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珍藏在九嶷山舜帝陵鼓楼的“树化玉”,近日揭开神秘面纱,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成为舜帝陵旅游又一热门看点。 这块“树化玉”是今年省政府举行公祭舜帝大典时,由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委托云南省政府秘书长丁绍祥代表云南省政府向九嶷山舜帝陵赠送的。该玉极为罕见,高1米多、重达4吨,似木非木,宽厚坚韧,质朴恬淡,色彩斑斓,仪态万千。据介绍,“...
近日,中国目前最大的翡翠玉石毛料公盘市场在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开盘。 据了解,瑞丽冠华国际珠宝翡翠玉石毛料公盘市场总投资8000多万元,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个翡翠玉石毛料市场。该市场首次公盘交易共组织近300吨的玉石毛料,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南亚各国的5000多名珠宝客商前来看物竞投。 瑞丽市是翡翠进入中国的主要通道...
崖墓似有盗墓贼光顾过的痕迹 最近,陆良县文物普查工作队文物普查时获得重大新发现,在陆良县芳华镇龙潭村发现了一座崖墓。据介绍,这次发现的崖墓,也是迄今为止曲靖市确认的唯一一座崖墓。 陆良发现曲靖首个崖墓 近日,记者在陆良县芳华镇龙潭村西南两公里处的沙洞山实地看到,墓葬所在地位于沙洞山一座山峰上,海拔1871米。据文物考察队考察,沙洞山的西南面呈缓坡状,东北面呈悬崖状,悬崖下方是一条田间小道。...
9日,“2009年云南农民画优秀作品展”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展,展出了105幅农村题材作品。 据云南省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会会长李森介绍,本次画展的作品全部来自云南省农民画家或是爱好绘画艺术的农民,此次展出了78位农民画家的105幅优秀作品。 记者在展厅内看到,参展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版画、水彩画、工笔画等,内容涉及农村文明新风尚、农村经济发展新面貌、农村社会和谐等多方面。画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前夕,由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和奥地利中国关系促进会共同主办的《魅力云南》摄影图片展在维也纳青年艺术展览中心拉开了序幕。66幅反映云南省民族文化多样性、自然景观多样性、地质地貌多样性和生态物种多样性的摄影图片吸引了众多的奥地利观众。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片使他们流连忘返,许多观众对着图片连连拍摄留念并纷纷表示,充满魅力的美丽云南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
近日,云南省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弥渡民歌等124项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等9个项目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据悉,此次我省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13种类别,共124项。值得关注的是,濒危语言文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两大类别是我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根据我...
“滇王之印”复制品 这座呈跪姿的青铜男佣像,让不少日本专家专程前来考察研究记者 杨赋/摄 纳西族顶靴老爷铜像 “历史是一道厚重的墙,生活是一扇多彩的门,文化是一把奇妙的锁,博物馆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这话一点都不假。走进1951年创建的云南省博物馆,看着馆内珍藏的多种多样青铜器,其实,历史与未来,并不像人们想...
黑龙潭公园后山有一座偌大的民国时期陵墓,墓主人是李光炳夫妇,也就是昔日“云南王”龙云的岳父母。随着时间推移,这座墓变得荒寂、破败,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昨日,盘龙区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将这一颇具“王陵”气势的墓葬再次带入人们的视野,并列为文物挂牌保护。 雄伟的墓前“享堂”。 坟墓前的牌坊。资料图片 (杨东明 ...
青州深度挖掘非遗富矿 从历史故事“云门献寿”到著名手工技艺“青州府花边大套”,再到民间打击乐“龙虎斗”,面对丰厚的非遗富矿,山东省青州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保护、传承和培育文化的自觉性、自创性相结合,赋予了“非遗”新活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青州市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共搜集整理2001...
昨日下午,大理国际影像博物馆暨中国艺术家大理市创作基地在大理喜洲镇挂牌成立,这是我省首个以影像收藏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等出席揭牌仪式和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首届大理国际影会纪念邮品首发仪式。 昨日上午,张田欣还参观了艺术节上举办的《新锐媒体视觉联盟摄影展》、《明·欣摄影联展》以及...
7月29日,民间艺术家“张树皮”正在缝制树皮衣服。 云南省著名的民族文化展示基地——“云南民族村”日前被正式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云南民族村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引进了大量文化遗产元素和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传承人提供民族文化技艺发展、传播的必备条件,为繁荣云南民族文化,推动...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今日在此间透露,该省正在筹建一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学校,通过集中教育的方式实现对云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 云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三十四项,是二00四年中国文化部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个国家级综合试点省份之一,有二十二个少数民族的“非遗”传承人被命名。近年来,云南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 布朗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部分人通汉语、傣语和佤语。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大部分人信仰小乘佛教。 布朗族人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