在发展演变中的工艺特征

    经过彩色装饰的瓷器,与素瓷相对而言。又称“彩绘瓷”。从广义的角度说,彩瓷主要有釉上彩、釉下彩、加彩和斗彩4大类,三国、六朝的青瓷中已有褐色彩绘与褐色点彩的使用;西晋晚期,南方已开始用褐色半点来装饰青瓷,东晋以后,南方普遍采用。隋唐袭用,并有…[全文]

2014-11-27 15:09:05

高古瓷收藏的返璞归真与自然风韵

    近年来,随着国际高古瓷器市场的持续升温,国内藏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门类。“把玩陶瓷,新手通常先从新瓷起步,再到老窑瓷、古陶器。”收藏古瓷器多年的吴伟就是这样——在收藏形式上渐趋朴素简洁,而情感上却越发丰富。 返璞归真 高古瓷器,…[全文]

2014-11-27 15:06:45

广州织金彩瓷的历史和特点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19世纪初,广…[全文]

2014-11-27 15:03:50

弘治朝瓷器色泽较素的原因

    在明代各朝君主中,孝宗朱祐樘是一个比较清明的皇帝。旧史家对他的评价也较高,誉其统治时期为“弘治中兴”,但由于其“兢兢于保泰治盈之道”,夙夜忧勤、忙于政事,似乎在器用方面并无特殊嗜好,也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欣赏陶瓷,更无暇顾及孰好孰坏。 …[全文]

2014-11-27 15:02:30

珐琅彩与法蓝瓷的本质区别

    珐琅彩与法蓝瓷因其发言相同以及在别人的印象中,总觉得是一样的。其实,珐琅彩和法蓝瓷有本质的区别: 珐琅彩是景德镇瓷器中的一种装饰技法。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全文]

2014-11-27 15:01:28

唐、五代时期青瓷的杰出代表越窑青瓷

    唐代制瓷业在隋代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和“如银似雪”的邢窑白瓷,即“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生产面貌。其实,唐代瓷器生产面貌远比所谓“南青北白”的简单概括更为丰富多样,迄今考古调查与发现的唐…[全文]

2014-11-27 15:00:30

青花五彩和五彩的关联

    五彩瓷滥觞于金代,延续于元代,到了明代已十分成熟,在嘉靖万历时期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青花瓷五彩与斗彩比较容易搞混,它们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相通的是皆为釉下五彩青花和釉上五彩结合而成。不同的是,斗彩是用青花在釉下勾出轮廓线,然后再…[全文]

2014-11-27 14:27:59

陶瓷工艺技术的划、刻、贴、印纹样

    纹饰是指陶瓷表面的纹样,它可以是用划、刻、贴、印、绘画等方法来完成。纹饰有简有繁,随陶瓷工艺进步以及人们的信仰、喜好、时尚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变迁。纹饰的原始功能是美化陶瓷器和表达人们的信仰及情趣。但从鉴定的角度看,它们往往起着协助断代的参…[全文]

2014-11-27 14:27:12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图”的艺术形态与技法

    1.形态。松树主干、枝干都与元青花大致相同。松针有两式:一是与元青花相同的蒲扇式;二是圆团式,尊上的松针大约33或34根为一团,梅瓶上的大约27或28根为一团,若干团为一组(尊上大约十多团,梅瓶上六七团)。松针外多露屈曲的枯枝,与元青花同。…[全文]

2014-11-27 14:26:20

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图”的装饰特点

    洪武釉里红“三友图”装饰的器型有尊、梅瓶、玉壶春瓶、盘等。尊体撇口,束颈,圆肩,带盖是洪武时期典型的特征。在传世品和考古出土的残器上,装饰形式多样,有串枝花卉纹、缠枝牡丹纹和“三友图”。此期尊器型恢宏、高大,高度多在50厘米以上,作为主体图…[全文]

2014-11-27 14:25:18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