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4月初起,2014年香港春季拍卖大幕将开。承续亚洲市场回暖趋势,各拍卖公司纷纷发力,而继去年曾梵志作品价格破亿后,今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已成竞争“红海”。 《红色风景》《28.03.66》——赵无极两幅风格相近的作品,将分别在保利香港和香港苏富比的春季拍卖中出现,而他的另一幅作品《无题》,则会在香港佳士得的“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Asia+”拍卖专场中,供买家竞价。 同样遭到拍卖行“瓜分”...
“新水墨”对传统的颠覆满足了西方人的艺术遐想 也就是最近一年多的时间,“中国新水墨”突然受人待见起来,艺术收藏圈里说的人越来越多,风头隐隐有赶超中国当代艺术之势。中国新水墨到底新到什么程度,为什么从来不被西方人理解的中国水墨如今突然变得畅行起来,“中国新水墨”到底会在市场上掀起多大的浪呢?新水墨价位的不断提升也把这些问题摊到了学术界和收藏界眼前。 中国新水墨渐成国际热词 去年3月,苏富比在纽...
《耶稣家谱》,2006年,综合材料,200× 150 cm 《明星卫士之18》,A·R·彭克,1993年,木板丙烯,312 × 560 cm 《俄尔普斯》,马库斯·吕佩尔茨,2003年,布面油画,130×160CM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国际化的契机 ——从展洲国际即将举办的收藏论坛谈起 近期,在中国当代艺术界...
曾梵志 《最后的晚餐》 苏富比5日晚间响起的阵阵掌声和惊叹,簇拥着中国当代艺术迈过亿元关口。1.8亿港元——中国艺术家曾梵志,用《最后的晚餐》将亚洲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推向最高。 这幅来自尤伦斯夫妇收藏的《最后的晚餐》创作于2001年,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长4米、高2.2米,作品取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同名壁画,有评论称其捕捉了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商业化浪潮中发生的...
长期由西方收藏者主导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经历一个“由外到内”的过程。有迹象显示,经过一轮西方藏家的出货,以“F4”为代表的部分脸谱化中国当代艺术品已走到市场边缘。 “F4”的名称来自2001年台湾流行电视剧《流星花园》的四个主角,当时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四人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价格已达千万元人民币,由此被冠以...
曾梵志,1964年生于武汉。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他是最具有艺术表现力、艺术风格多变的中国画家之一。与其它众多画家不同,他的画作关注人类精神世界而非政治。 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成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招财猫”,继此前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近1.81亿港元成交后,他的作品《协和医院系列之三》在香港佳士得[微博]于11月23日晚上举行“...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 苏富比5日晚间响起的阵阵掌声和惊叹,簇拥着中国当代艺术迈过亿元关口。1.8亿港元—中国艺术家曾梵志,用《最后的晚餐》将亚洲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推向最高。 这幅来自尤伦斯夫妇收藏的《最后的晚餐》创作于2001年,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长4米、高2.2米,作品取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同名壁画,有评论称其捕捉了中国社会在1990...
在今天追求民主化国际化的中国,关注现实的进步的当代艺术依然被误解,被妖魔化的审美风潮整体卷上了死亡之路,处境难测。一代当代艺术英雄已经演变成新型主流艺术家,现实的局外人,僵尸股在各种艺术空间和市场疯狂跳舞。 我认为真正进步的当代艺术,一定会继续发展起来,并被社会认识和理解。因为,人类最古老最精彩最疯狂最震惊的人性大现场,仍然是中国长期存在的真实与现实。我们要做好对当代艺术认识、思考、探索、研究和...
近些年,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巨头颇为青睐“当代艺术”。伦敦苏富比6月28日的“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以1.8亿元成交,而之前的5月26日,香港佳士得举办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国艺术家曾梵志、张晓刚、周春芽、徐累等作品位居TOP10;虽然有拍卖公司的力推,但当代艺术所处的舆论环境却不容乐观,“严冬”、...
提及中国当代艺术,人们习惯将其与行为艺术、表演艺术、观念艺术、影像、新媒体等实验性和观念性较强的艺术形态相联系,也热衷于谈当代艺术的批判精神、反抗意识等,似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架上艺术,或者说当代绘画已经丧失容身之地。同时,似乎当代艺术自身的语言形态问题也已经解决,或者说似乎已经不再是个问题。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吗?如果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语言形态仍然是个问题,那么,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应该就是目前艺...
张晓刚的《男孩》(血缘系列)(估价: 35万到45万英镑)将现身6月26日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图片: 苏富比) 弗兰西斯·培根的《Three Studies of Isabel Rawsthorne》将作为重头戏之一出现在伦敦苏富比的晚间拍卖上,这也许值得对非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中国收藏家关注。(图片:苏富比) 岳敏君的《无题》(帽子系列)将现身6月27日的伦敦苏富比...
观众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中,欣赏英国艺术家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的作品。 艺术点缀的威尼斯 中国策展人赴威尼斯策划的展览“心·跳”现场 中国策展人赴威尼斯策划的展览“未曾发生的声音”现场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现场 威尼斯双年展开展之际,中国当代艺术家们蜂拥而至,以至于̶...
威尼斯双年展之加拿大馆 威尼斯双年展之英国馆 威尼斯双年展历经百年而不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展会之一,被喻为“双年展之母”,亦被称为当代艺术界里的“奥林匹克”以及当代艺术的重要标杆。从威尼斯双年展上能充分反映目前当代艺术发展变化和观念演进。二十年前,中国人开始有机会介入这一艺术盛会:1993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奥利瓦邀请了十三位中国艺...
留守中国艺术 二十年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处境远远没有今天想象的那样轻松。当时,不少艺术家与批评家也许认为,似乎只有到西方国家去,自己的事业才能够有所发展。留在国内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恢复他们的精神,尽管更为年轻的艺术家例如方力钧和部分“85美术运动”中充满活力的艺术家例如王广义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了他们各自的艺术实践,但是大多数艺术家还沉陷在对未来的生活与艺术的...
编者按: 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市场重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今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开始,中国当代艺术遭海外资本抛弃的言论就已经开始在坊间流传开来,两个专场,共计300余件拍品,最终却只取得了3亿港币的成交额,且在当代亚洲艺术专场当中,72.55%的成交率也使得整个拍卖现场因拍品不断流拍而变得难以安静。在将香港视作内地拍卖市场风向标的前提下,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的失利显然在预示着整个中国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