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从江苏丹阳市“吴国城址”考古发掘现场获悉,自11月下旬南京博物院考古所考古人员在丹阳市珥陵镇“吴国城址”考古现场发现,以葛城遗址为代表的丹阳“吴国城址”很可能由原先初步确定的两座增加至三座,丹阳是古吴国的中心区域之一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丹阳“吴国城址”是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吴国城址,是近年来江苏省...
“良渚古城的发现无疑对加快良渚遗址的‘申遗’进程具有显著作用,因为遗产价值越突出,获得世界范围认同的可能越大。”随着良渚“申遗”工作被再次提上日程,昨天,“申遗”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一行来到良渚古城。 “我们是从2000年开始做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现在良渚遗...
近日发掘的湘潭县杨嘉桥镇蛟托村墓庐山古墓群104号墓,是考古人员在我省境内首次发现的战国圆形墓葬。墓主人是何身份,为何采用这样的墓葬形式,给考古人员留下了千古之谜。 墓庐山104号战国中晚期墓葬整体呈上小下大的圆形构造,上口直径1.6米,底部直径2米,残高1.2米,原墓穴深度应在3米左右。该墓与附近其他战国墓有着明显不同:其他墓葬均为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夯筑层十分明显,而104号战国墓却是圆形土...
考古学家对发现的青铜器皿文物吃惊不已 青铜餐具放置在井中,保存十分完好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在一次伦敦城区建筑物挖掘施工时发现一处两千多年前的考古遗址,这是近数十年来所挖掘出土最大规模的罗马统治英国时期文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19件青铜餐具,迄今为止这处考古遗址已挖掘出1000多件文物,考古学家称这是数十年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出土的19件青铜餐具虽然历经1600多年,但仍然保存精...
12月5日,安吉县文物普查小组对递铺镇双溪口村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海拔317米高的烽火山上,发现了10余座烽火燧遗迹。 烽火山位于双溪口村关上自然村的东北面,距南宋关隘独松关直线距离约1000米,与独松关所处的独松岭之山体连成一片。 烽火燧分布在烽火山两侧近山脊的竹林和柴草中,由于竹林间的植被被当地村民清理干净,所以,烽火燧的形状和砌筑很明显:一种是在一处相对平坦的地方用块石四周呈正方...
这是11月29日拍摄的良渚古城西段城墙基址。古城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本报记者 董旭明 摄 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约有400个足球场大。有关考古学家称其为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是继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杭州11月29日讯 今天上午,省文物局与杭州市政府联合宣布:经过18个月的努力,我省考古人员在良渚遗址莫角山四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实证了杭州5000年建城史 提升了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市委书记王国平要求抓好良渚古城遗址保护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既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界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实证了杭州5000年建城史,实证了杭州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提升了良渚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提升了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的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表示 古城的价值为良渚申遗加了分 “太令人震撼了!古城遗址的发现,使良渚在申遗的‘价值’上,拥有了毫无疑问的资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站在悠悠五千年历史的古城墙遗址上这样感叹。 昨天下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在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锦炎、刘斌等专家学者的陪同下,考察了良渚新发现的古城遗址。 古城有望成为遗...
记者从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部门获悉,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在配合基建的过程中,清理发现了12座西周时期的方坑竖穴墓,出土海贝等文物40余件。 据介绍,考古专家发掘清理的12座墓葬,均东西构置,呈长方形口小底大的袋状,葬具多为一椁一棺或单棺。墓主仰身直肢,男性头向朝东,女性朝西。 此次发掘共出土陶器32件,铜器5件,海贝三包22枚。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鬲(尊)、簋、罐或鬲、罐;铜器有爵、觯、小刀、镞等...
图为考古学家将该船复原后的样子 德国科隆市旧城近日挖掘出了一个古代船只残骸,德国考古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在莱茵河上行驶的最古老运输船只。 科隆市政府7日发表新闻公报说,考古学家们11月30日在市政厅对面的圣诞市场下面11.5米处挖掘出了上述木制船舱板残骸。据初步研究,科隆市罗马―日尔曼博物馆7日公布了第一结果,认为它很有可能是欧洲中世纪最古老的船只,修建于公元1世纪。迄今,欧洲共发...
考古队通过墓道上的陶俑初步断定墓主人喜欢音乐 墓中发现了大量陶制生活用品 红色的陶俑穿戴着整齐的官服官帽,有的低头抚琴,有的高亢吹奏……近日,渝北洛碛镇发现一座完整的东汉夫妻墓葬,并出土了上百件精美的随葬品,如此保存完好的东汉古墓在主城区极为少见。 铁剑铁斧都已生锈碎裂 10多天前,山西博物院的考古队来到渝北洛碛镇大坝村8社,在长江边的一个...
考古已进行到第二十天,现场发现了用碎石和碎瓷片铺设的通道 12月6日,丘浚墓考古已进行到第二十天,记者从丘浚墓考古现场了解到,全面神道考古发掘工作已展开,继日前祭拜遗址被发现后,6日上午又挖出几块残碑,其中一块半截石匾上刻有文字。另外在神道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段用碎石、碎瓷片铺设的地面,怀疑此地段是丘浚墓神道原道址。 记者在现场看到,紧靠丘浚墓东面围墙墙壁处的一堆乱石下,几块刚出土的古石...
日前,南城县在城郊凤凰山新发现了两处尘封多年的摩崖石刻。据专家初步考证,它们距今约有500余年历史,是典型的明代摩崖石刻。此次发现对研究古建昌府在南城的发展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处石刻均位于凤凰山山腰,阴刻,欧体书写,字体雍容饱满、气度非凡。近距离观看,能够清晰地看出“朝阳鸣凤”、“凤岗”等字样。据《南城其志》记载:明益王朱佑槟受封建昌(古南...
图为:4日,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市胜利街半山逸品建筑工地发现了一规模较大的带墓道的西汉早期一椁双棺合葬墓,出土了4件青铜鼎、4件青铜钫,以及勺、釜、铜甑等11件精美的青铜器和一大型玉璧。专家认定该墓葬为县公一级的官员。
记者今天从西安文物部门获悉,位于西安市东郊的临潼区栎阳镇新近出土了一块巨型石碑。经考古专家初步考证,该碑为北宋“崇宁兴学”时栎阳县修建县学的记事碑。它是目前发现的有关古代栎阳县历史的唯一一块宋代碑石。 史载,栎阳县始置于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三七四年),最初县址在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东,管辖今临潼区渭河以北和阎良区的大片区域,后几经易名,至唐武德元年(六一八年)恢复旧名,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