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在萧县杜楼镇境内的车牛返村,人们发现一座千年古墓。经初步挖掘、清理,文物专家根据墓葬形式、画像石图案、墓志铭等推断,这应该是一座汉末的古墓,且墓主身份较高,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这座古墓是村民们在取土时偶然发现的。萧县公安、文化部门在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赶到现场。经过5天的抢救性挖掘清理,考古人员发现古墓共有主室1个、侧室2个、耳室1个,并配有前厅和中厅。墓室西壁刻有青龙、白虎、翼马等...
在西安西北郊的汉长安城遗址内,文物考古部门近日从一个在建房屋地基处发掘出4尊北周时期的镏金石佛像。 汉长安城遗址内窦家寨村一名村民14日建房挖地基,挖至1米多深时,发现了一尊石佛像,立即向西安市考古研究所报告,随后出土了两尊镏金石佛像。15日,考古人员在这两尊佛像的南侧10米处又发掘出了两尊保存完好的同样石佛像。由于现场还出土了一些残缺石佛像,文物工作者还将对周围做进一步考古发掘。 据专...
为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河南省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偃师市的白草坡村北首次发现了我国东汉时期帝陵陵园建筑遗址。 据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史家珍介绍,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在偃师境内涉及5个古代遗址,经过半年多的抢救性发掘, 他们在白草坡村北发现一座大型夷平封土墓,据钻探,这一墓冢直径达125米,与文献记载的东汉帝陵的直径相符。 在这个墓冢的东北方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区,...
新华网郑州4月12日电(记者桂娟)河南省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近日在偃师市的白草坡村北首次发现了中国东汉时期帝陵陵园建筑遗址。 工作队队长史家珍介绍,为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客运专线沿线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偃师境内涉及5个古代遗址。他们在白草坡村北发现 一座大型夷平封土墓,据钻探,这一墓冢直径达125米,与文献记载的东汉帝陵的直径相符。 在这个墓冢...
人民网河南视窗讯.河南日报报道:(记者陈茁)记者4月10日从省文物局获悉,为配合郑州—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经过半年多的考古发掘,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偃师白草坡村首次发现了我国东汉时期帝陵陵园建筑遗址。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郑州—西安客运专线在偃师境内涉及5个古代遗址,经过近半年的抢救性发掘,考古工作者在白草坡村北发现一座大型夷平封土墓。在这个墓冢的东北方100米左右,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区,...
昨日,考古人员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镇徐沟村一处新发现的两汉时期墓葬群清理出土文物。2006年,考古人员在当地南水北调工程的取土料场发现了一处以两汉时期墓葬为主的古墓群,探明的墓穴有50余座。2007年3月中旬以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和温县文物管理所对已发现的墓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陶仓楼、龙头铜熨斗、铜镜等一批珍贵文物。
4月9日,从有关方面获悉,焦作市考古人员近日在温县南张羌镇徐沟村北发现一个大型古墓葬群,目前探明的墓穴已超过50座。 此次发现的古墓群是在南水北调工程主干渠工程之外的取土区,位于徐沟村和冉沟村北部,是一个以两汉时期墓葬为主的古墓群。该市考古人员通过对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出土陶、铜、铁、料珠等各种质地文物200余件。这些墓穴分单室墓和多室墓,其中,M10号墓为东汉时期小砖圈顶多室墓,出土...
3月31至4月5日,萧县文物部门在丁里镇孙小林子村西北处发掘了一座汉代画像石墓,该墓为砖石结构,分前室,中室,后室.在中室旁边有两个侧室,一个耳室,该墓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中室的下方有一个酷似西方罗马的柱子,并首次发现了带有文字的墓志铭,由于长时间处在潮湿的环境中,石面已模糊不清,只能发现写有“庞坚车” “山下”等字,到目前为止,该墓共出土了10块画...
新华网郑州4月9日电 (记者 李丽静) 河南省焦作市文物考古人员近日在温县南张羌镇徐沟村北发现一个大型古墓葬群,目前探明的墓穴已超过50座。 据介绍,这一古墓群位于当地徐沟村和冉沟村北部,在南水北调工程主干渠工程之外的取土区,是一个以两汉时期墓葬为主的古墓群。3月中旬以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和温县文物管理所对已发现的 墓穴进行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发掘墓穴12座,出土陶、铜、铁、料珠等各种质地文物...
近日,在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诞生地山东沂南县砖埠镇境内的阳都故城遗址,考古人员发掘了两座汉墓,发现了大量完整的、雕刻技法较为细腻的汉画像石。画像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考古专家介绍:“墓葬画像石上内容十分丰富,纹样清晰、精美无比,具有很大的艺术、考古价值,可与北寨汉画像石媲美。” 阳都古城位于沂河西岸,地处古代齐、鲁、莒三国交界处,也是唐...
墓葬画像石上的纹样清晰可见、精美无比。 汉画像石十分丰富 可与北寨汉画像石媲美 在砖埠古墓葬的发掘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墓葬中画像石雕刻非常精美,具有很大的艺术、考古价值。 据沂南县汉墓博物馆副馆长吕宜乐介绍,考古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墓葬内有大量完整、雕刻技法较为细腻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画像石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
阳都故城遗址位于沂南县砖埠镇,近日,当地一位农民在自家田场。 地里发现大量古代青砖和汉画像石。经过考古人员实地勘察推断:地下很可能是一座汉代墓葬。在上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后,相关单位组织人员对此墓实施抢救性发掘。 3月31日,记者在沂南县砖埠镇古墓发现地点看到,一片青青的麦田里,一座古代墓葬的雏形已经被勾勒出来。古墓周围拉上了保护线,考...
田黄石雕印章:持宝人身份是个谜 “一两田黄一两金”,这足以说明田黄的贵重,而现在其行情更是看涨。这使得田黄石一直是发烧友们趋之若鹜的宝贝,有“田黄玉”之称。这种石头产自福建寿山的一条溪流中,非常罕见。 昨日亮相的这件田黄石雕印章,被专家称为“举世罕见”:“这块田黄石重达两百多克,单凭材料就已经很难得了。论成色...
2006年初,在山东青州香山发现一座汉代墓葬的陪葬坑,发掘出土了成千件的彩绘陶器,包括彩绘陶俑、陶马和其他的彩绘,这些彩绘陶器除上层出现破碎外,多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在这些彩绘陶俑中有些是直接彩绘的,有些经分析是先用漆衬底,然后彩绘形成的。 漆底彩绘陶器由于下部漆层经过多年的埋藏已经出现了老化,在发掘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翘曲现象。一些这样的彩绘陶器在出土后就开始出现彩绘的卷曲,从开始到脱落的时间...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12日讯;郑州晚报报道:经过文物工作人员数日发掘,3月10日中午,郑密公路22.7公里的沉陷塌方处,一座汉代墓室重见天日。与汉墓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批陶制器皿与五铢钱。文物工作人员称,出土的汉墓是座双人墓室,里面长眠着一对绅士夫妻. 在发掘现场,记者发现,距地面五六米深的地方,是一座由青灰色墓砖铺成的墓室。墓室的一头连接着圆拱形的砖砌墓道,另一头的青砖上则摆放着比较完整的出土陶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