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0月25日至28日,2012良渚论坛·国际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年会暨良渚遗址遗产展示专家咨询会成功召开。此次良渚论坛包括国际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年会、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联盟会议和2012良渚论坛•良渚遗址遗产展示专家咨询会。会议期间,来自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瑞士、波兰、伊朗、中国等国的30名国际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专家实地参观良渚博物院,对良渚遗址的价值和中国各级政府保护良渚遗址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
杭州的下一个世界遗产在哪里,余杭区的良渚遗址很有希望。 10月27日,来自全国文物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展示设计等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来到余杭良渚,参加良渚遗址遗产阐释展示专家咨询会。 曾主持编制西湖、高句丽、元上都(均成功申遗)等申遗文本的专家陈同滨说,良渚遗址文化价值符合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极具“申遗”竞争力。 良渚...
正在北京举行的201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顾问委员会会议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古斯塔夫·阿罗兹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很大进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树立了典范。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快速的经济发展、广阔的地域、庞大的人口数量、频繁的人口迁移等等,都为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中国在发展经济中做到了保护好文化遗产。其中,科技的进...
10月15日至20日,宝鸡市文物旅游局根据宝鸡市与北京大学开展人才培训与项目合作的要求和“万名干部东部行”安排,从全市选调36名优秀干部和业务骨干,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举办了“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培训班。 培训期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宋向光教授亲自讲授《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孙华教授、孟宪民研究员、向勇副教授、张晓梅副教授、徐怡涛副教授分别分《文化遗产学概论》、《大遗址保护问题》、《文化遗产开发...
随着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一个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独具特色的文化令人神往。 然而,在近日召开的我国首届三少民族文化节上,全国40余位权威专家公布的调研结果却令人担忧:聚居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这三少民族的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如不尽快挖掘抢救,几十年后,恐怕我们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品读那些曾经灿烂...
研讨会现场。 “一说大运河,我就进入状态。”谈起大运河,68岁的严德忠劲头十足。这位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研究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说得酣畅淋漓,大伙也听得过瘾。 10月27日上午,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研讨会在京举行。数十名海内外与会者,上至70多岁,下至20出头,来自政府、企业、高校、乡村、媒体等各个领域,年龄悬殊,行业不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
本报讯201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顾问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刘延东指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将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之中。多年来,中国完善法制,增加投入,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探索了一个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开展文物保护的有效路径。 刘延东强...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记者从10月24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上获悉,随着科技进步,遥感等空间观测技术已成为世界遗产监测和管理的有效手段,为保护世界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遥感技术已成功应用在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并在应对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帕特里克&midd...
10月24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京举行仪式,正式聘请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所副所长王睦博士为客座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薄翰德出席聘任仪式并致辞。童明康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遗址保护、遗址风险监测、文物修复与保护等方面,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意大利中央高级保护修复研究院、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德国慕尼黑...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10月24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报告等。 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会议。会议由陈至立副委员长主持。常委会组成人员146人出席会议,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受国务院委托,文化部部长蔡武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
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THUPDI)、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 (CIP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CAPTCR)、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CACH)等主办的“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于10月18-19日在北京举办。 本届论坛探讨的核心议题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巨大潜能,让“分享遗产”超越时空的界限,使更多的人了...
考古学在复原古代社会的研究中,需要从物质文化遗存中提取各种相关的社会、历史信息,必须依赖包括最前沿技术在内的现代科技的支持,而文物保护则原本就是一个技术应用行业。因此,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介入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中国大学中,学科设置的不合理及学科分类的简单化,不仅阻碍了考古学和文物保护科学的发展,也抑制了科学技术与之的深度融合。对于考古和文物保护来说,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是简单应用...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涉及多科学、多技术的系统工程。目前应集中力量解决文化遗产科学保护领域中基础性、机理性以及关键共性的科学与技术难题,建立文物保护科学理论体系以及科学技术方法的支撑体系,加快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 在建设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支撑体系时,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重予以考虑:一是数字化技术在物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