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人们的喜爱。唐宋时期一度广为流行,宋代定窑曾大量烧造。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还有赞颂瓷枕的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可见,瓷枕是消暑的良好卧具。定窑装饰构图清秀隽永,在形式表现上,它并不是单纯地表现形象的外在美,而是经过艺术夸张手法,赋予形象以新的意象美和趣味美。这件定窑孩儿瓷枕不仅反映了匠...
定瓷--定州窑陶瓷,产地在今河北曲阳,古属直隶定州。定瓷烧制始于唐、兴于北宋,失于元,是我国北方大地上繁衍几代而影响深远的一个窑系。同当时的汝、钧、官、哥窑一起,号称我国宋代五大名窑。 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归潜志》有联语:“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白定名贵,色定尤为名贵。宋·邵伯温《闻见录》曾有宋仁宗斥张贵妃接受臣僚王拱宸馈送定州红瓷的佳话。可知...
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考古资料显示,山西平定、阳城、介休等地也烧制定窑风格白瓷,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盛行于北宋中后期,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地...
刻划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至金代则出现了印花的技法,定窑印花装饰看不出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有可能受定州缂丝的影响,制瓷匠师采用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从釉色来看,金代定窑的釉色与北宋时有所不同,不如北宋时滋润,而带有粉质感,亦显得较为稀薄,突出于器表的纹饰微露白色。 占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
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外壁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釉的质地随器物的不同而异。施在胎体较厚重器物上的釉比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名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宋...
尚药局款盒盖(北宋晚) 定窑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公认的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学家傅振伦先生在《中国最古的瓷器》一文中曾谈到:世之言瓷者,以为宋世有瓷,且以定、汝、官、哥、均为宋代五大名窑,推而上之以柴、汝、官、哥、定为中国五大名窑。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是北方白瓷的杰出代表。经过叶麟趾先生提示、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踏访,再加上墓葬塔基定窑文物的出土,学者们孜孜不倦深入研究,特别是近...
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北方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贡御时间最长的瓷窑场,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杰出的窑场。白瓷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瓷器产生和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白瓷的发展史中,定窑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综观定窑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定窑遗址无疑是一座宝库,一座丰碑,它沉淀和蕴藏着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和独特的艺术与美学成就。 编者按 陶瓷文明是...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隋代白瓷已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已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考古材料表明,中原地区早在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了白瓷工艺的萌芽,至唐代北方地区的白瓷生产极为繁荣,形成了与南方青瓷并驾齐驱的“南青北白”的古陶瓷生产面貌。迄今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都发现了隋唐时期烧造白瓷的...
唐(公元618年-907年)和五代(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瓷器的第一次发展高峰,出现了着名的北方白瓷和南方釉下彩瓷。 白瓷是一种胎和釉都呈纯净洁白色的瓷器。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料的进一步选择淘洗,并降低胎、釉中铁含量而烧成的。中国最早的白瓷出现于北朝北齐(550年-577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凉州刺史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白瓷碗、杯、长颈瓶可作为代表。这些瓷器胎质和釉...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应当在隋代。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发现了一批白瓷,这些白瓷虽然还带有若干青瓷的特征,但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要好得多。胎釉中的含铁量减少,烧成温度有所提高,施釉技术也有改进,增加了器物的白度与坚硬度。瓷器的造型较前大为丰富,可以看出器物成型工艺有显著的提高。晚...
定窑遗址位于曲阳县灵山镇涧磁、燕川村一带,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因宋时曲阳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创烧于唐,兴于宋金,衰于元,其白瓷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美誉。1988年,国务院公布定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和我国六大瓷系之一,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以剔花、堆花、贴花各得其趣。其在北宋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