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3月11日,记者从河南镇平县文化局获悉,该县王岗乡砚台村在乡村公路施工现场发现明清时期石碑、残损祖师雕像、赑屃、方形莲花碑座等碑刻石雕。 经当地考古工作人员现场清点,有碑刻2块、残雕像一尊、赑屃一尊、方形莲花碑座一件方形碑座3块。 其中一块碑刻为明代嘉靖元年《重修祖师堂碑记》,碑长150厘米,宽57厘米,厚14厘米。另一块为清代嘉庆四年《重修祖师庙碑记》,碑长180厘米,宽63厘米,厚14厘米...
近日,南阳市镇平县王岗乡砚台村修路施工现场发现石碑、残损祖师雕像、赑屃、方形莲花碑座等碑刻石雕。 经现场清点有碑刻2块、残雕像一尊、赑屃一尊、方形莲花碑座一件方形碑座3块。 其中一块碑刻为明代嘉靖元年《重修祖师堂碑记》。碑长150厘米,宽57厘米,厚14厘米。另一块为清代嘉庆四年《重修祖师庙碑记》,碑长180厘米,宽63厘米,厚14厘米。 此次发现的碑刻、石雕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拆掉附近一...
“近日,在内蒙古开展的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文物普查组在阿拉善盟博物馆登记一件国内罕见、史料价值极高的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刻石与拓片。这部东汉石刻现藏阿拉善盟博物馆,为‘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内蒙古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3月1日表示。 王大方介绍,文物考古专家根据刻石题记的年号研究,得知碑刻落成的年代为东汉安帝永初(公元107—113年)时期,碑刻写于“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碑刻为东汉时期西...
近日,在内蒙古开展的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文物普查组在阿拉善盟博物馆登记一件国内罕见、史料价值极高的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刻石与拓片。文物考古专家根据刻石题记的年号研究,得知碑刻落成的年代为东汉安帝永初(公元107—113年)时期,碑刻写于“永初元年”(107年),碑刻为东汉时期西北驻军所刻,文字内容有“汉武帝”“北置朔方,西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列郡塞,西界张掖居延”“王莽之乱”“更于郡之北山沙...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15日对外披露,内蒙古文物普查组近期在阿拉善盟博物馆发现一件中国罕见、史料价值极高的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刻石与拓片。 消息指,文物考古专家根据刻石题记的年号研究,得知碑刻落成的年代为东汉安帝永初(公元107—113年)时期,碑刻写于“永初元年”(107年),碑刻为东汉时期西北驻军所刻,文字内容有“北置朔方,西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列郡塞,西界张掖居延”;“王莽之乱”等...
9月30日,由旅顺博物馆举办的“刻石寻踪——唐鸿胪井刻石史迹展”开幕。 唐鸿胪井刻石原位于今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黄金山北麓旅顺港边。唐开元二年(714年)鸿胪卿崔忻奉敕赴靺鞨册封其首领大祚荣,归程途经旅顺,刻石凿井以为记验,此刻石亦因其所任官职而得名。唐鸿胪井刻石是唐对渤海第一次册封的实物见证,也是唐对渤海数次册封唯一现存的实物见证,在研究大唐帝国与当时东北亚地区的民族关系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
近日,两万多国人签名向日本追讨“唐鸿胪井刻石”,引发各方关注。据悉,该刻石是中国流落到海外的最大、最重的文物,重逾9吨,体积有十多立方米。1908年,日本军队将刻石作为日俄战争战利品掠走,藏于日本皇宫至今。日军为什么要抢夺这样一块庞然大物?“唐鸿胪井刻石”究竟为何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抗战史研究专家苏智良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日军掳走它,意在篡改历史。 《旧唐书》上...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目前已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掠到海外份量最重、体积最大的文物,无愧于中国流失海外第一国宝。 近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等三位民间人士到达日本东京,计划23日前往日本皇室,递交要求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信函。这天恰好是日皇明仁的生日。 唐鸿胪井碑本是一块重逾九吨,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鸿胪卿崔忻从长安前往辽东,册封...
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今接近200年间,因东西方列强掠夺,以及通过盗卖等非法和不道德方式流失到国外海外的中国文物。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至少有上千万件文物流失于世界各地。流失海外文物,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杰出创造,都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每个流失的文物都熠熠生辉、各有千秋,一时难分伯仲。作为极品文物的国宝更是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原存旅顺的唐鸿胪井刻石与石亭。 1911年,富冈定恭在刻石原有位置上重新刻石立碑。 唐碑今在日本皇宫。 8月7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归还所掠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这是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8月8日,邮局显示日本大使馆已经收到中方文物追讨信函。“进度要比想象得快。”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向早报记者透露,早...
日前,方山县境内发现一距今700多年的元代里程碑类的石刻——东相王村董家庄双堠刻石。 该石刻形制为圆首碑,青石质地,高57厘米、宽45厘米、厚10厘米,刻文楷书,共6行54字。内容为:东相王村董家庄双堠,至中都一千六百一十里,东至汾州二百二十里,南至本州伍十里,西至临泉县一百三十五里,北至方山县九十里。 《康熙字典》对“堠”的解释为:封土为坛,以记里也。五里只堠,十里双堠。是否每堠都有今天里程...
西安碑林,是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心中圣地。一位书史无名、位不显赫的清代武人马德昭有八幅书法勒石其中,立于碑林第四、第五展室。马德昭何许人,书法价值几何? 本文围绕其代表作《花甲重周“寿”字》《一笔“虎”字》介绍马德昭的书法艺术。 强跃 马志祥 西安碑林是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历代名家名碑名书收藏、勒石于此。然而马德昭——一位书史无名、位不显赫的武人居然有八幅书法勒石其中,立于碑林...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尉露)据悉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于2013年9月29日至10月15日在博物馆临时展厅金石走廊举办“笔走龙蛇 石传真草”——馆藏《草书要领》刻石拓片展。 当下多元文化繁荣发展,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关注和喜爱日益浓厚。草书是富艺术表现力的一种书法书体,它有豪迈的激情、强烈的运动节奏感,气象万千、神奇莫测。它启迪人们无限的想象,进而震撼人...
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所创制的“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字数只有一千多个,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 行全国后,其推广却受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传统因素外,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字字形难以辨识,虽然元廷屡次下令用“八思巴文”译写一切文字,但民间还是用 汉字,八思巴文最终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1368年元朝灭亡后,八思巴文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