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三周年之际,由中宣部文艺局主办、国家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和高校的十余名专家,就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阐释和研究中国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广泛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华...
现在一般的都认为,古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昌盛于隋唐。然而,早在商周时期,养蚕、缫丝和织绸的生产,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生产与加工已经相当成熟。如《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还有《诗经》中也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意思是说,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鸟儿在欢唱。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
南阳盆地玉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开采、雕刻、经营历史悠久,举国著称,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南阳玉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其兴盛规律,对于弘扬中华玉文化精髓,拓展南阳玉文化氛围,振兴南阳经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石器时代南阳玉文化初繁荣 从旧石器时代“南召猿人”可以看出,远在五十万年前,远古人类就在南阳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玉器是中国特有的、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所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就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性,这是其它文化所难以比拟的。因此,我们研究玉文化,必须将玉器作为玉文化的物化形态,把学习和研究玉器的活动,纳入到中国玉文化体系之中,才能把握其实质、内涵。探讨研究中国玉文化,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内容:玉器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产生原因、发展历史与文化背景,玉文化在中国文化...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愿望。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玉石最早的国家,近七千年的用玉历史成就了以新疆和田玉等为代表的璀璨玉文化,从周代的“三礼玉论”到唐代玉器中的佛教文化,无不表现出玉器与生俱来的细腻与温润。到清晚期,晶莹剔透﹑翠绿盎然的翡翠后来居上,顷刻间独领玉石之风骚,成为玉石之王。 乾隆、慈禧都是翡翠“发烧友” 翡翠称王与当时统治者...
董铁棍在白俄罗斯交流时受到外交部副部长格林科维奇亲切接见 近日,应白俄罗斯共和国文化联盟的邀请,我国著名国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原副主任、本次代表团团长陈谋;中国国宝书画研究院对外联络部主任、著名收藏家、本次代表团副团长董铁棍;著名社会活动家、白俄罗斯文化联盟中国首席代表刘瀚锴等一行在白俄罗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 董铁棍在白俄罗斯交流时受到国家美术馆馆长菠罗克·波佐夫亲切接...
良渚玉器向来以纹饰精美、器型多样而闻名于世,良渚人不仅用玉器作礼器、祭祀器和陪葬器,还将造型各异的玉器佩戴在身上,形成了“全民尚玉”的社会风气。良渚人以玉为佩饰,有可能是为了美,也有可能是为了显示尊贵和财富,还有可能把玉视为辟邪护身的吉祥物。 解读良渚玉器 在我国历来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良渚玉器出土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既有工具类、兵器类玉器,也有礼玉和佩饰玉器,另外还有一些玉器造型奇特,...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7.7cm,口径13.8cm,底径14cm。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高11.2cm,口径14.5cm,底径7cm。 钵圆唇,宽肩,肩以下陡收,平底。泥质红陶。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连续叶纹装饰,每五片叶子组成一椭圆形图案,共五组。叶纹下饰褐彩圆点纹一周。据科学测试,青莲岗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4400年。 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初在江苏淮安青莲岗发现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出...
白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19cm,口径8.8cm,底径6cm。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
红陶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39cm,口径12cm,足距14cm。 鬶(guī 音规),唇口,口一侧出鸟喙状长流,长颈,下承以三个袋状足。器身一侧置绳状鋬(pàn音盼)手。口沿下及鋬手上端饰乳钉纹。颈、足衔接处饰凸弦纹。器表打磨光亮。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此件红陶鬶造型规整,堪称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红陶的代表作品。 鬶是一种盛水器,造型有点像鸟。这种...
商周之玉始为器 由原始社会的彩石玉器时代进入了夏商西周以和田玉为主体的中国玉石珠宝成长期时代。这一时期玉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未有身不佩玉者”。商代玉器的成就很高,距今三千多年的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75件玉器中,有各种祭祀器、礼仪器,如璋、璧、圭、环、琮、、刀、戈和珠等等,造型生动准确。其中,“玉凤”、“玉鹦鹉”、“玉人”、“玉象”等更显示出商文化灿烂的风格,妇好墓出土的...
红陶盉,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高15cm,口径9cm,底径5.7cm。 盉(hé 音禾),阔颈,溜肩,鼓腹,腹以下内收,平底。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宽柄。泥质红陶。器表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1900年。 齐家文化系继承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主要遗址在青海、甘肃等地。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代表器形主要有双耳大罐等。...
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0cm,口径19.5cm,底径10.5cm。 罐撇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弦纹。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
红陶盂,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15.3cm,口径15.3cm,底径11.3cm。 盂(yú 音于),撇口,圆筒形腹,平底。夹砂红陶,胎壁较厚,表面粗糙。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盂是一种盛汤浆或饭食的器皿,红陶夹砂能够提高陶器的耐热程度,因此这件红陶盂可能是一件炊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