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余姚市朗霞街道的熊家街村,郑登桥远近闻名。这主要源于他建造了一座占地面积10余亩的园林。“土地全是租用的集体土地,我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园林式的民间博物馆!”郑登桥告诉记者。 建造园林源于他的收藏活动 “饥饿和画画是我童年时最深的记忆。”今年42岁的郑登桥这样感慨地回忆起他的身世。他出生于熊家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以务农为生,母亲是一...
中新网宁波5月27日电(记者 张慧慧 徐小勇)作为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为期二天的国际遗址博物馆馆长河姆渡峰会今天在浙江余姚闭幕。共有来自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国内的50余名博物馆馆长、专家参加了此次峰会。 据了解,国际遗址博物馆馆长河姆渡峰会确定了“河姆渡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上的地位”、“河姆渡遗址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由中国博物馆学会、浙江省文物局和余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遗址博物馆河姆渡峰会”2009年5月26—27日在余姚召开,来自国内及其他不同国家的遗产部门和专业机构、国际博物馆协会及其跨文化委员会、国际古迹理事会及国际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等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峰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柏,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中国博物馆学会秘书...
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26日晚揭幕。近千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以及游客相聚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参加文化节。 河姆渡文化是余姚、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大文化瑰宝,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区域合作多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河姆渡文化,使之焕发和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成了摆在余姚这座历史名城面前迫切需要解答的课题。 经过多次调研、...
在拥有7000年文明史的余姚,古老的河姆渡文化不断演绎新内涵。姚江两岸,以河姆渡文化为底蕴的历史文脉得到保护梳理,并与当代生活融合对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0多年前破土而出的河姆渡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灿烂一页,著名图腾“双鸟朝阳”因出现在联合国总部地图上而举世闻名。但是,由于遗址博物馆布展陈列几十年一成不变,又缺少科技手段的运用,游客兴致渐淡,每年不到1...
说起南宋大学士汪大猷,可能很多人没什么印象。但他爷爷汪洙撰写的那两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你一定听说过。在严谨家训下,汪大猷考上进士,历官太子侍讲、刑部侍郎、权吏部尚书等职,是个当过大官的余姚大隐人。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近日完成了对汪大猷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据介绍,汪大猷墓是迄今为止省内正式...
2008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目前已进入初评阶段,全国共有61个候选发掘项目入围,其中浙江有4项考古成果参加初评。 考古专家正在对候选项目进行评选,公众也可在中国文物信息网上进行投票,最终结果将在3月底4月初公布。 此次浙江共有4个项目入选,分别为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杭州富阳泗洲发现的宋代造纸遗址和浙江杭州中山中路南宋御街遗迹。 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迄今...
河姆渡遗址的“双鸟朝凤”标志 王阳明故居 浙江余姚历史悠久,远古有河姆渡遗址,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余姚就已建县。如今,境内人文胜迹共有500多处,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个数目会增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河姆渡遗址、王阳明故居、黄宗羲墓(龙虎草堂)、中共浙东区委旧址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五桂楼、鲻山遗址、胡公岩摩崖石刻等3处;市级...
现存上村褚氏宗祠位于宁波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上村东溪西侧,始建于清道光,光绪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由大厅、厢楼、门楼组成院落。 门楼为三开间硬山单檐,大门开在明间,为抬梁式构架,三柱七檩;次间穿斗式,五柱七檩。前无廊后设挑廊。 两侧楼各二间一弄,硬山单檐,无廊。西侧楼抬梁式构架,二柱五檩。东侧楼后期改建,穿斗式构架,三柱五檩。 大厅三开间硬山平屋,与侧楼同高,空旷亮堂。明间五架抬梁式...
7月7日至28日,宁波余姚市文物普查队在梁弄镇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梁弄镇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山水灵秀,文物众多。这里有彪炳千秋的革命遗址,古朴清素的街巷民居,书香袭人的悠悠文脉,无不给普查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梁弄镇位于余姚市西南部,一九九一年十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梁弄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该镇历史悠久,在唐代已形成颇具规模的集镇,南宋时,梁弄是绍兴府同知驻地。时黄、孙二姓势盛,子弟...
撞钟山石堰位于陆埠镇南上街头蓝溪之上。南侧为钟山渡槽,东侧为撞钟山,始建于宋元佑年间,又称为利家堰。 撞钟山堰东西走向,全长66米,宽13.6米。堰下为松木桩,上筑块石,高2.5米,堰前设有一道53个石墩组成的步墩桥,每个石墩迎水一面做成分水尖。进水口在堰左,流量约1.5立方米/秒。北向流入径河,灌溉陆埠镇的计家、李家村等农田。堰原为弧形,1984年整理时拉直。 该堰拦住蓝溪,提高了水位,方便...
近日,余姚市文物普查队在四明山麓的袁马上方村,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民居——翁家老宅。该宅系晚清贡生翁坤的居宅。老宅依山傍溪,坐西朝东,布局规整,外朴内秀,马头山墙巍然,雕刻美奂美仑,是浙东山区一处少见的书香古宅。 该宅由门楼、花厅和正厅组成院式格局。门楼为五开间,墙基皆用块石砌成,高达一米,马头山墙,错落有致。穿斗式构架,三柱五檩。墙门开于北首第二间,墀头彩绘奇花异草。檐前牛腿挑之,象鼻头粱首与之...
浙东四明山区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近日,余姚市文物普查队在陆埠镇袁马村大洋弄37、38号老宅调查了一处革命旧址——袁马三北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 1942年冬,中共浙东区党委,由三北地区率部分军队转战南迁,渡过姚江经陆埠、干溪、十五岙、石门进驻当时袁马、杜徐、罗张等村。部队的领导机关大多设在袁马大洋弄。此地处于山岙地带,四明山麓边缘,能进能退,为挺进四明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做好了准备。 袁马村大洋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