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展览现场 近日,清华大学主办的“文化之美·漆心可见”成果展在山西运城市的永乐宫内开展,该展览旨在宣扬保护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漆器髹饰技艺。而与展览相得益彰、甚至更为吸引人注目的是精彩绝伦的永乐宫壁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凇认为,山西现存大量的宋、元、明、清寺观壁画不仅体现着审美艺术,还蕴藏海量的历史信息,为解读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展...
正在展出的《永乐大典》原件 这几天,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12册《永乐大典》原件火了,吸引不少观众来一睹真容。近日,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对记者讲述了《永乐大典》背后的修复故事。 修复材料选择生丝与“高丽纸” 由于屡遭劫难,保存下来的《永乐大典》原件品相并不尽如人意。有的书口、书背断裂、散开,有的遭遇过焚烧、水浸,纸张酥脆…… 据说,在当时的161册《永乐大典》中,...
约3.7亿字,共计11095册,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现今存世却仅有400余册……它,就是大型类书《永乐大典》。 国家图书馆供图 《永乐大典》由明代才子解缙等人编纂而成,保存了中国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七八千种古籍。其12册原件正在北京展出。《永乐大典》600余年沧桑的历史,也正是中华典籍文化聚散流变、悲欢离合的缩影。 12册原件亮相,每一册都有故事 这...
明朝永乐时期的瓷器艺术独创与多元兼具,堪称东亚工艺美术史的高峰。2017年05月18日起,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适于心-明代永乐皇帝的瓷器”特展,精选近百件永乐瓷器名品一次完整呈献。这也是台北故宫开馆以来首次以明朝永乐皇帝之瓷器举办专题展览。 明代晚期文人在谈论明初官方用瓷时,曾经提到“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段话清楚地总结了永乐皇...
青花锦地花卉纹壮罐 青花锦地花卉纹壮罐底部 青花锦地花卉纹壮罐,明永乐,高22.7cm,口径12.5cm,足径10.8cm。清宫旧藏。 罐唇口,直颈,窄肩,直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饰海浪纹,肩、腹及近足处饰缠枝花纹,腹饰锦纹,足上饰几何纹。 此器因上下粗壮,故称“壮罐”。其造型浑厚,纹饰密集饱满,是永乐瓷器中的佳作。 青花缠枝莲纹碗 青花缠枝莲纹碗碗内图案 ...
明永乐甜白釉盘口兽耳长颈瓶 “官窑”就是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而景德镇官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代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 明永乐甜白釉三壶连通器 在中国五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上,景德镇明代官窑瓷器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永乐的甜白、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精美绝伦,代表了明代官窑瓷器的最高成就。 明永乐甜白釉四系矮壶 这批稀世遗珍,是窑址出土...
李艳军在工作室创作作品 王焕伟 摄 头顶上一束长发,下巴上一缕胡子,枣红的棉质对襟上衣,配上深蓝色的中式裤子——李艳军的外表既文艺又新潮。 李艳军,1976年出生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许湾村一个木雕世家,受祖父教诲,十岁习刀刻,因心灵手巧,功力早现。2006年便在永乐镇举办了“永乐桃木作品展”,2010年自办“芮城县永乐理天桃木雕刻坊”,2014年更名为“芮城县理天木雕文化研究所”。日前...
“官窑”就是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而景德镇官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代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在中国五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上,景德镇明代官窑瓷器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永乐的甜白、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精美绝伦,代表了明代官窑瓷器的最高成就。这批稀世遗珍,是窑址出土物,因年代可靠,学术价值高,享有最权威的断代标尺,为我们广大古代陶瓷集藏爱好者及鉴赏投资人士提供了最为可靠的...
中国古代的各种色釉,是利用铁、铜、钴、锰的氧化物的呈色作用进行着色。由于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必然反映出青色来,因此青釉是我国古代最普遍的釉色。但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种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经过加工,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来。 明代的甜白釉是中国白釉品种的佼佼者。甜...
明 纵41厘米 横61.2厘米 明代设潼关卫,因直隶于京师,故曰“直隶潼关卫”。蒲州,治所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西蒲州),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永济、河津、临猗、闻喜、万荣等市县及运城市西南部分地区,明代设蒲州守御千户,隶属于潼关卫。明制:在京师和全国各地皆设卫所,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大抵五千六百人称卫,一千一百二十人称千户所,一百二十人称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二(每总旗...
明 通高34.2厘米 横27厘米 1921年教育部拨交清内阁大库档案 明实录稿本为红格纸本,每页共24行,每行24格,共计87页,前后附素页各一。原为包背装。原封面黄纸楷书题签:“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又方黄签一,楷书三行:“卷八十一之九十、永乐十年正月至十一年十二月(1412-1413)。” 每卷开始首题:“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嗣改增谥号“大明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
明 永乐(1403—1424年) 高19厘米 绿度母面庞清秀俊美,头戴五叶冠,耳饰花朵形耳珰。胸前的项链、璎珞雕刻精美,帔帛、裙褶自然流畅。右手施与愿印置膝上,左手持莲枝,右脚下垂,呈游戏坐姿。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明 永乐年间 陈设品 通高41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2厘米 梅瓶的形式是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因口小可插梅枝而得名。梅瓶在宋元时代甚多,元代景德镇的青花梅瓶很有特色,以后各代所造梅瓶种类增多,并且更为精致美观。 瓶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盖呈铃式,宝珠形钮。通体青花纹饰,器肩部绘双勾仰覆如意云头纹,内绘折枝花卉纹,腹部绘竹石芭蕉纹,胫部绘双层莲瓣纹,...
从落款最早的明代瓷器看,当首推“永乐”(因迄今止,尚未发现早于永乐的洪武年款)。 关于明代的书写款,前人就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之评说。而闻名后世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其款多为四字篆书“印款”或“刻款”,字小且不甚清晰。如果署款是在器里或底足及口的沿边皆可定之为后代仿制,这是鉴定“永乐”年款一个十分重要的断代依据。 永乐期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尤以“...
明代永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我国青花瓷器在经历了元代和明洪武时期的发展阶段之后,此时青花瓷已逐渐成为制瓷业中的主流产品。自永乐三年 1405年)始,明永乐皇特使三宝太监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又带回了已中断几十年的外国钴料“苏尼勃青”,使青花又重新披上了艳丽的色彩,故在永乐时期便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永乐时期迎来了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时代的前进,社会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