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朱悦嘉)中国历代传世经典绘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代时期荆浩的《匡庐图》、董源的《潇湘图》,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唐寅《事茗图》,以及清代郑板桥的《风竹石图》、石涛的《古木垂荫图》等都是中国历代的传世经典佳作。2015年伊始,由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文化传媒...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刚刚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进行解读通报。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就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等问题回答记者问。 记者: 请问杨部长,怎么理解《意见》中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下一步又如何推进落实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 杨志今: 我们认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要推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补齐短板,兜好...
近年来,随着社会或百姓参与的考古活动日渐增多,“公众考古”或“公共考古”这两个概念,时常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譬如很有代表性的一对现象就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成立了公共考古中心,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成立的中心名称里则用了“公众考古”几个字。我觉得,无论从内涵上还是职能上抑或是价值取向上,这两个中心各自的名称都挺贴切,这在下面还会提到。 其实,我说的“公众考古”或“公共考古”都不错,只是我个人的看...
2014 年3 月31 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先生以及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成立大会上给予此举以高度的评价。是的,“公共考古”的发展代表着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使考古科学从“神秘”走向公开,从“官学”走向“公共话语”,从“庙堂”走向公众,从考古知识由少数学者使用而为民众共享,从考古遗产强调“死保”而走向保护与“活用”的双...
近年来,社会大众和各路媒体对考古的关注,使以往较为“冷门”的考古工作变为热门的社会话题。在这背后,凸显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让考古脱去神秘的外衣,由“小众”走向“大众”,将专业、准确的考古知识传播给公众?目前,这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一项新任务。 在4月1日于成都举行的“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公共考古论坛”上,这一问题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该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
今年76岁的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兼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亦出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参加和主持过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多处遗址的发掘。 他于上月底参加“世界考古·上海论坛”时,接受了《东方早报(博客,微博)·艺术评论》的采访,在谈到公共考古相关话题时,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发掘活动与公众互动的情...
2014年10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热烈举行。论坛的基本形式与第一届相同,包括公众演讲、研讨会和公共考古活动展示三大板块;参与人员构成也相似,有来自专业网络和平面媒体、热心公共考古的考古科研单位和博物馆的代表,有各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代表;精彩新鲜的内容也仍然让与会者兴奋不已,并引发对公共考古的新思考。 新努力 研讨会上的每个发言都让人感受...
国家博物馆“历史与艺术的体验”公共教育课程 史家小学的学生在国博大课堂临摹人面鱼纹彩陶纹样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在公众教育中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一直是业内在不断探讨的问题。特别是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如何拓展视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欣赏文物艺术品的同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是家长关心、老师关切、社会关注的话题。 为此,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门设置1500...
提起考古,很多人会迅即联想到盗墓。这一“光明”一“阴暗”的两件事,之所以被硬生生扯到了一起,除了那套红极一时的《盗墓笔记》的影响外,或许还因为,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考古一直是不面向公众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站在博物馆的橱柜前,不再仅是隔着玻璃读卡片上的介绍,而是可以跟别人讲述藏品出土的全过程,回忆内心的激动,这感觉是不是会很美妙? 现在,这美妙的如果正在变成现实。徐州博物馆近...
2014首届美术馆公共教育论坛”于12月12日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在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和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人才培训交流中心指导、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市文广影视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沈卫星及市文广局、市教委相关处室领导出席论坛,市文广影视局培训中心殷瑛主任主持开幕。来自上海及周边各大美术馆、艺术馆、学校、社区等机构的一线从业者、专业学者及研究人员近...
公共考古可以走多远 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的思考 10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热烈举行。论坛的基本形式与第一届相同,包括公众演讲、研讨会和公共考古活动展示三大板块;参与人员构成也相似,有来自专业网络和平面媒体、热心公共考古的考古科研单位和博物馆的代表,有各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代表;精彩新鲜的内容也仍然让与会者兴奋不已,并引发对公共...
“公共艺术在东莞”研讨会7日在广东东莞岭南美术馆举行,来自瑞士巴塞尔国际知名策展人克劳斯·李特曼、国际知名设计师古德约恩·比亚纳松等国际艺术策展人、艺术家与中国艺术家、评论家、企业齐聚东莞,深入探讨公共艺术与中国城市生活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东莞文化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国际艺术家到访东莞,并对这个以工业闻名的城市产生了艺术灵感。此次研讨会吸引了国际知名策展人克劳斯·李特曼、国际知名设计师古德...
2014年11月20日,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执行专家组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星堆博物馆协办的中华文明探源公共考古论坛在成都举行。到场人数200余人,不仅仅有来自考古、文博界的专家学者,还吸引了广大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参与本次论坛的社会人士来自广州、西安、成都等不同的地区,从事的职业涉及金融、教育、传媒和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本次论坛包括三方面的...
主题为“收藏就是时尚”的2014(第十八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将于11月13日至16日在世贸商城(兴义路99号)隆重举行。 今年上海艺博会为了用更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面貌来迎接艺术品消费者及收藏者,将首次推出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并以都市生活为主题,为本届上海艺博会户外空间度身打造装置类艺术作品。 届时,在本届盛会举办场馆世贸商城北门广场,将展示两位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龚新如的《都市魔法》以及袁侃的...
10月下旬,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摄制的微电影《可移动文物普查进行时》和“白海子镇公共考古活动”分别荣获“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考古动漫微电影类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公共考古活动二等奖。 “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和河南省三门峡市联合举办。本次论坛着重围绕公共考古活动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对全国公共考古活动成果进行了评比表彰。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是本次论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