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谏议坊周边的垃圾已经清理完毕。 记者 边城雨 摄 《余姚明代谏议坊破损严重摇摇欲坠》后续 本报讯(记者 边城雨) 本报9月23日报道《余姚明代谏议坊破损严重摇摇欲坠》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昨天记者从余姚市文保部门了解到,谏议坊周边的废品已经清理干净。 余姚市文保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看到报道后,他们迅速对谏议坊进行检查,发现今年6月,兰江街道办事处曾清理垃圾,并在牌坊周边建了围墙。但最近围...
2015年9月20日,浙江余姚一个距今近500年的明代牌坊:谏议坊,属于余姚市文保单位,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当地文保爱好者称谏议坊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是破损不堪,如果不加以保护,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呼吁有关部门赶紧采取措施,抢救文物。周边变成回收废品的场所谏议坊位于余姚市区南雷南路西侧,紧邻余姚市第四中学。现场看到,谏议坊在一片长满荒草的空地的里面,旁边有一个小房子,门口写着废塑料回收的字样。谏议坊...
法制安邦治国,法治呵护民生。9月17日上午,由余姚市依法治市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司法局和市文联联合主办,市美协、书协、摄影家协会和余姚博物馆共同承办的《法润余姚•梦想起航——百姓法制视觉作品展》在余姚博物馆隆重开展。 此次展览,从今年3月起,市依法治市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司法局和市文联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法润余姚•梦想起航——百姓法制视觉作品的征集工作,共征集了作品180余件。经有...
9月8日,“四明丰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展在余姚博物馆开展。此次画展由余姚市政协主办,余姚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联协办,余姚书画院、余姚博物馆承办。展览将持续至9月16日。 展览以“四明丰碑”为主题,展出了余姚市书画院画师及美术爱好者的字画作品80余件,旨在重温那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缅怀曾在四明大地上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教育后人铭记历史、不忘...
8月26日上午,余姚市长奚明主持召开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会议要求,要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充分彰显“东南名邑、文献名邦”的文化气息和特色亮点,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品位;要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利用,充分挖掘余姚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做到古为今用,促进余...
从余姚出发,驱车沿着四明山北麓的蜿蜒山路前行,便来到重峦叠嶂的小镇——梁弄。 踩着青苔覆盖的石板小路,绕过爬满古藤的石墙,梁弄镇横坎头村一家农家乐里,老板娘正招呼着一群游客进店歇脚,日子过得悠然又红火。 然而,72年前,这里曾是一场革命的风暴眼,我们的革命先烈以四明山为中心,建立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办了《新浙东报》、开起浙东银行、发行抗币……革命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燃起,为全国抗日之火助燃添薪,四明...
8月22日,马渚镇姚家村村委礼堂的长桌上堆满了各色布料,马渚镇各村文化员和慕名赶来的刺绣爱好者围坐在长桌旁,等待“刺绣技艺培训班——绣球制作技法”的开始。这次培训班是余姚市文化馆、余姚市非遗保护中心与马渚镇文化站联合举办的“非遗课堂”。 绣球是刺绣品类的一种,古代有抛绣球招亲的风俗,作为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人们有的把它挂在床头,有的放入香料系在腰间,不一而足。课堂上,一个个小巧玲珑、色彩鲜艳的...
为了引领青少年朋友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一直以来,余姚博物馆积极挖掘和开发适合学生学习实践的活动项目。丰富多彩的各项体验课程以融合艺术和地方文化元素为切入点,把传统文化的精髓采用新颖的方式渗透到孩子们的暑假生活中的做法,受到了广大学生朋友的肯定。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前来参观和参加学习活动的人数较之往年有明显增加。余姚博物馆已成为学生求知体验的首选场所。 在今年...
余姚市文保所全面防御“灿鸿”保文物完全 为了全面落实各项防台措施,切实做好各项防御工作,7月10日一上班,市文保所再次召开防台抗台工作会议,并迅速展开灾害隐患巡查和排险工作。 会上,紧急启动防汛抗台应急预案,各部室要求值班人员24小时待命,做好随时处理各类突发问题的应急准备。城区各大开放点闭馆,以确保生命财产安全。针对王阳明故居地势低洼的特点,更是加强人员值守,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转移陈列品和办公...
6000年前,生活在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开始种植茶树,这一发现,把中国境内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向前推进约3000年。 今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在杭州宣布:河姆渡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山茶属树根,被认定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根据树根所在地层年代的碳14测年技术的科学测定和出土陶器等遗物的形态特征确定,这批树根生...
浙江余姚市田螺山,一座海拔高度不过5米的小山头最近有了新发现。昨天,记者从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获悉,与河姆渡同时期的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属树根,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这三批树根,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距今达6000年左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介绍,此次田螺山遗址茶树...
通济桥是余姚市区保存完好的一座三孔石拱桥,是省级文保单位,在当地家喻户晓。最近有市民发现古桥上有一道8米多长、5厘米宽的缝隙。 通济桥处于余姚市市中心,周边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昨天上午,向本报报料的许女士带着记者来到桥的西头,在靠近南滨江路的地方,记者看到桥面一侧有一道长长的缝隙,8米多长,看上去十分显眼。缝隙最宽的地方,可以塞下三根成年人的手指。再往下看,可以看到缝隙很深,已经被土给填了...
6月13日,“余姚市文物维修工程实施成果图片展”在余姚博物馆龙山广场优雅亮相。 本次展览遴选出了90幅照片,由40块图文并茂的展板组成。我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达200余处,在政府的重视下每年都安排一定文物保护经费实施文物的修缮。近10年来,共投入资金累计超过3.5亿元,前后对王阳明故居、中天阁、浙东行政公署和军政干校旧址、泗门谢氏宗祠、蒋梦麟故居、汇源典当行等8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点)实...
5月17日上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与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合作签约仪式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举行。同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学实践基地、浙江大学文博硕士教育实践基地”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挂牌启动。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是较早开展文博教学与科研的主力教育机构,在教学经验、文物研究、陈列展览、人才资源等方面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知名史前遗址博物馆,在文...
5月18日,由余姚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余姚市临山镇党委、政府联合主办的庆祝“5.18”国际博物馆日暨余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卫城临山镇举行。 此次系列活动由文博讲坛、学术研讨、非遗传承、展览展示以及其他专题活动组成,历时半年。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讲座”、“纪念黄宗羲逝世320周年学术论坛”、“非遗零距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