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当地文明史提前到了新石器时代 发现新石器时代文物 有望出土大量元代青花瓷 5000年前 川南古人用的是石斧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昨日公布对向家坝库区文物进行的第五次复查成果:在本月该院联合宜宾市博物馆、屏山县文管所展开的行动中获得两项重要成果,修复了川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古文明史,随之出土的铜斤、半两钱更是直接为研究秦灭巴蜀后的蜀人南迁路线提供了新的物证。 叫化岩遗址 发...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9日宣布,该院在12月联合宜宾市博物馆、屏山县文管所对向家坝库区文物进行的第五次复查中,获得重大考古成果,其中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两处巴蜀墓地的发现尤为重要。 向家坝水库是中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之一,淹没区位于四川省屏山县和云南省绥江县及水富县境内,其中库区在屏山县境内长约93公里,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介绍,...
印第安纳大学提供的残骸水下照片 加勒比海盗传奇人物威廉·基德船长的故事最近得到了新的印证。美国考古人员13日宣布,他们在加勒比海一座小岛附近海域发现了一艘可能是基德船长俘获后遗弃的船只残骸。 沉睡300年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海下考古队13日发表报告说,他们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圣卡塔利娜岛海岸附近水下约3米处发现一艘沉船残骸,它可能是基德船长1699年抛弃的“基达”...
过去的一年里,几乎每周都有重大考古发现,每周都有关于人类历史的新理论发表,从这些中挑出十大最重要发现是件困难之事,尤其此次不只是为报纸挑选头条标题,而是将在未来十几年内都会被业内谈论重视的话题。下面这些就是美国《考古学》杂志挑选出来的2007年重大发现: 1.发现美洲最古老太阳观测站 发现美洲最古老太阳观测站 旅行家们早就注意到,秘鲁沿海山丘上排列的13个塔楼至少建于19世纪,然而去...
图为发现的文物 罗马皇帝是历史上繁荣一时的罗马帝国最高权力的象征。在罗马帝国时期,各地的臣民们必须绝对顺从皇帝的统治,然而近日英国一位考古爱好者偶然找到的一件独一无二的文物却显示,在罗马帝国时代居然有人也在暗地里诅咒罗马皇帝。 近日,一位名叫汤姆·雷德梅因的英国考古爱好者在林肯郡一处泥地里寻宝时,偶然找到了一块小铅板。仔细观看了这块小铅板后,雷德梅因意识到他可能发现了一件“...
在东非,一些城镇里的人习惯把大件物品顶在头上,他们觉得这样既省力又可以遮挡强烈的日晒 图片中的这间圆屋是用树枝和草帘搭建而成的 科考队一行从罗吉亚返回亚的斯亚贝巴途中,看到很多圆形的茅草屋,形状与蒙古包相似。在途中休息时,一处由9座圆屋排列在一起的原始部落更引起记者的兴趣,旁边还有五六个由火山熔岩——玄武岩石块搭起的小石碓。 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金昌柱研究员告诉记者,...
北京时间12月18日消息,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考古学家在约旦一处住宅的围墙附近发现了一袋工具,据说这些工具是史前狩猎采集者在14000多年前留下的。发现的成套工具是同类中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为我们了解史前狩猎采集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考察证据。 据墨尔本拉筹伯大学考古项目的一位高级讲师菲利普-爱德华兹博士介绍,这些工具表明袋子的主人拥有在野外获取肉类和可食用植物的装备。爱德华兹表示,这袋工具包...
前面讲了,专家之所以不反对“良渚古城的功能相当于紫禁城”的说法,是因为古城保卫着良渚文化中两个重要的遗址——有宫殿痕迹的莫角山和有“王陵”之称的反山。 已故的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说,考古这个工作,很多时候好像是坐在那里大发奇想,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只是还要做许多工作…… 那莫角山、反山、古城,这三个良渚文化中重量级的遗...
目前发现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性恐龙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13日报道,目前,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生最新考古发现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食肉类恐龙,它是地球上真正的霸主,其身高有双层巴士那么高,锋利的牙齿有香蕉一般大小,这种新物种恐龙生活在0.95亿年前的撒哈拉平原。 据了解,在挖掘这具恐龙骨骼时,考古学家还在骨骼残骸旁近同时发生另外两个大型食肉恐龙骨骼,很可能这三只恐龙是在共同寻找食物或者互相厮杀。对...
8月31日,新疆巴里坤县种植的13万亩大麦和小麦进入收割期,许多往年靠人工收割的当地农民,请来联合收割机“帮忙” 近日开工建设的国道312线新疆哈密至吐鲁番复线施工中的一个偶然发现,描绘出比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更早的一条“小麦之路”的雏形,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疆可能是中国最早种小麦的地区。 发现小麦的地方是一个叫胜金口的古墓葬群。施工人员将消息报...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荥阳关帝庙墓地首次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遗址,遗址内居住区、手工业区、祭祀区和墓葬区一应俱全,这是我国首次发掘的大面积商代晚期功能齐全的小型聚落遗址,对探讨商代晚期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考古工作正加紧进行。 12月14日,考古人员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荥阳关帝庙墓地考古发掘现场工作 12月14日,...
苏州鸡笼山石室土墩抢救性考古挖掘已进行了一个半月,目前仍在发掘清理中。12月12日,苏州博物馆与苏州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合作组成的鸡笼山考古队相关成员召开媒体见面会,通报了现阶段考古发现:可基本判断D1号石室土墩为春秋时期的贵族大墓,虽然墓主身份难以判断,但猜测其王位不会比真山大墓墓主吴王低。 苏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丁金龙介绍,这一判断主要源自这几个考古发现:D1号石室土墩内出土的弯月形玉饰非常罕见,...
鸡笼山一号石室甬道 考古工作者向人们展示从鸡笼山一号石室中挖出的文物 鸡笼山石室土墩抢救性考古挖掘已进行了一个半月,目前仍在发掘清理中。昨天,苏州博物馆与苏州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合作组成的鸡笼山考古队相关成员召开媒体见面会,通报了现阶段考古发现:可基本判断D1号石室土墩为春秋时期的贵族大墓,虽然墓主身份难以判断,但猜测其王位不会比真山大墓墓主吴王低。 苏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丁金龙介绍,这...
两条导流渠,9道排水沟,平滑而自然衔接,雨水沿沟渠顺地势流出。没有人会为现代这种导流装置感到惊讶,不过将它放到近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却是一个堪称伟大的发明。 12月12日上午,在对湘潭县杨嘉桥镇蛟托村墓庐山古墓葬群进行最后梳理查漏时,考古专家突然发现了这一令人惊叹的古代导流装置。记者在现场看到,墓庐山120号南北朝墓靠近墓口处的底砖已被掀开,里面由墓葬青砖间隔排砌而成的排水沟暴露在外,结构...
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的“贡元”匾额(如图),近日在莆田被发现。经专家考证,这块贡元匾额是清代名臣朱珪(gui,古玉器名)于1780年为莆田贡生洪青畴题写的,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是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和清代重要历史人物朱珪的重要历史资料,有一定的文物保护价值。 昨日,记者在荔城区黄石镇林墩村村民洪瑞凤家中看到,这块贡元匾额长1.8米,宽0.7米,黑框黄底,保存较完好,正中写有硕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