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湖南善化县(今长沙)人。为近代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作家、学者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全国政协、人大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在旧封建年代,章士钊曾出任过段祺瑞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为著名清末《苏报》主笔,此报在当时声誉很高,颇具社会影响力。后积极创办《民吁日报》,大胆揭露清廷腐败,曾多次刊登章太...
5月5日,由南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哲学院承办的第225期研究生学术周末活动在举行。本场讲座的主题为“海外儒学研究的发展与动态”,主讲人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彭国翔,哲学院副院长谢永康担任主持。 彭国翔回顾了海外中国思想研究的发展历史,提出西方在早期表现为以欧洲为中心的“汉学”研究,侧重于人文方面(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宗教);二战以后转变为以美国为中心的“中国学”研究,侧重于引入社...
17000余个卷宗,88万余页——自2007年浙大地方历史文书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包伟民教授等学者在龙泉市档案馆库房中发现以来,龙泉司法档案至今仍在整理、编纂,成果陆续出版。 先后于2012年和2014年出版的《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辑(2册)、第二辑(44册),入围第十八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前正在公示中。 如此丰富、完整、连续的清代和民国县级司法档案,在全国至为罕见。目前,《龙泉...
近年来,越来越多岭南艺术名家进京举办个人展览,推动南北艺术对话。2014年3月7日,“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的刘斯奋历年的著述以及所创作的古今题材人物画、《白门柳》人物选画、山水画和自书诗中的主要精品,共七十余幅,为本年度首位进京的广东艺术家个展,展将持续至3月15日。 年过七十的刘斯奋当过官,又写小说,做学术研究,在书画领域均有造诣。他曾任广东省委宣...
钱穆先生与钱胡美琦女士。 2012年3月下旬,钱穆夫人胡美琦病逝,享年83岁。新闻还转刊了香港新亚书院的讣闻,说“胡美琦为照顾钱先生,遂辞教职,为钱先生于教育及著述上创下不朽的丰功伟业,厥功至伟”。 胡美琦之父胡家风,在抗战期间任职山东、江西等地。抗战胜利后,胡家风随熊式辉赴东北任行辕秘书长,去职后任江西省主席。1949年,他带着全家迁至香港,在这里意外成就了女儿胡美琦...
甲骨学大家董作宾先生 位于南阳市宛城区工农路的董作宾故居,董作宾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的。 引子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国学大师钱玄同、陈子展提出的“甲骨四堂”说,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十世纪前半叶,甲骨学勃然兴起,光彩四射,赫然为天下瞩目的显学。发掘甲骨,形成了中国田野考古学;研读甲骨,更开启了中国史学新纪元,将中华...
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的龟甲 1928年第一次发掘时,发掘人员合影照。翻拍资料照片 引子 武王伐纣,殷商灭亡。灭亡之前,“大邑商”做出了最后一个动作:“失国埋卜”,将270多年积累的王室档案——龟甲卜骨,深埋于王都之下。商王室曾广为使用的甲骨文,遂在后世失载,3000多年不为人知。 昔日王都成为庄稼地,3000...
从1928年到1937年,李济、董作宾等先后在殷墟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为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图为殷墟考古发掘现场。 翻拍资料照片 “董作宾:最‘草根’的大学者”系列之一 甲骨学大家董作宾:最“草根”的大学者 “董作宾:最‘草根’的大学者”系列之二 ...
古籍整理始终是古史辨派致力的重心。顾颉刚的疑古事业,承绪郑樵、姚际恒、崔述等人的辨伪传统及乾嘉以来的考证风气,由辨伪书而辨伪史,为辨伪史而考古籍,古史辨与古书辨就这样二位一体,而所谓的古书辨就是古籍整理。在启动了一场全面颠覆经学古史系统的“史学革命”的同时,顾颉刚还开启了古籍整理事业的崭新时代。 整理前代古籍是历代学者的一项重要使命,只是到了顾颉刚,陈陈相因的古籍整理面貌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