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主棺室内出土的古珠串饰、玉琮等陪葬品 纪王崮春秋古墓的主棺室内发掘出的殉人骨架 山东沂水纪王崮天上王城春秋古墓考古发掘工作,9日开始进行出土文物的提取装箱工作。9日下午首先提取的是北边箱的青铜器,出土的三套编钟已经装在定制好的木箱中。 定做50个木箱提取青铜器 记者获悉,提取工作原定在下午2:30开始,没想到昨天中午开始下起了雨,出土文物的提取工作不得不推迟。下午3:00左...
6月9日,考古人员在秦兵马俑一号坑内进行修复工作。 考古人员在“百戏俑”坑清理一件无头陶俑。 秦兵马俑一号坑中发现的“秦盾”。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日前对外公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发掘和秦始皇陵9901陪葬坑百戏俑发掘的最新进展。 据介绍,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始于2009年6月13日,发掘地点位于北侧中段,具体区域包括Q8—Q1...
重庆市考古所16日发布消息称,该市潼南县崇龛镇发现一处唐宋时期摩崖石刻。当地考古人员已完成一期抢救性发掘,共出土佛像283尊。该处遗址的发现对揭示佛教在川渝地区传播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距今上千年的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薛家村社张家湾北部山脚下。2011年8月,当地农民在采石施工中发现该处遗址。 重庆考古所勘探处工作人员徐进称,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呈东西走向,长30米、残高4...
王岗镇发现了清代“将军”石碑,市民将文物交由省博收藏。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陈南摄 前不久在王岗镇,我市一家单位的工人在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两块清代石碑,分别为墓葬碑与功德碑,石碑主人的封号为“武功将军”。昨日,该单位管理人员周永福与其他人员将石碑交由省博物馆收藏。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实习中心位于南岗区王岗镇,前不久,该中心的职工在地面施工,忽然,...
吐屿沟东区新发现中心柱窟壁画之一 6月9日,“《新疆考古新发现》图片展”等三个文化遗产展览将在6月9日在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上的新疆文化艺术中心(原国际博览中心)展出。自治区文物局在6月7日向媒体公布了一批新疆近年来的重要考古新发现图片,揭开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推动考古知识走向公众。 近年来,为配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繁荣发展,加强新疆考古学科研究,在...
6月9日,考古人员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百戏俑”坑保护发掘出的百戏俑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记者6月9日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获知,考古人员经过半年多的考古发掘,目前在俗称的“百戏俑”坑内新发现了20余件姿态各异但破损严重的“百戏俑”,为进一步研究秦始皇陵与秦俑的文化、艺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些陶俑与1999年首次发掘出土的...
文物工作队表示石刻的图案与佛教有关。秦宇华 摄 昨天上午,市文物工作队两名队员来到观音阁铁封山脚下的市民王阿姨家,为她家阳台斜对面山崖上的“莲花座”拍照,王阿姨才吃惊地了解到这山崖上的石刻是文物。 22年前,王阿姨就搬到铁封山脚下的一栋楼房居住,她回忆说:“刚搬来没多久,我就发现对面山上有这个石刻,好像是一个太阳,下面有一个莲花台,蛮好看的。” ...
笔者从省文物研究所内丘考古队获悉,邢窑遗址内丘城关窑区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发现8座隋或北朝时期邢窑窑炉遗迹,其中4座窑炉环绕并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场地。专家称,这种多窑组合的做法在国内瓷器烧制史上实属罕见,此次发现填补了同时期我国北方窑炉遗址考古发掘的空白。 6月9日,由省文物局和邢台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相约和谐内丘 品读邢窑文化”活动在邢台内丘举行,来自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
8日下午,从荆州区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建设现场传来消息,考古人员在纪南镇高台村贺家草场发掘出了8座古墓,可能为汉代贵族墓,墓葬内有早期被盗迹象,墓砖散落,保存状况极差。 当日下午3时,记者赶到荆州区纪南镇高台村,引江济汉通航工程的河道横贯境内,贺家草场墓地位于引江济汉施工河道南岸的200米处,目前已出土10余件陶器和一面铜镜。1号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墓,目前考古人员向下挖了1.3米深,记者看到,底层已...
2004年发掘的涂山窑小湾遗址现场,图上的三个坑洞,为当时的作坊区。记者胡旭欣摄 从碎瓷片边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涂山窑充满气泡的粗糙的材质。就如今的制瓷工艺来看,涂山窑显得并不精美。记者胡旭欣摄 重庆主城区范围内,竟保留了数十座距今千年之久的宋代民窑。而据考古专家结束,开采过程中,曾在窑内发现过不少金银器!今日,记者随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走进南岸区涂山窑小湾遗址考古现场,来看看宋元时期的民窑...
中新社记者4日随文物工作者走进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田庄古墓发掘工地,探秘这座规模宏大、形制独特、墓葬奢华的古墓发掘背后的故事。 被盗20余次? 田庄古墓坐落在曲阳县羊平镇田庄村东400米的农田中,北距该县恒州镇15公里,那里正是“中国雕刻之乡”曲阳县汉白玉的产区。据了解,该墓南北长66米,封土直径34米,由内外两圈组成,形制独特。地下结构由墓道、前庭、前甬道、前室、后甬...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显示,秦始皇兵马俑坑先后经历了先水淹、人工破坏、最后火烧三次大的毁坏过程。 曾主持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许卫红说,秦始皇兵马俑坑是先水淹、再人工破坏、最后火烧。其中水淹的痕迹最早,但绝不是暴雨把它冲的水患,应该是因为降水或地下水位的问题引起隔墙建筑结构的坍塌,这对秦兵马俑坑建筑来说是很致命的。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地基有下沉现象,原来隔墙的高度应该有3....
央视6月9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秦陵博物馆现场发现大量人为放火焚烧痕迹”,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继续秦岭新发现,在上午的直播当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正在进行秦始皇陵第三次兵马俑发掘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本台记者在一号坑发掘现场也解开了彩色兵马俑颜色丢失之迷,部分兵俑的面部朝向之迷,和佣坑内兵俑断脚之迷等。 其实在民间还一直流传着兵马俑曾经被盗的说法,但是在以往的发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9日公布最新考古成果,2011年6月启动的“百戏俑”坑第二次考古发掘,新发现陶俑30多件,从陶俑的色彩、纹样、姿态和手势看,均超出该坑之前出土的陶俑类型。秦陵考古一队研究员张卫星表示,这些陶俑与1999年首次发掘出土的陶俑相仿,与宫廷杂耍、表演有关。 目前,在秦始皇陵附近已发现陪葬坑180多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及各种内涵不同...
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当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和百戏俑坑发掘通过央视和陕西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于2009年6月13日正式开始,截至今年5月,共发掘出土小件器物包括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类型,共计310余件(组),其中包括出土数量过百的陶俑,以及陶马3组12匹,战车2乘、弓弩箭箙等,另有建筑材料朽迹如木、席、夯窝等痕迹多处。 首次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