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闻焦点:据新快报报道,近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23位专家达成共识,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的“娲皇”遗骨。根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该遗骨距今约6200年。 此说没什么稀奇 连嫦娥奔月地、孙悟空的故乡都找得到,发现女娲遗骨有何稀奇?这不过是想吸引公众目光,为下一步...
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同位素测年靠谱,成人头骨断代亦准确,因为这符合实证考古和科学测算的原则。可是仅就传说和女娲塑像,就断定发现的头骨属于“三皇...
公众当然有理由怀疑,“女娲遗骨”的背后,是否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逻辑? 山西省吉县“人祖庙遗迹”的考古清理结果近日被披露,有专家认为,在人祖庙发现的6200年前“皇帝遗骨”为明代人认为的女娲骨骸。而对于把“女娲”与人祖庙发现的人骨画等号,北大考古学教授认为很R...
山西省吉县的“人祖庙遗迹” 山西吉县人祖山考古发现6200年前“皇帝遗骨” 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山西人祖山后形成共识 北大考古学教授对此有不同看法:女娲只是个传说 核心提示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人祖山后形成共识,根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
据新华社电 根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明代记载“皇帝遗骨” 这是近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微博)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国家省市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人祖山后形成的共识。 人祖山建有“娲皇宫”和“伏羲皇...
山西省吉县的“人祖庙遗迹” 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山西人祖山后形成共识 北大考古学教授对此有不同看法:女娲只是个传说 作者:韩少华 核心提示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微博)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人祖山后形成共识,根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日前在山西...
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专家称在中国,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骨很多,未必都要与所谓‘三皇’时期联系起来。所谓‘三皇’、‘五帝’目前看来还都只是传说,都很‘玄’。 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山西人祖山后形成共识 北大考古学教授对此有不同看法:女娲只是个传说 韩少华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微博)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2...
新华网太原6月10日电(记者 王学涛) 根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这是近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微博)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人祖山后形成的共识。 人祖山位于黄河中游,据不完全统计,山...
7日,由十堰市政府主办、竹山县政府承办的2011年女娲文化旅游节在竹山县开幕。在为期3天的活动期间,将举行十堰工商联竹山商会成立仪式、女娲文化旅游节迎宾晚会、女娲公祭大典、特色产品展销展示暨名优绿茶评比、上庸文化研讨会等活动。 典籍记载,竹山是华夏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圣地。女娲山就坐落在该县境内宝丰镇,山上有女娲雕像、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景观。竹山女娲传说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
寿山石 高山石 章 图片源于(博宝宝珍商城) 寿山田黄石 弥勒 图片源于(博宝宝珍商城) 【博宝艺术网讯】博宝艺术网评论员 与影共舞 撰文 如果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么寿山石则是众生之乐也。寿山石作为我国的四大传统印章石之一,有中华瑰宝之美誉。由于多产于福建沿海一带且备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近年来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是送亲朋好友的不二选择,更因其一“寿”字,也成为老...
叶舒宪在南国书香节讲座后与读者交流。南方日报出版社提供 成语“化干戈为玉帛”中隐藏那个着怎样的文化传统?轩辕黄帝为什么又叫“有熊氏”?天坛是远古文明一脉相承的产物?8月21日上午,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文丛《神话历史丛书》首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丛书主编叶舒宪在题为《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讲座里,讲述了中国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分析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悠长的文化...
近日,文化部办公厅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秦安县女娲祭典作为女娲祭祀的拓展项目喜列其中(民俗类)。这是继秦安小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秦安县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 地处秦安县城45公里的陇城镇,相传为女娲出生地,至今有女娲洞、风茔、风台等女娲生活过的文化遗迹。1989年,陇城镇人民为了纪念人文始祖女娲, 在镇南修建了一座女娲庙,大殿...
山西是女娲的重要活动舞台牞她的遗迹遍布山西大地。根据中国古代帝王“巡游处皆祠”的原则,在她履及之地留下了一座座“(女)娲皇(后土)圣母庙”圣迹。前面所引《太原府志·帝后》“自昔娲后补天,轩皇战鹿”的记载进一步证明:女娲“巡游”的足迹曾经到过汾河之滨的太原地区。文中“若(放)勋、...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解说多有偏差:人们一直认为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近日,辽宁省著名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雷广臻根据考古学实物、甲骨文以及神话传说,提出女娲补天补的不是天,而是人的脑袋。 雷广臻说,甲骨文的人字,没有头。没头是人。头是什么?是天。 红山文化出土的陶俑没有头。红山女神有头,但没有躯干。头是什么?是天。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