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核心提示:12月1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近日在西安清理一座战国秦墓小龛过程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内有半鼎汤,汤内还浸有数根骨头。据悉,“骨头汤”已保存了2400多年,这个发现在中国考古界尚属首次。 昨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在西安清理一座战国秦墓小龛过程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 内有半鼎汤,汤内还浸有数根骨头。这个发现在我国考古界尚属首次。 与“骨头汤”一起...
12月10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郑州市文物局联合举办的“纪念郑州商代遗址发现60周年座谈会”在郑州举行。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李伯谦、王巍、许顺湛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回顾总结了郑州商代遗址60年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并对郑州商城外廓城走向考古发现进行了汇报。市领导丁世显,市文物局领导阎铁成、任伟、王杰等出席座谈会。 以1950年郑州二里岗遗址的发现为开端,郑州商代遗址经几代考古人...
义乌市后宅街道全备村的长山背,是一个垂直高度仅30多米的荒山丘,长不过500多米,宽100米。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丘,近来却因为有人挖出“黄蜡石”(又名龙王玉,是一种名贵观赏石)而一夜成名,成千上万人为了寻宝蜂拥而至。 昨天,记者赶到全备村,在全备村67岁老人陈金锡的带领下,来到长山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芜,除了中间还存在一些植被,两头光秃秃的一片,新近翻出的红泥在阳光下很...
近日,达州宣汉柏树镇龙昌社区一居民家发现一本非常奇怪的书,除了书的前几页有个别字体能认之外,其余数十个字均无法考证。当地的文物专家看后表示,此书应属于消失的禹王碑拓片。 “天书”无人识 据“天书”的主人王体文介绍,此书是他家祖辈传下来的。 “天书”为传统的线装本,封面印有布料一样的网状花纹,整个书本长约40-50厘米,...
楠木洲古遗址 出土的部分缸、盘、钵、罐等器物的残片 出土的骨器铜钱 出土的石斧 湘西州考古学副研究员龙京沙在遗址上挖掘 红网泸溪12月10日讯(通讯员 唐正海 章洋 陈芳琳)12月9日,湖南湘西泸溪县发现了一处大规模的史前遗址——楠木洲遗址。经考古专家初步鉴定,早在史前,泸溪县楠木洲就已有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的足迹。 楠木洲史前遗址位于...
一、崖墓群的发现和保护2010年11月21日中午,四川省宜宾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接群众举报,在该市临港区白沙湾街道办事处食职中建设工地发现古墓葬。市文管所立即向临港经济开发区公安分局报案,请求派员协助维护现场秩序,确保文物安全。市文管所、市博物馆领导和文博专业人员随即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现场察看发现,施工现场共计有22座崖墓,其中有13座早期已扰乱,5座在本次施工中发现,另有4座崖墓保存完整。现场已...
茅山遗址良渚文化独木舟出土情景 茅山遗址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西北的上环桥村村北。为配合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2009年7月—2010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博物馆联合对茅山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初步揭开了一处距今6000—4000年史前聚落遗址的面纱。2010年2月迄今的茅山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对茅山遗址史前聚落特别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揭露,其中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大面...
石器 带花纹的陶片 记者10日从新疆且末县获悉,该县文管所工作人员9日在来历勒克遗址上游的陶片集散地新发现大量陶器、石器(含碧玉)、铜器、装饰品和一些木质残料,有些暴露于地表,有些被土层掩埋,波及范围达60平方米左右,此处或周边存在古墓群、窑址的可能性极大。 据悉,该处位于库拉木勒克乡境内,距县城直线距离50公里。且末县来利勒克古城遗址沿车尔臣河古河道分布,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63...
杨家将保卫国家英勇作战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记者昨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对杨家三代守卫的神木麟州故城调查发现,城内三城环环相扣,严密的防御工事是杨家将守城的有力武器。 天然屏障:高山沟壑护卫 麟州故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店塔镇杨城村西北部的杨城山上,城址依自然山势逶迤而筑。麟州城始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废弃于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历时719年。五代麟州刺史杨宏信...
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首次在黄河支流洮河上游被发现。 新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潭县磨沟村北侧,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在之前的村庄建设和平田整地中破坏严重,考古人员对其中的700余平方米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一批马家窑时期的壕沟、陶窑、窖穴和灰坑等。 负责现场考古发掘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毛瑞林介绍说,一座保存较好的窑址的发现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成果,该窑址由窑区、临时居...
河北省文物局10日透露,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该省日前出土的两件酒器为商代青铜爵。此发现为该省先商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据邯郸武安市文物保管所所长李智慧介绍,不久前,两村民在该市北部一砖厂取土时发现两件酒器,后及时上交到文保所。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等文物专家鉴定,这两件出土的文物为商代晚期青铜爵。据悉,两件青铜爵(其中一件残)通高20.8厘米,圜底,有流有尾...
12月7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所获悉,为配合准朔铁路(内蒙古准格尔旗——山西朔州)的建设,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及河曲县博物馆对河曲坪头遗址进行了先后两次抢救性发掘。发现坪头遗址的文化堆积及内涵较为单纯,全部属于龙山时期的遗存,完整揭示了晋西北地区龙山时期聚落的主要特点,为该地区龙山时期聚落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坪头遗址位于河曲县刘家塔镇坪头村西约300米处,分布在一处被称为̶...
记者今天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为配合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进行考古发掘,在清理一座战国秦墓小龛过程中,出土两件青铜器,一件为铜锺,高35.2、腹径22.5、底径14.2厘米;一件为铜鼎,高20、腹径24.5厘米。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揭开铜锺的顶盖时,发现锺内保留有二分之一容积的液体,液体微浊,无味,半透明,隐约见器底,疑为当时的酒。随后掀开铜鼎时,更为惊奇:铜鼎内有半鼎汤,汤内竟浸有数...
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拉特中旗境内的阴山山脉,近日发现了约500幅青铜器时代磨刻岩画。据了解,仅两个月的时间内,这一地区已发现近千幅同一时期的岩画。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文物管理站站长刘斌说,这是继今年10月发现逾400幅岩画之后的又一次新发现,这近千幅的阴山岩画分布在约5平方公里的山区,最终精确数量要待明年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进行清查确定。“比较意外的是,这次还发现了两幅交媾岩画,一幅上...
近日,武安市文物保护员来电报称,有群众在某砖厂取土时发现文物,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两件文物为青铜爵(其中一件残),时代为商代晚期,爵通高20.8厘米,圜底,有流有尾,口沿有两立柱,柱头伞形,爵尾铭文。腹部外壁饰饕餮纹。腹置兽头带状单鋬。底附三棱尖足。据专家推测,该爵铭文可能为族徽标志,非一般家族所使用,尚待进一步辨识。此次发现的青铜爵在武安市出土文物中较为少见,为研究武安市商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