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7月11日,在云南古籍保护专家的带领下,以云南高校志愿者为主力的古籍普查队伍启程奔赴云南基层图书馆开展古籍普查工作,云南古籍普查文化志愿行动正式启动。 云南各类古籍存量逾百万册。长期以来,大批古籍分藏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寺庙,有些长期“沉睡”在民间,亟待摸清底数、分类整理、登记编目。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计思诚介绍,为了缓解古籍普查人力不足的问题,中心依托自身专家人才...
近日,随着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晋宁区上蒜镇金砂村上西河遗址乙区发掘出的13眼古井,以及多所房屋基址、动植物遗存的“现身”,古滇人的吃穿住行一点一点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图为上西河遗址考古现场,工人在按年限对土质贴标分类。 1956年,晋宁石寨山发现的滇王金印印证了古滇国的存在,但古滇居民的村落形态及生活方式,却无从追溯。图为现场出土的水井井盖。 经过数年的大量调研和考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南新龙半开,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云南新龙光绪元宝三钱六分”,是区别于之前铸造的云南满龙银币。这种龙,货币史上称为“团龙”,民间俗称“困龙”,就像困在珠圈里面一样。宣统二年(1910)云南造币分厂开始铸造,一直到云南解放,其铸造时间长,成色高低不一(最高为73—75%,最低仅39—40%),尤其是民国时期铸造的含银量最低,甚至有纯是铜、锡铸造的半开。 因为铸造时间长,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
布扎是云南剑川白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造型古朴,色彩艳丽,具有祈福纳祥、吉祥如意等寓意。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挖掘布扎“非遗”技艺,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当地白族妇女从事布扎工作,平均月收入从2千至1万余元不等,实现了“非遗”与市场对接。布扎成为当地白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过去在滇池盆地只发现古滇文化的墓葬,现在终于找到了古滇文化村落遗址,这是古滇国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志龙近日对记者说。 在清风吹拂、碧波荡漾的滇池南岸,环湖南路东侧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岗,这就是属战国至汉代滇王及其家族臣仆墓地的石寨山。1955年,从第六号墓中出土了金质篆书的“滇王之印”,轰动国内外考古界,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汉武帝“赐滇王王印”的史实。而...
正午的阳光明晃晃地照着白色幕布后面的“美猴王”,皮影戏《西游记》热闹开场了,昆明官渡古镇“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展台前,聚集了众多市民。6月10日是首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云南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承与振兴—中国(昆明)官渡第七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将全国各地70个非遗项目呈现在大众面前,亮相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大地精华咏恒”系列活动则以颁奖的形式致敬文化遗产……众多单位、组织、...
6月5日上午,记者从云南省文化厅获悉,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于6月10日至12日在大理举办,活动现场将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歌舞乐展演、传统技艺展示、文化遗产知识讲座和图片展览等,届时,还有文物鉴定专家为大理收藏爱好者鉴定藏品。 据了解,2017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和文物主题分别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文化遗产与 一带一路 ”。本次宣传活动将...
图为来自波兰的顶级琥珀设计师艺术作品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叶之声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云南多所博物馆举办了系列展览与活动。无论是网络直播寻找被遗忘的历史,还是云南百年陆军讲武堂首次展示换岗操演活动,都引发诸多民众的关注。 当天,云南省博物馆开展包括《“纸上缤纷”与“琥珀海浪”——波兰艺术展》、鉴宝活动、“历史的延续”座谈会等10项活动。呈现馆藏文物故事、云南鲜为人知的历史、国...
为破局古籍修复人才稀缺困境,云南省近年来采取“专家+志愿者”模式充实古籍修复力量,提速古籍修复步伐。目前已正式完成以彝藏古籍文献为主的少数民族古籍实验性修复工作。 云南是我国古籍大省,各类古籍存量逾百万册。长期以来,大批古籍分藏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寺庙,有些长期散落民间,饱经岁月侵蚀,亟待抢救性修复。为此,2012年以来,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古籍修复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吸纳高...
风卷黄尘,滇西高原弥渡县的平坦山梁上,考古学家顺山势俯身前行,在一处村民新挖的树坑前站定,随即小心铲刮坑周剖面,倏地眼前一亮,湮没千年的白崖旧城墙遗迹重现天日。 近日,考古人员在云南省弥渡县调勘时发现了距今千余年的白崖旧城遗址,并成功勘定多处古城墙遗迹。据初步认定,该遗址可能为唐代前期云南西部古代王城。这一发现为滇西古文明研究提供了最新考古资料。 白崖城一名始见于唐代樊绰的《云南志》一...
为深入发掘云南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近日,云南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旅发委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鼓励云南具备条件的文化文物单位在确保公益目标、保护好国家文物、做强主业的前提下,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实施意见》提出,支持云南省具备条件的各级文化文物单位结合自身实际...
经过近10年的收集整理和普查登记,云南古籍整体存量目前已基本摸清,大批尘封已久的罕见孤本也随之走进公众视野。 云南省历史文化厚重,少数民族众多,各类古籍文献卷帙浩繁。长期以来,大量珍贵古籍分藏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寺庙,有些长期“沉睡”在民间,面临失传危险。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王水乔介绍,为摸清云南古籍家底,从2008年开始,古籍普查工作人员深入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对散...
日前,云南昆明官渡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官渡区博物馆开展。本次普查工作,官渡区共完成登录上报可移动文物857件,其中珍贵文物29件。展览为期一个多月,市民可免费观展。 据了解,官渡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物和遗存,史前时期有螺峰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发现的古滇文化墓地有大耳村(子君村)古墓群、羊甫头古墓群等,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此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
云南,取“彩云南现”之意,地处我国西南部,以其神奇、美丽、丰饶而著称于世,境内共4400多万人口,有2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白、哈尼、傣、纳西、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怒、普米、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独有。云南少数民族历史古老,传统悠久,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也都有自己的语言和多样的服饰,而同一民族各支系之间的...
只有鸡蛋壳厚度的硬木雕刻非洲面具,为顶级艺术珍品记者曲鸣飞 距今300年的面具记者曲鸣飞 有巴掌印记的面具记者曲鸣飞 舞台上,戴着彩色羽毛头饰的4名非洲舞者击打着象脚鼓,点燃了火焰般的热烈气氛。不远处的展厅内,119件古非洲面具静静地在展柜中感受着明快的乐音与舞步。数百年前,它们在各种仪式上,随非洲民众纵情歌舞。3月24日,这些非洲面具漂洋过海做客云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