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随着景泰蓝收藏市场的火热,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景泰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其实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并非景泰蓝本身,而是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它的制作工艺相当繁复。所以景泰蓝的美不是偶然得来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用一点一滴的汗水以及智慧积累制作而成的。 景泰蓝制作的第一步是制胎。制胎是使用延展性好的紫铜片按预先设计好的图纸下料,经裁剪、捶打出不同样式的铜胎。制作过程从头到尾全要用手工完成。 第二步就...
6月是全国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同时正值杭城的主汛期,为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防汛抢险工作,保障博物馆安全,6月9日下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物业服务中心在工美馆正门联合开展了一场防汛抢险演练竞赛活动。 演练首先对防汛沙包的叠摆次序、方法、高度以及叠摆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随后,物业保安分成两队进行竞赛式的实际操作,并进行相互点评,全体队员非常认真、投入,最后第二队以1分24秒的用时获胜。...
攒盘是成套餐具。由各种形式和数量不等的小盘拼凑而成。始于明代万历朝,清康熙时最为流行,并延续至晚清。按数量论,有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之说,以三彩、五彩和粉彩瓷器最为多见。清康熙后期制作的五彩攒盘较为精美,釉面呈翠亮青色,胎体坚致,多绘枸杞、枇杷等枝国与花鸟纹饰。三彩器多绘荷花、蟠螭等。 器形工艺特点:器型规整,制作精巧,为折沿边,器壁较浅,窄浅足。一组攒盘的组成,少者五个,多者达20多个...
薄胎瓷又称脱胎瓷,用来形容它薄到几乎没有抬的程度。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其中修坯最艰难也最紧要。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两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面薄。烧好后,细看瓷器好像被抽去了胎骨,故名“脱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开始制作薄胎瓷,成化时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隆庆、万历年间,连一些高...
元王朝在政权巩固,社会相对安定以后,随着麻仓土的发现和开发,进口苏麻泥青料的增多,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做胎的工艺技术不断完善,普遍开始了西亚钴料和众多国产青料的分别使用和混合使用的多种方法,元青花瓷器制作、烧成的工艺美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至正年起,不仅官窑元青花瓷器达到历史的高峰,而且民窑元青花也不乏精品。但由于青花瓷器的生产仍然有“有命则供”、官府督烧与“否,则止”,面向市场供应的区别,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
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考古资料显示,山西平定、阳城、介休等地也烧制定窑风格白瓷,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盛行于北宋中后期,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地...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
古代有些窑口的胎土较粗或胎色较深,为了使瓷器表面平滑白洁和颜色变浅,在胎体上先敷一层细白瓷土,然后施釉烧制,这层白色浆土称化妆土,也称化妆釉和护胎釉。 化妆土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 六朝青瓷中已开始应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一带,当地所产胎土含铁量高,烧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晋起,婺州窑采用纯净的瓷土涂抹胎表,化妆土呈奶白色,经...
汝瓷是古瓷中的一个重要派系,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艺术内蕴。她既有造型讲究、工艺精湛、技术卓绝之特点;又有釉层匀净、蕴润如玉、青色淡雅、宝光内润之秀丽。特别是她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造型高雅之艺术风格。对汝瓷瓷器佳品的收藏与鉴赏,不仅可以了解汝瓷、认识汝瓷,而更重要的是欣赏汝瓷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从中领略汝瓷文化的内涵,享受汝瓷文化之精髓。 现将汝窑瓷器辨伪存真的方法提供出来,供识别参考。 制作:真...
古人曾说:三分字画,七分装裱。传统的装裱工艺,自古以来被视为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省会的装裱师傅鞠连忠今年60岁,在这一行当已经干了40余年,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装裱师一路‘保驾护航’,大量古书画、古籍不会保存得这么好。如今,虽然机器装裱成为主流,懂手工装裱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为让丹青妙墨更有意境,宝贵字画永久保存,我愿做那个坚守的人。” 因特长一路破格 “说起做装裱的事,那得...
从唐代瓷器的雍容浑厚,发展到五代瓷器的优美秀致,不仅是制作者审美观点的变化,也是工艺进步的表现。五代制瓷工艺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了瓷器胎薄,对原料的加工更为精细,使烧成后的胎质更加致密,玻璃化程度高。五代时期的大件器物以及轻巧秀美的各类器具的烧成,与制瓷原料加工技术进一步改进有关。相应的成型技术也有提高。五代的盘碗胎质均较薄,器皿口沿常作花瓣形,有五瓣、六瓣、八瓣不等;也有三瓣与四方形的,...
图8 西村窑青釉褐彩彩绘纹盆 彩绘,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以青釉釉下褐彩彩绘为主,主要施于盆、壶、枕等器物上,纹饰以云纹、缠枝菊、折枝牡丹为主。如这件西村窑青釉褐彩彩绘纹盆(图8),彩绘落笔挺拔有力,笔法简练,线条粗放,下笔一气呵成,仅寥寥数笔就勾绘出一朵大菊大叶,显得自由奔放。这种技法明显模仿了磁州窑白地黑花的技法。 点彩,多施于高身杯、小罐、小瓶等小件器物的唇沿或肩际,一般多为独立的圆点...
图4 西村窑青釉莲瓣纹炉 西村窑青釉莲瓣纹炉(图4),敞口,外口沿饰一道弦纹,炉身外壁刻莲瓣纹,高座足,足面亦刻莲瓣纹。这种器形符合佛教徒的审美趣味,在东南亚地区颇受欢迎。 四、西村窑的装饰技法与纹饰 西村窑大量仿烧各地名窑产品,装饰技法多样,主要有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刻划彩绘等几种。 图5 西村窑青釉凤首壶 刻划花主要施于碗、盘、碟、壶、盆、炉和瓷枕上,纹饰有条纹、草叶纹、菊...
三、西村窑的造型特点 广州本地不产瓷土,西村窑瓷器的原料和烧窑的燃料均从清远、肇庆等地水运而来。其胎分为粗、细两种,粗瓷胎色灰白,细瓷胎骨细腻洁白。其釉大致可分为青釉、青白釉、黑酱釉和绿釉,以青釉为主,呈色深浅浓淡不同。西村窑多采用“浸渍法”施釉。施釉时用手倒提圈足把坯身放入釉药中蘸染,所以圈足和外腹底往往露胎,这是西村窑施釉方面的一个特点。 西村窑器形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碗、盘、盆、瓶、罐、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