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这棵摇钱树,共有22支图案相同的叶片,叶片整体呈现羽毛状,以羽轴为界分上下两个场景……”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会员王文秀的语速飞快,他身旁的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正微微弯腰,注视着玻璃柜里的那棵东汉青铜摇钱树。他在这里至少停留了4分钟,耳畔是翻译成英文的讲解内容。潘基文对摇钱树上各种图案所代表的寓意充满兴趣。或者说,这件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他。 第二届世界针...
经过3年连续发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29日披露,近日隆安娅怀洞遗址出土了一个年代距今16000多年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该化石是中国华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具有确切地层层位和可靠测年的完整头骨化石,而且已成功提取出DNA. 隆安娅怀洞遗址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距离隆安县城13公里。2014年发现,总面积约100多平方米。 据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
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事实上,经过80多年考古研究,上海古海岸线“冈身”地带,已发现一连串的古文化遗址,最早达6000年。目前,上海“冈身”沿线各区正纷纷出台措施保护这些古文化遗址,并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 “冈身”孕育辉煌的上海古文明 “冈身”是上海等沿海地区特有的一种地理现象。 据考证,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长江和海水交互作用下,在现今上海...
在扶沟县行政新区全民健身中心工地,竟藏着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近日,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对该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试掘。 记者了解到,2016年年底,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扶沟县行政新区全民健身中心工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了该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今年3月,上报国家文物局后,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决定对该文化遗址局部进行考古试掘。 周口市考古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对出土文物标...
扶沟县发现6000年前文化遗址 将进行考古试掘 在扶沟县行政新区全民健身中心工地,竟藏着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近日,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对该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试掘。 周口晚报记者了解到,2016年年底,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扶沟县行政新区全民健身中心工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了该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今年3月,上报国家文物局后,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决定对该文化遗址局部进行考古试掘。 ...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学家在著名的史前巨型聚落遗址——杨官寨遗址旁边,首次发现一处距今6000年的大型公共墓地,其埋葬2000余人的规模堪称史无前例。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面积80余万平方米,属关中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超大型聚落,其环壕围筑的聚落状态颇有“以沟围城”的感觉,可与西安半坡遗址的聚落建筑相媲美。 主持考古发掘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炜林...
出土的平底瓶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供图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9日正式对外公布了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桃园村南部考古成果:发现一处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聚落遗址。发掘出的文化遗迹主要有房址4处、陶窑址1处,以及大量灰坑。出土有丰富的红陶尖底瓶、平底瓶、彩陶盆、彩陶钵、夹砂罐等这一时期典型的陶器残片,同时还有磨制石器、骨器等遗物。各类遗迹现象及遗物真实反映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
桃园遗址F2房址俯视全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摄 11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桃园村南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聚落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 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研究部主任、此次考古发掘项目的执行领队郑媛介绍,庙底沟时期是中国史前文化最繁盛、辐射力最强的阶段,可谓史前文明向中华文明进阶中的重要步骤,其核心位于晋、陕、豫三省...
位于海珠区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据专家介绍其海蚀地貌形成于距今约6000年前,是世界上少数古海岸遗址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址之一,自1937年被发现后一直命运多舛,如今终于实现了建园保护——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下简称遗址公园)土建工程经半年施工,如今已经完成,有望于国庆前后开园迎客。 据了解,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会处西北侧,广州市、海珠区曾多次提出要在...
错落有序的房址、古朴的夹砂陶器物、迷你小石磨……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店埠镇南院村,一个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近日正在考古人员的手下被揭开层层面纱。记者13日来到南院遗址,探访6000年前合肥人的生活方式。 “这片遗址其实早在20多年前中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的时候就发现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南院遗址领队董哲介绍,从目前出土的器物可以初步判断这片遗址属于侯家寨二期文化类型,属于新石...
尖底瓶、人面鱼纹盆、陶埙……这些陶器都是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典型代表,半坡先民6000年前已经能烧制、使用陶器。昨日,半坡博物馆时隔6000年后,再一次点燃窑火,重新开始制陶,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借助火的威力,使一种物质通过化学变化,从而制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另一种新物质,这是人类的一次伟大创造。半坡博物馆的代表器物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一种水器。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以...
日前,滦县出土一个石雕人像,考古专家称其距今至少6000年,早于红山文化。 据悉,石雕人像长约7.4厘米,宽约8.4厘米,高约15.1厘米。我省考古专家谢飞介绍,滦县出土的石雕人像取材于天然砾石,花岗岩质。雕像依原材自然形状设计,造型古朴典雅,加工浑厚有力,颇具审美理念,与周边出土的同类标本风格一致,是滦河流域出土的石雕人像代表作之一。 谢飞说,这尊石雕人像,应属于距今6500年至6000年之...
9月14日,在第五届中国滦河文化节暨“走进滦县、携手发展”招商洽谈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谢飞发布了滦河流域石雕人像考古发掘成果。 滦河流域石雕人像长约7.4厘米,宽约8.4厘米,高约15.1厘米,它的挖掘和出土源于滦河滦县段采沙工人的一次夜间采沙,于2013年10月份被打捞上来,而在其打捞处上游大约4公里的位置则是著名的后迁义遗址。就在石像打捞处上游4公里,就是著名的后迁义遗...
1月15日,记者从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获悉,我区考古人员在赤峰市魏家窝铺遗址发现粟和黍两种谷物标本。 前不久,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赤峰学院的考古人员对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植物标本进行了研究,经过科学采样和浮选,发现了一些农作物标本,通过对这些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进行量化分析,考古人员确认,这些植物标本中包括粟(小米)和黍(黄米)两种谷物。由此可证明,魏家窝铺先民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就开始种植粟和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