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海源阁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聊城进士杨以增所建,前后经由五代人悉心收藏和保有,曾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它与江苏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合称晚清四大藏书楼,这其中又以瞿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
追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有一个从理论探索到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北京共产主义组织成立之后,为了实践革命理论,寻找革命基础,选定长辛店作为一个突破点,派遣成员深入到这一北京产业工人的主要集聚区,通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组建工会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北京共产主义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最终联合其它地区的共产主义组织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寻找...
逛庙会、过大年,赏民俗、游涉县,过新年、创伟业。2018年2月14日至3月4日,涉县将举办中国北方年文化节,吸引更多人到涉县过大年,进一步聚集涉县旅游业人气,提高旅游综合收入,促进涉县旅游业快速发展。 涉县旅发委主任李奋军介绍,“通过举办”红红火火过大年•幸福美满到涉县“活动,就是让更多的游客到生态肺城、诗画涉县过味道更浓更烈的年,呼新鲜空气,食有机食品,品过年文化,登高山养生,聚全家幸福,...
第三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北方考古与欧亚文明学术会议9月15-1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协办。来自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瑞士、乌克兰等国,以及中国各主要考古教学与科研机构的60余位杰出学者,围绕“中国北方考...
经过半年筹备,2017年8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合办的“距今15000-7000年的中国北方”青年考古学者论坛在风景优美的塞北小城张家口市开幕,来自全国20余家文博单位及高校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这一共同议题展开研讨。 简短的开幕式上,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杨林主任、河北省文物局张文瑞处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爱书记分别致辞,...
近日,“中国北方游猎游牧民族珍贵历史影像图片展”在海区博物馆一楼大厅内展出。 1月4日,记者来到海区博物馆,整个展区的近百张照片分为五个部分:甘珠尔集市与甘珠尔寺;与鹿为伴的生活;敖包祭祀与萨满;武装与狩猎;镜中点滴看村庄。照片大多由俄国人拍摄,反映了80多年前在呼伦贝尔生活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让观影者感受到北方游猎游牧民族的生活。通过与往昔生活的对比...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12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内蒙古2016年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完成编制工作,并通过了自治区级专家论证,目前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处长陈雅光说,中国北方草原内蒙古范围内长城长度为7570公里,占总长35%之多,时代包括了战国、秦、汉等11个历史时期,地区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 《内...
儿童在家长陪同下观展。杨毅摄 7月16日,由浙江自然博物馆和大连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恐龙蛋·诞恐龙》展览在辽宁大连开展,共展出化石标本138件,涵盖了大批量中国境内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旨在为观众呈现中国恐龙蛋化石研究的丰硕成果。 恐龙自发现以来,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恐龙繁殖的关键证据——恐龙蛋化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次展览将从“认识岩石与化石...
冰灯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黑龙江可以说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灯笼。这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成...
入夜后的中国北方妈祖文化中心河北曹妃甸蚕沙口村的妈祖庙前热闹异常。 每年一到阴历三月,杨士革就开始忙碌起来,这几年,他没有过过一天清闲日子,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与他家相邻的那个硕大的院子里。 杨士革的家住在渤海湾畔一个叫蚕沙口的小渔村,自小,他就伴随着海涛声入眠,吃着渤海湾盛产的牡蛎、大对虾和海螃蟹长大。 小时候的杨士革吃饱喝足后,经常在村子里的一个破旧的老戏台上跑来跑去,那时,他不知道,这就...
【摘要】岩画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它形象而生动地将古代游牧人的经济生活、战争、宗教、文化艺术等活动展现了出来,为现代人提供了文献记载和文物所不可比拟的珍贵资料。岩画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数量多且分布广泛的要属人面岩画。文章通过艺术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北方地区人面岩画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探讨并揭示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意涵。 【关键词】人面岩画;造型;文化 【来源】《民族艺林》2015年04期
《草原文物》2015年01期 【摘要】 <正>一、引言“窑洞”,顾名思义,是根据近现代土窑洞的称谓而来,从广义上来讲,属于穴居建筑的一种,又称“横穴居”。最早的窑洞式建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利用生土的直立性特征挖掘的可供人类居住、活动的相对封闭空间。在新石器时代,窑洞式建筑从出现到成熟,在形制结构方面也发生了系列变化,比如对房址内空间长宽比例的把握,对门道的修缮以及室内装饰的...
中国北方由国家举行的宗教祭祀场合中,很早就出现香草酿制的香酒,同时也会在仪式中焚烧茅草、艾草等香草植物,但焚香在仪式中的重要性似乎不那么被重视,只是众多仪式用品的一项,所以焚烧香草时,还需要伴随着玉帛、动物肉脂等,与后世直接以焚烧香料的香气祀神的概念仍有出入。 这种对天上神只所做的祭祀活动中,重视使用火来焚烧祭品,产生香气,以及袅袅上升的烟气等形式而带来一种意象,这时这种意象已经存在人们的...
蒙元服饰 回鹘服饰 党项服饰 少数民族有其固有的服饰,包括材料、纹饰、偏好之色彩以及相关的习俗和制度。在他们没有进入中原汉族居住区之前,已经在这些方面与汉族有交流并相互影响。当他们在改造氏族和部落形式、建立国家制度和机构时,又会学习和借鉴中原的服饰制度。当他们建立政权时,对汉族服饰及其章服制度的取舍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抉择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历史可以看作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