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光明村王氏族谱碑。 山西“洪洞大槐树”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千百万大槐树移民后裔“根”的所在。日前,我省高台县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块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镌刻的族谱碑。这块石碑的发现,不仅是明代山西大规模向甘肃移民的新证明,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甘肃“晋商”在明代就开始出现,更重要的是,对“大...
近日,宁波镇海文物普查队在民联村憩桥自然村发现了我国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院士的故居。 故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院落。门前水天相映,碧波涟漪。堤岸杨柳轻扬,绿树成荫。占地面积390平方米。整个建筑建于清光绪中期,构筑普通,并不豪华,但很别致。由正房两厢房组成(一厢房已毁),正房为传统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座北朝南。面阔五间。厢...
本报《老字号“义兴公”石匾将归何处》为题报道了普利街拆迁现场发现一块“义兴公”石匾的事情。今天,记者接到市考古研究所电话,这块石匾今天不翼而飞了。 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宾介绍,昨天下午他们在与具体承包拆迁的一位负责人交涉时,石匾还在。今天上午,当他们赶到普利街拆迁现场时,门楼还好好存在,门上的石匾却不翼而飞。据一位姓柴的拆迁负责人介绍,这块石匾是昨...
近日宁波镇海区文物普查队在骆驼街道贵胜弄口河岸边,发现了三块运河修浚相关的石碑。分别是《修浚邑东骆驼桥贵胜堰下至化子闸大河碑记》(骆驼原属慈溪)、《修建贵胜堰及大兴永安二桥碑》及《贵胜堰放水启板管理碑》,内容详述清代、民国时期民间自发组织实施修浚贵胜堰至化子闸段运河及修建管理贵胜堰、大兴桥、永安桥的情况。对浙东运河镇海段修浚、堰闸建设、桥梁设置作了详细记载。填补了镇海运河史上许多空白。三块石碑发现...
庙址上残存的石牌坊(资料图片) 昨日记者获悉,韩城市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处古代大型庙址,经考证,该遗址是明代后土庙遗址。该庙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建筑结构独特、工艺精湛,是我省不可多见的砂石质建后土庙遗址,为研究陕西省古代庙宇布局、建置和后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资料。 此次发现的后土庙遗址位于韩城市嵬东乡、芝阳镇、薛峰乡三乡镇交界处的巍山顶端,遗址坐北向南,东西60米,南北150米,面积...
考古学家首次发现描绘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玛雅壁画(图片提供:Picture courtesy PNAS ) 一组罕见的玛雅壁画及象形文字说明让考古学家对玛雅人在公元620年至700年的日常生活有了极为宝贵的了解。 考古学家以前发现的玛雅文化壁画都是描述统治阶层生活的,或以军队凯旋而归和宗教为主题。然而,在墨西哥丛林隐藏数百年之久的“彩绘金字塔”的外墙则向研究玛雅文明的学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庙址上残存的石牌坊(资料图片) 昨日记者获悉,韩城市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处古代大型庙址,经考证,该遗址是明代后土庙遗址。该庙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建筑结构独特、工艺精湛,是我省不可多见的砂石质建后土庙遗址,为研究陕西省古代庙宇布局、建置和后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资料。 此次发现的后土庙遗址位于韩城市嵬东乡、芝阳镇、薛峰乡三乡镇交界处的巍山顶端,遗址坐北向南,东西60米,南北150米,...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是摸清当地文物现存状况的一次难得机遇。针对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现状,在此次文物普查中,制定了普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普查方案,着重对古文化遗址、近现代革命史迹的专项调查,加强对民间文物线索的收集。截止到11月6日,已调查了5个乡(镇),184个行政村。共发现古遗址41处,这些古遗址中,最早的是商代遗址,大多数为战国、汉代遗址。发现近代建筑1处,为民国十一年(1922)的天主教堂,...
11月17日,记者从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了解到,至10月31日,我省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7485处,其中新发现22833处。 我省实地文物调查工作2007年10月开始启动,今年12月31日前结束。记者了解到,至10月31日,我省累计到位文物普查经费1555.41万元(不含中央财政补助经费),各级普查办共出动一线普查队员1352人。全省99个县级行政区域均启动了实地文物调查,全境普查启...
17日,记者从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截至10月30日,经过新一轮文物普查,全省目前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1211处,其中复查16784处,新发现34427处。 目前,我省64个重点考古工程项目中共发现古遗址19处,古墓葬529处,其他遗迹74处,出土各类文物15708件(套)。在大遗址保护展示方面,侯马晋国遗址、曲村天马遗址、广武汉墓群遗址的总体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晋阳古城遗址、蒲州古城与蒲津渡遗...
近日,石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队在桃花山镇进行调查工作时,惊喜发现该镇石华堰村7组一浅山之上,保存着一座完好的清代石围墓。 石围墓位于湘鄂边界风景秀丽的桃花山南麓,周围群山环抱,古树翠竹相映其间。墓向坐北向南,造型独特,由一周环绕墓冢的圆形石围和主副碑刻及石门组成,占地面积达80多平方米。其中,石围由20块大小规格相近的麻山石经过精雕打磨后拼接而成。主副碑由一通大型和两通小型的麻山石碑...
中国古代北方唯一的“海关”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山东省胶州市,近日考古人员发现这一遗址周边断层清晰地展示了中国从宋代至今六个时期的文化层叠加现象。 中国古代“海关”即市舶司,负责船舶进出口登记、征收税款、处置舶货、办理船舶出港与回航手续、招徕和保护外商等。中国古代北方唯一的市舶司被称为“板桥镇”,于唐朝时期设立在中国东部沿海的胶州市,北宋时期达到鼎盛。 据胶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马健介绍,板桥镇遗址周边断层...
禹墟考古发掘最新报道《禹墟发现罕见白土陶鬶》刊出后,一些热心读者致电晨刊热线,除了关注禹墟考古发掘最新进展以外,还询问了有关“陶鬶”问题,特别想知道禹墟究竟发现了几种陶鬶。 禹墟考古队负责人、社科院考古所王吉怀研究员介绍,自2007年禹墟首次考古发掘以来,在文化层探方内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特别是在距夯土台不远的西南部发现了一处灰坑,分层埋藏了大量的残碎陶器,其中一部分就是陶鬶的残片。从禹墟已...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近日在重庆三峡库区发现了一处汉墓群。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介绍,此次考古发现位于重庆三峡库区涪陵区至丰都县境内,发现的9处墓葬中有4处汉墓群,分布面积较大,地表有较多汉砖。考古专家表示,三峡库区多次发现大型汉墓群,此次发现再次丰富了重庆地区汉代丧葬研究的实物资料,对完善该地区汉代墓葬演变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此次考古调查还发现了2处石刻造像,为清代宗教遗迹,雕刻精美,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