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 冽玮)你见过4000多年前的壁炉吗?4000多年前的“迷你”小火锅还能用吗?2011年,考古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宝鸡市周公庙遗址新发掘了一处龙山时期居屋遗址,有主卧、庭院、地窖……充分证明先民们对家庭的热爱不亚于今人。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西部,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从周太王迁岐至周平王东迁的400多年间,岐邑(也称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东迁后,西周王朝的宗庙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进行祭祀...
穴居人模拟图 考古学家在南非Sibudu石洞中的穴居人生活遗址里发现了古床痕迹 南非考古学家在一个岩洞内发现人类最早床铺,7.7万年前的古人知道用草和树叶铺成床,懂得如何清洁、防虫。这一发现让最古老床铺的历史向前推了5万年。 考古学家发现古床 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的林恩·沃德利带领一组考古人员,耗费10年挖掘一个名为“斯布度”(Sibudu)的岩洞。岩...
英国一名老者罗杰·豪在斯塔福德郡遛狗时,偶然间找到石头线索,从而使考古学家发现了古遗址。 据外电11日报道,英国历史学家近日在一名遛狗者提供的线索下,在英国斯塔福德郡发现一处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 该位遛狗者叫罗杰·豪,当时,他在英国斯塔福德郡的坎诺克地区遛狗,忽然发现路上有一些造型奇怪的石头,于是,便捡起这些石头向考古学家请教,后...
日前,山西太原晋阳古城遗址东部区域考古勘探有重大发现。此前,根据以往零星调查成果和当地村民打井获得的地下遗物线索判断,晋阳古城的遗迹埋藏深度最深可达20米左右,目前正在进行的传统的洛阳铲考古勘探在12米左右深度时因泥浆灌注探孔现象严重,即已无法取得土壤原状样本,无法满足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勘探需求。针对晋阳古城遗址地下情况,考古队认为,使用泥浆护壁、套管跟进、双管单动的普通地质钻探方式比较可行。 ...
科学家与阿拉莫龙复原模型 在阿拉莫龙颈骨上发现的暴力牙齿化石 研究人员Denver W. Fowler和Robert M. Sullivan描述了他们研究团队2003年到2006年在新墨西哥州所发现的两个巨型恐龙椎骨化石和股骨化石。这些骨头都属于蜥脚类恐龙(sauropod dinosaur)阿拉莫龙(Alamosaurus)中的Alamosaurus sanjuanensis:一种大型...
考古学家最近在东帝汶东海岸的珊瑚礁中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史前古器物和骨骼遗存,使人类在这一区域海岸边的活动提早到了几万年前。其中,科学家们最重要的成果是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一批钓鱼钩。这些用贝壳打磨的钓鱼钩,制作时间有可能始于1.6万~2.3万年前。不过,这些最早期的渔钩已经不够完整,唯有距今1.1万年的几个渔钩保持了完好的形态,人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渔钩上面可以绑上线,钩上鱼饵,投入水中来使用。考...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专家近期对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和史料研究发现,元上都曾建有佛寺、道观和伊斯兰教寺院,是一座多教并存的都城。 据内蒙古博物院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介绍,元朝疆域内种族、民族繁多,宗教信仰复杂。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初就推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使信教者各安其教,并将各个宗教的领袖集中在大都和上都,建立寺院庙观,给予优厚待遇和特权。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显示,蒙元时期,在今内蒙古地区活...
记者9日从陕西省蒲城县文物局获悉,蒲城县北刘村的一位村民近日在整理农田时,意外发掘出了唐代惠文太子墓的华表,目前考古人员已将这一文物妥善保护。 华表又称表,古时以木为之,后逐步为石表取代,至唐代已成为宫殿、城垣、陵墓等建筑物前的标志与装饰。按等级规定,唐代帝陵前的华表多高大宏伟,皇族嫡亲墓前可用华表,但依等级不同以近二分之一高度逐级递减,大臣墓前不可立华表,所以华表在墓前仅用于帝王及嫡系宗亲。 ...
【中国文物网提要】2011年11月山西省长治市郊区马厂镇安昌村的昌山建筑材料厂,在扩建厂区取土时发现了两座古墓。经辨认两座古墓均为金代墓葬,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其中一座双层阁楼墓室尤为罕见。山西博物院有关专家将对两座墓葬进行考察,并采取一定措施将原物迁回山西省博物院做进一步保护。 山西省文物局17日对外通报称,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马厂镇安昌村的昌山建筑材料厂,在扩建厂区取土时发现了两座古墓。...
【中国文物网提要】1950年开始,南京文物部门就对南唐二陵李昪陵墓进行挖掘。在南唐二陵发掘整60周年后,对二陵周边的三号墓开始考古发掘。墓室中的棺木虽已腐败,但唯一存留的一根小腿骨经人类遗骸专家鉴定后认为是15至16岁左右的男孩或是成年病弱的女性。这些证据都与史料记载大周后的特征和身份相符。发现这里是埋葬后主李煜的皇后大周后的懿陵。 南京市文物局31日对外公布,经过初步考证,此前在南京祖堂山南唐...
新华网西安12月8日专电(记者 冯国)普通人对日常装东西的编织袋或许并不陌生,可是两千多年前的“编织袋”呢?据最新考古研究发现,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地中出土的原来命名为“竹笥”的器具,实际上是由芦苇做成的“编织袋”,这不禁让人对于芦苇的用途价值产生了新兴趣。 据了解,考古人员今年4月份在清理西安南郊的张安世家族墓一未被盗的耳室时,意外发现了装着“山珍海味”的众多非金属器具,经多方专家现场察看初步认...
记者日前从陕西省文物部门了解到,今年3月以来,西汉帝陵管理中心积极协调相关驻地单位、村组的关系,协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市考古所对杜陵进行了大遗址考古勘探工作。目前,勘探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勘探面积约80万平方米。 据介绍,杜陵是中国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曲江乡三兆村南。始筑于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宣帝葬此,为西汉诸帝陵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