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古代扬州,制花业十分发达,是我国著名的工艺花产地。在扬州制花中,又以绒花历史最早、品种最多、制作最盛、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 唐代,扬州绒花已经作为“宫花”贡品进入宫廷,成为宫娥彩女以至嫔妃头上的簪花,以助云鬓粉黛之美。唐中宗李显每年立春令侍臣从内宫取出“彩花”,赏赐人各一枚以迎新春。出宫廷外,小小的绒花,在民间植根尤深,广受妇孺欢迎,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品。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兴盛时期,对...
一、阴阳论 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有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的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的特性是:两者互相对立,万物皆有其互相对立的特性。如热为阳,寒为阴;天为阳,地为阴,说明了宇宙间所有事物皆对立存在。然这种相对特性并非绝对,而是相对。如上为阳,下为阴,平地相对于山峰,山峰为阳,平地为...
说起鼻烟壶,大家都很熟悉,但内画鼻烟壶则算是其中的后起之秀。 “方寸之中,自有天地——‘鲁派’内画鼻烟壶大师精品展”在皆一堂百工艺术馆举行,多位大师和中青年名家都携作品与南方藏家进行交流。将一件内画鼻烟壶拿在手中,只觉得玲珑剔透、精巧非凡,细看其中的画面,人物逼真、山水传神,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四大门派各有千秋 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孝诚介绍,中国内画鼻烟壶诞生于清朝乾隆时期,分为“京、冀、鲁...
“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这是冒襄先生对宣德炉的绝妙赞誉。相传冒襄家珍藏过几个宣德炉,视为珍宝,倍加珍爱,后来散失,实在可惜。冒襄对宣德炉的鉴赏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 明朝300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它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此外,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元、明、清的记载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虚乌有……因此,哥窑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个不...
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
在唐三彩众多的器物中,最为突出的是俑类。艺人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物、动物形象的认真观察,经过提炼和加工,将其艺术地再现出来。不同人物、不同身份,塑造得准确生动、生气勃勃。如唐三彩的女俑有三种形象,即贵族妇女、侍女、艺妓,劳动妇女的形象较为少见。 文吏俑一般头戴梁冠,身着官服,双手持笏,拱于胸前,直立于三彩台座上。武士俑身材健壮,表情威严。天王俑体型高大,身着甲胄,一手又腰,一手举拳,脚踏恶魔...
精美绝伦的五韵瓷是如何烧制而成的呢? 让我们来探究一番。从瓷泥到成器,须九进九出于窑火之中,分为制泥、成型、素烧、青花、釉下五彩、浮雕、烧成、描金、中国红九大工序,每道工序又自有十几道小工序,步骤复杂缜密。“普通陶瓷产品烧制仅需入窑一两次即可成型,而五韵瓷则必须经历九进九出于窑火之中,………”。 从坯体进窑的那一刻起,作者的梦同时也接受着烈焰焚烧的涅盘。为保证最佳的质量,每一次窑火历练不可避免有...
北宋定窑是印花工艺的成熟期,当时定窑具有较高烧制水平。花纹清晰度高,印面平整。无局部虚化,器壁薄厚一致。最能体现水平的绝活是边沿周正,周边雷纹摆列清楚,唇口匀圆无残缺,堪为完好之物。 印花工艺的形成,促使了定窑花色品种的齐全,并作为领头雁叫响了整个窑区,民间窑也争相追逐。工艺流程是做好印花产品的基本条件。在宋代官民窑同步发展的时期,官窑以丰富的经验及华美的装饰力夺定窑印花技术之先声,居于龙泉镇(...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发音相近,都是对一种人为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质的称谓。它以天然长石、石英等矿物质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等化合物作助熔剂,加入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添加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粉碎、细磨得到珐琅粉(图1-1、图1-2)。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最早由施昕更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它上承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距今约5300年——42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良渚文化以浙江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覆盖范围北抵江苏扬州、海安一带,南入浙江宁(波)绍(兴)平原,东及上海和舟山群岛,西大南京至安徽郎溪、广德和浙江建德、浦江一带。而其文化影响则北...
吉州窑为综合性窑场,民窑生产随意性大,现就基本的最具本质特色的器型发展趋势、制作工艺和画风画法作简单分析比较。 1.器型发展趋势。时尚决定器型发展,器型决定制作工艺。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2.工艺特征。吉州窑因地制宜,制作工艺受胎土...
提到古瓷器中的斗彩,许多人自然会想到明代成华斗彩鸡缸杯,它的名气最为响亮也最为传奇。 斗彩捡漏 天价传奇 1949年,香港大收藏家仇炎之先生捡了个大漏,以一千多港币买了一对成化斗彩鸡缸杯,这对鸡缸杯在数十年后收藏热火朝天的今天,掀起了惊天巨浪,一时传为藏界美谈,成为“捡漏”和“天价”的典型传奇。当年一千多港币买的鸡缸杯,一只拍了418万港币,另一只拍了528万元,刷新当年中国瓷器的成交纪录。后...
随着景泰蓝收藏市场的火热,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景泰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其实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并非景泰蓝本身,而是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它的制作工艺相当繁复。所以景泰蓝的美不是偶然得来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用一点一滴的汗水以及智慧积累制作而成的。 景泰蓝制作的第一步是制胎。制胎是使用延展性好的紫铜片按预先设计好的图纸下料,经裁剪、捶打出不同样式的铜胎。制作过程从头到尾全要用手工完成。 第二步就...
提起铜胎掐丝珐琅,很多人不知为何物,但提到它的另一个名字,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景泰蓝。它不仅是传统工艺,更被称之为北京的国宝“京粹”。不少来京的游客都愿意带上几件景泰蓝工艺品回家,或送人或摆在家里,都非常有面儿。景泰蓝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元代传入中国以来,可以说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将它发展并繁荣起来。 虽是舶来品 却在我国成才 景泰蓝历史上称为珐琅器,古埃及、古希腊时期产生,五六世纪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