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苏东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经历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蜀学(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上,但主要思想是儒家的。他的文章如其在《自评文》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辞达、通脱,有圆活流...
一 “ 继承”与“创新”,是中国传统艺术面对当代的一个老话题了。不独书法,京剧、中国画、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篆刻、音乐、舞蹈、民间美术……人人都在讨论“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曾经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评论界广泛接 受的一句口号。但讨论或曰争议并没有因为这个口号的出现而消声匿迹,相反在九十年代,特别是在新世纪以来,争议反而越来越激烈。 ...
近二十年的书法理论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本上建立起了当代书法理论体系的框架,一些长期困扰当今书法发展的问题从理论上也得到解决。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错误观点,制造了许多新的误区,并严重阻碍着当前的书法发展。正因如此,更需要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具有深度的书法批评来推动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不仅符合书法本体而且能够完全支撑起当代书法发展的理论体系。但是,当前有些书法批评的目的不是解决学...
一、当今书坛的无奈 也就是在最近,欣然与同道们参加一个青年书法小品展的开幕式。在展厅,一位省内国画界颇有影响的画院院长若有所思地问我:“你说说看,这个书法到底是什么?”观其表情我似乎已知他在说:这些作品哪些好哪些差我真看不懂啊!于是,根据我经常回答此类问题的最佳搪塞办法即以:“玩玩、玩玩啊!”一答了之,因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啊!可这年长之兄却很认真地说:“不对!书法是学养啊!”再观其表...
80年代以来的书法热,产生了书学研究日益繁荣的好现象,发表于各种刊物上的文章汗牛充栋,数量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但若仔细地加以审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繁荣的背后掺杂了太多的水货,在论文“含金量”方面远逊于古人。 就现状而言,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书学研究中的攀附心理。书法是一门国粹艺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自古以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非常喜欢,确切地说,人们从内心里...
在南宋思想界,朱熹因其哲学“集大成”特点而影响最大。尽管朱熹从政经历坎坷,大部分时间在从事讲学和著述,但对道学思想的整理和系统化归纳,使其理学逐渐排斥了其它学派的“异己”思想,达到了“高明纯一”之境。而其书论包含了浓厚的理学思想,反映出理学家对待书法的矛盾心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一、性、心、情的学说对书论的影响 (一)“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理论与书论 朱熹认为,...
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大...
古人在书法创作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条让多数人都接受、认同并推崇的书法美学规律——“力”,如传卫烁的《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古人对书法的评论如笔力遒劲,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书贵瘦硬方通神都是对“力”的推崇。 古代书法理论和书法评论,多是片言只语,独立成篇的、系统论述的较少。多从主观感受的角度阐述,而且...
摘 要:破体是古今书法创新的动力性特征。其主要特点是,以不同时期相关书体的特质作为变量,会通損益,济成厥美。魏晋时期,以破创定,书法风格的变化往往与书体演进同步,唐以后破定创新,书风表现为书家所专擅的某一定体内个人风格的嬗进,所以,书法创新的历史就是定体与破体彼此消长的历史。总结古代破体实践理论,我们发现,同是破体,其表现范式有字体、书体及其笔法的种种不同。为什么同是破体,有的被立为楷模,而有的却...
一 身逢盛世但并不得志的杜甫,在诗歌上可谓是集大成者,而对其它艺术的理解却偏执一端,招致物议,画如此,书亦然。他针对“丰腴”时尚行将取代“瘦硬”风气的时候,借助诗以言志的功能,借诗喻人,针砭时弊。 诚然,时尚、时风并不一定都是时弊。艺术只有在新与旧的交替,破与立的交织过程中才会发展,并且,艺术的发展成熟,离不开它的时代,离不开这一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就是艺术家...
书法理论的原初存在形态是泛化的,这不仅表现在观念的多维性方面,也表现在书法的物态化与文字工具性矛盾所导致的理论阐释的融合性方面。“也就是说,最初的对书法的论述就未必一定是一个纯粹的课题。或者说,对文字的论述同样为最初的书法理论所包容,书法理论中对造字神话的赞美和对文字书写中政治意义的颂扬都反映了文字与书法的不能分割,混沌模糊包罗万象是最初理论的一大特征,如果硬要从中分缕出这是文字的研究或这是书法的...
(1)简介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 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章草是 早期...
1)介绍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 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壁画,结构...
(1)介绍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