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 高43cm 清 德化窑白釉兽耳炉 高7cm 口径13cm 足径10.5cm 中国的瓷器可以分为两大系,即青瓷系和白瓷系。据考古研究,青瓷的发现最早在东汉(公元25-220年)初期就有了,到晋代(公元265-419年)青瓷就发展得相当完美,而在宋代汝哥官定钧时发展达到最高峰,有专家认为青瓷是中国陶瓷的鼻祖,其实白瓷的发展更早。 ...
宋金时期定窑白瓷质量高、销路好,引来很多窑场仿烧,诸窑仿品各有特点,有些足以乱真。 井陉窑窑址在今河北井陉天长镇等地,宋金时期井陉窑白瓷质量比较高,产品外观特征与定窑很相似,特别是印花装饰与定窑几无二致。可以肯定,以往断定为定窑的产品,有些应该是出自井陉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磁县观台镇、东西艾口村、冶子村、彭城镇等处,该窑仿定白瓷从造型、装饰到仰、覆支圈烧的装烧方法皆仿定窑,胎釉都比较细,不...
一、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尤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尤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尤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二、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
定窑白釉刻花渣斗,极有代表性的定窑白瓷作品,白色温润如玉。 【定窑】白瓷至尊,温润美感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
宋青白瓷刻花太子玩莲纹碗外形 高7.5厘米,口径20.7厘米,底径5.5厘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在四方各行七步,且步步生莲花,基于这样的传说,我们看碗的周围,用婴孩(也就是太子)、莲花作装饰,不但呼应释迦牟尼的故事,又寓意传统的“连生贵子”。这个碗的图案,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所谓“半刀泥”法刻成,纹饰简练流畅,生动有趣。
湖田窑白瓷碗 此只白瓷碗属宋代影青白瓷工艺,影青白瓷以江西景德镇湖田窑领衔。所谓影青白瓷就是因其釉色白中闪青而名。 此碗呈椭圆折腰形,釉质坚致腻白,釉面滋润,釉光如玉,不开片。碗口沿缀弦纹一圈,接下为菊瓣装饰纹一周,内置平躺头尾相左双鱼一对,双鱼间荷莲与水草。工艺是常见宋代模印法,但纹饰恣肆、线条流畅,迎光照之,菊瓣、双鱼、荷莲、水草透亮美奂,极富灵动和韵味。 碗露胎处呈淡...
明清官窑白瓷的装饰 白瓷色泽相对单一,装饰手法不太复杂。从现有明清官窑白瓷制品看,该类器物的主要装饰方式可以分为贴金与描金、印刻花以及镂空等方式。 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了明初贴金白釉瓷,该装饰手法在当时的青花、单色釉器物上也曾出现过。只是因为金箔不太牢固,容易脱落,所以类似的贴金箔制品数量有限。到了清初康熙时期,金饰方式出现改进,御窑厂开始使用胶类与金粉调和,再用毛笔描绘的装饰手法...
清初,随着康熙帝逐渐稳定了全国政权,御窑厂体制也开始逐渐恢复,并进入正轨。这时,白瓷的主要功能与以往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仍然着重于祭祀、赏赉、日常使用几方面。随着宫廷审美观的不断提高,观赏瓷越来越盛行,景德镇御窑厂开始集中精力提高器物的实用性与观赏性,使得观赏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新颖白瓷制品大量问世。 雍正时期,彩瓷制作工艺不断发展,白瓷在官窑中越来越不平常。为体现本朝制作风格,御窑厂瓷设计...
1995年8月,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南京明皇宫遗址内玉带河西侧一口古井中出土不少明初白瓷残片,造型主要有盏、杯、盘、爵、梅瓶等,制作风格在元与永乐之间,被学者断为洪武制品。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早在洪武时期,御窑厂白瓷已经大量制作,并广泛用于祭祀、赏赐以及日常使用中。由于明初御窑厂早期制瓷种类不多,色彩相对单一,因此白釉瓷大量制作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制瓷技术,使用...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与其他色釉瓷相比,白瓷制作较为简单,因此在历史上创烧时间较早。制作理想的白瓷也并非易事。首先,高质量的白瓷需要纯净的胎土与釉,其中含有其他微量杂质,容易影响胎与釉的发色,降低成品质量。例如明代麻仓土...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
元青白釉凸雕折枝梅纹双耳瓶 元青白釉观音坐像 瓷器赏鉴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区域烧造的一种具有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闪青,故名。 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的青白瓷生产始于北宋初期,极盛于两宋,元代仍然盛烧不衰,是一种深受当时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产品,受其影响在今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发现了不少宋元时...
唐代兔系罐白瓷 珍宝档案 年代:唐代窑口:巩县窑规格:高17cm 这件唐代白瓷兔系罐为许昌金雨博物馆藏品。高17厘米,平底圆腹,施半釉,釉色洁白、釉水肥厚。肩部贴两兔形系,厚重大方。 背景资料 兔系罐,顾名思义,就是当时的工匠把白瓷罐肩部的两系塑成一对乖巧趴伏兔子的形状。这是唐代陶瓷罐子上较常见的一种造型,多见于北方白瓷之上,尤其以河南巩县窑产品中最为常见。...
定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北宋为大发展时期,因连年的战争使得窑事逐渐衰落,金代仍有烧造,于元代终止。北宋晚期,宋徽宗崇尚青色,定窑白瓷不符合其审美要求,遂弃定窑用汝窑,这也是定窑衰落下去的一个原因。 定窑既烧制民间用品,又烧造宫廷用瓷,基于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这一特殊需要,选用的都是优秀的匠师,而且选料、用料、加工等各工序都要求很高,这样就促进和提高了定窑瓷器的质量,使得定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