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当你和你的朋友在三镇各处见到一幅幅精美的石刻,或碑文,或摩崖,你肯定想知道是谁写的、谁刻的,哪个年代的,有什么意义?昨天出版的蔡华初《千年刻石话遗真》中都能找到圆满的注解。 这本武汉目前唯一的摩崖石刻专著中,收集各种石刻拓片150多幅,有龟蛇山上的摩崖石刻、有三镇里弄的园囿碑刻、有宗教寺庙的佛头铭、还有上个世纪初武汉工业发达时期的工厂界碑,更多的是艺文碑、记事碑和各种墓碑等。这是作者蔡华初30多...
9月26日,穿汉服登古楼——镇海楼首次尝试夜间开放,中秋灯会火爆郑迅摄 9月26日(农历八月十四)晚上是迎月夜,首届“镇海楼之夜”活动——“层楼晚望,明月共赏”广州博物馆2015年中秋灯会在镇海楼举行。据悉,这是广州博物馆近30年来首次尝试在夜间向普通观众开放,约200人参加本次灯会活动,与博物馆共度佳节。 在当晚的活动现场,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市民导赏镇海楼内陈列,并登上古楼,倚栏赏月...
今年恰逢“85美术新潮”30周年,各种各样的展览讲座和纪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比如西安美术馆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再启蒙系列文献展”、 凤凰艺都推出的“我 1985-2015”四人联展,以及去年今日美术馆推出的“重现的镜子——宋陵回顾展”,这些展览还只是冰山一角。 对于中国艺术而言,“85美术新潮”有着特殊的意义。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当时有近百个类似“厦门达达”、“湖北部落”、“池社”等自发...
李海生老人和他的藏品“第一战区郑州受降纪念”日本军刀 71岁的郑州退休老教师李海生坚持收藏日军侵华物证30年,藏品三千余件,并自找空间展览,只为让更多人铭记历史。昨天,他的第一号藏品“第一战区郑州受降纪念”日本军刀更是首次示人,而之所以这样做,正源于国仇家恨的交织。 “抗战胜利纪念日快到了,我想把这个给咱郑州人看看” 推开郑州市建新街小学艺术教室的门,满满四大玻璃展柜的展品,还有数不清的摆件...
昨日是七夕,武汉民间收藏家肖琴学在硚口区崇仁路的武汉集邮市场展出他30年来收藏的上千张婚书,其中最早的一张武昌县人的结婚证书距今有67年,引发很多市民驻足观看。 肖琴学上世纪80年代无意中发现家族中祖辈留下的几份民国期间的结婚证书,十分精美,与现代的结婚“红本本”完全不同,于是开始收藏婚书。肖琴学说,婚书是民俗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婚书衍变能看到社会的变迁。 30年来,肖琴学耗资10多万元,从全国...
“龙在上、凤在下,这副图案说明了这扇被镂空的格子门是明朝期间的历史文物,而不是清朝以后的现代文物。”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是听的人却听得入了迷,说话的人不是历史学专家,他只是一个高小毕业的小学生,一名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叫何在品。 他在云南施甸坚守30年,把一个普普通通文物古迹通过语言演绎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死文物在他的口述过程中变成活教材。 时间回眸到1983年的9月4日,那时,何在品还...
卢先生的得意藏品“关公像” 都市时报记者 资渔 手摸胡须的关公、敬礼的熊猫、荡秋千的女孩。30年来,卢先生托人在全国各地收集造型奇特的石头。为了收集奇石,今年81岁的卢先生走街串巷。他说,目前,他家中收集的奇石超过200件。 买奇石 花38万元买“关公像” 昨日下午2点,卢先生家的客厅里堆满造型各异的石头,有的五颜六色,形似一只正在敬礼的熊猫;有的外形酷似12生肖;也有两朵...
穿着泛黄廉价西装,揣着包劣质香烟,拖着一个破旧的小拉杆箱。这个大城市里的人们,不会想到杨文俊的“实力”——30年时间,他积攒了百余件抗战时期的文物资料,并抵住形形色色的高价诱惑,一件都没卖。 30年前,杨文俊是一名拆迁工人,在拆迁抚州老城的时候,有一些被丢弃的废报纸、废家具,杨文俊将这些东西捡拾起来,回家没事时看看,渐渐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他,被自己捡拾到的这些废旧报纸、旧杂志吸引了:“它们读起来...
当年侵华日军偷袭登陆地,30年经历四次改扩建 顶着烈日,工人们正在挥汗如雨地赶工期,位于金山海滨南安路的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近日即将完成扩建,9月3日将正式对外开放。此次改扩建是自1985年本市在当年侵华日军登陆上海的地点立碑警示以来,第四次对该纪念地进行改扩建。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在上海市区周围集结28万兵力,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架,全线发动猛攻,与上海守军相持...
8月7日,《天目苕华——安吉建县1830年纪念展》在安吉生态博物馆开幕。 公元185年,汉帝取《诗经•唐风•无衣篇》 “安且吉兮”意嘉之,赐名“安吉”,始建安吉县,至今1830年。《天目苕华——安吉建县1830年纪念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定位,向观众传播大自然恩赐于安吉秀美的山山水水,自古以来深受世人瞩目和关注,更为先秦吴越及南宋时期的往来之要。就这舒适而又美丽的清明山水中,孕育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阳古城墙,因连日降雨渗透,位于南面的一段昨日坍塌19米。 四面全长7300余米的襄阳古城墙,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墙砖垒于宋代,迄今逾千年。而昨日坍塌的一段,是1985年才维修的,至今仅30年。当地文物部门表示,坍塌原因是30年前的施工方法不当。 事发城墙段位于襄阳市南湖宾馆水上宴会厅一侧,属古城墙南面。昨日下午,楚天都市报记者赶到事发现场看到,坍塌的城墙...
目前,植槐堂内部已经开始修缮工作 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澧浦村有一栋清代的民居,叫植槐堂。据说是清朝中期建造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它也是金东区的文保点。 但因为年久失修,曾经精美大气的植槐堂如今破败不堪。共同拥有这栋房子产权的7户人家,都想好好保留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可一估算,维修需要近百万元。找文物部门,回复说“谁使用,谁维修”。 出不起钱,几家人想了个办法,发出“英雄榜”:谁帮我们修好房子,...
下雪后水管冻住,又不敢下山挑水,年过八旬的“古墓老人”遇困。前日,新洲区道观派出所民警得知此事,扛了两大桶纯净水和2壶油、20斤米进山。 今年81岁的陶少堂老人是新洲道观河油麻岭村人,自幼父母双亡。51岁那年,他到大厚洼山采药时,无意中发现了几处墓穴,便就着墓穴搭起棚子遮风挡雨,后来逐渐扩建,成为约10平方米的“家”。老人在此种果树、养蜜蜂,还养鱼、鸡、兔、羊,当地村民称他为“古墓老人”。 几...
日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布第七届“薪火相传寻找文化遗产守护者”消息,由山东青岛青西新区文广新局推荐的辛安街道徐福博物馆馆长潘进和入选“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潘进和多年来致力于文物保护工作,他发现的台头遗址目前已成为市级文保单位;经过多年收藏积累,利用收藏文物数千件合作建成黄岛徐福民俗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年接待观众上万人次。昨天,本报记者走进他的博物馆,听他讲述收藏的故事。 ...
330多年前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的古泗州城,被称为“东方庞贝”。新华社记者21日从南京博物院获悉,考古人员已完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考古勘探,一批珍贵文物浮出水面。但是这与规模恢弘的遗址整体相比,考古面积仅完成不到百分之一。 泗州城始建于北周,隋朝时毁于战乱,唐代重新兴建。唐代至明代该城处于黄河与长江的漕运中心,商船货船往来不断,曾繁荣一时,有“水陆都会”之称。但随着“黄河夺淮”“蓄清刷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