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广州考古首次发现生肖俑 记者近日了解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动物园的隋代砖室墓中发掘出陶生肖俑随葬。 此次发掘出鸡、猴、龙、牛、鼠、马、羊、狗共8件生肖俑,高17—20厘米,呈兽首人身,着贴身上衣,圆领,窄袖,腰间束带,长裤。其中,陶鼠俑似为盘腿而坐,其余为跪坐,有的露出了脚部。8件生肖俑双手交叉于胸前,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左手其余四指紧贴于胸前。各俑面部形象逼真,制作精细...
8件生肖俑兽首人身,面部表情各异,惟妙惟肖。南都记者 钟锐钧 摄 动物园里挖“动物”,近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动物园犀牛馆清理了东汉、南朝、隋代和明代砖室墓共4座,其中隋代墓葬更是有惊喜,首次在广州考古中发现了生肖俑,皆为兽首人身。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易西兵介绍,这一隋代墓葬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整体较为考究。虽然破坏比较严重,但这个墓葬仍旧出土了16件随...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昨日,省考古研究所、鄂州市考古队等对鄂州西山街办一处工地的东晋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金银饰品,同时在鄂州首次发掘出金制武昌鱼饰品。 23日上午,在鄂州市西山街办一处施工工地现场,3座青砖古墓凸出在外,10多名考古队工作人员正对其中一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古墓长7.5 米,墓穴下面还有一条排水沟,古墓方砖上刻有精美的菱格花纹。考古队员介绍,从墓葬的规格来看,墓...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昨日,省考古研究所、鄂州市考古队等对鄂州西山街办一处工地的东晋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金银饰品,同时在鄂州首次发掘出金制武昌鱼饰品。 23日上午,在鄂州市西山街办一处施工工地现场,3座青砖古墓凸出在外,10多名考古队工作人员正对其中一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古墓长7.5米,墓穴下面还有一条排水沟,古墓方砖上刻有精美的菱格花纹。考古队员介绍,从墓葬的规格来看,墓主...
记者14日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获知,考古人员经过半年多的考古发掘,首次在俗称“百戏俑坑”发现存在着由长形方木构建的“封门”,从而为研究秦始皇陵陪葬坑,尤其是秦兵马俑坑的焚烧现象等,提供了最新资料。 秦始皇陵“百戏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东南方的内外城墙之间,是与俗称的石铠甲坑相距甚近的一个陪葬坑,曾在1999年第一次考古试掘中...
为留下古墓的每个细节,真实记录考古发掘现场,考古队请来了测绘专家,对主棺室进行三维扫描成像,确保对墓室的每个细节进行全方位地扫描。据悉,这是临沂考古史上首次运用三维扫描激光技术,为日后古墓遗址再现提供了数据保障。 11日下午,考古发掘现场来了两名特殊的专家,他们是来自山东建筑大学的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系的测绘专家,此行主要是对春秋古墓的主棺室进行三维激光扫描,真实记录主棺室在文物提取前的现状,为日...
近日,为配合三门峡市“四大一高”项目建设,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区传媒大厦建设工地抢救性清理了一批古墓葬和遗迹。截至目前,已清理汉代、明清时期墓葬近30座,出土金、银、铜、铁、瓷等质地的随葬器物60余件。在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在明清墓葬地层下面,发现了一处北宋生产生活遗迹,该遗迹呈南北向长方形,自南向北由前庭、中庭及后室组成,中间墙体以石块和泥巴垒成。前...
浙江考古工作者历时3年多,发现了多个环壕的良渚文化聚落遗址。这种聚落模式在良渚文化考古和长江流域史前考古中都是新发现。 这处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玉架山,西距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良渚古城20千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合作,从2008年10月起,对玉架山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调查与发掘,调查勘探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共发现了由6个相邻的环濠围沟组...
“宿迁考古首次发现青铜编钟!”昨天上午,宿迁博物馆一工作人员兴奋地告诉记者。在这处墓葬中,不仅有青铜编钟,还有青铜鼎,陶制的磬、青铜簠等多种文物。现场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青铜编钟的发现,不仅在宿迁属首次,就是在整个江苏地区都极为罕见。 古墓葬中发现青铜编钟 宿迁老城区属马陵山余脉,自古就是宿迁的风水宝地,墓葬一直比较多。解放后,由于宿迁市区人口增加,城区逐渐扩大,这些风水宝地也逐渐被工厂征...
出土的编钟保存完整 见习记者 杨亦文 摄 “宿迁考古首次发现青铜编钟!”昨天上午,宿迁博物馆一工作人员兴奋地告诉记者。在这处墓葬中,不仅有青铜编钟,还有青铜鼎,陶制的磬、青铜簠等多种文物。现场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青铜编钟的发现,不仅在宿迁属首次,就是在整个江苏地区都极为罕见。 古墓葬中发现青铜编钟 宿迁老城区属马陵山余脉,自古就是宿迁的风水宝地,墓葬一直比较多。解放后...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队获悉,在长期考古勘探与试掘的基础上,考古人员在西城墙之内约35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道城墙,专家初步推断雍城应存在着内城,这道新发现的墙体很可能是“内城墙”,从而丰富了雍城的布局结构并提供了重要考古学资料。 雍城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遗址总体保存较好,是目前战国时代都城遗址中保存最好的城市遗址。但...
本报讯 (记者 陈黎) 史书记载寥寥的神秘北方游牧民族——戎人,首次在陕北露出了历史一角。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陕西首次发现大规模戎人墓葬。他们在战国中晚期居住在当时魏国的地方,并随着民族融合,渐渐消失于历史的舞台。已发掘90座战国墓 为了配合水利工程,省考古研究院今年4月起对黄陵县阿党镇寨头河村进行系统性的考古发掘,探明战国墓葬及马坑近100座,已清理出90座战国墓葬。这些...
10月20日,省城海湖大道汉代古墓的发掘工作接近尾声。当日,考古人员在墓葬前室发掘出一些陶器,其中有一座陶厕,这一重大发现,让考古工作人员兴奋不已。因为,出土的陶厕在青海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发现。 10月20日,是海湖大道汉代古墓考古发掘的最后一天,二号墓经过最后一天发掘,没有出土更多的文物,考古人员完成发掘工作后,填埋了这座古墓。而一号墓则给考古人员带来很多惊喜。当天,考古人员将墓葬前室的土层一...
随着今年陕西考古工作的开展,考古专家在陕西省黄陵县一处基础建设工地旁,首次发现一处大型戎人墓地,为研究西戎的文化与迁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为配合延安南门沟水库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建了南门沟水库考古队,从2011年4月份以来,对库区开始进行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共钻探战国时期古墓100多座,目前已经发掘完了其中的80座,出土了一批非常重要的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铁器等,这是陕西考古界在陕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