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玉文化有着一万年的萌生发展的悠久历史。它又有着无限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徽宝就是古老的玉文化传统与当代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相结合的杰出作品,也是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玉文化的有力见证。 古玉鉴定分为时代、功能、玉材、形饰、铭刻以及名称、价值、价格等若干信息,其中首要的是时代(年代)鉴定。时代(年代)鉴定可分为宏观的时代(年为巫玉阶段。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神是巫觋创造出来...
世界瓷器的发源地在中国,而越州是中国瓷器发祥地之一。越州窑简称越窑,其中心窑场在浙江上虞和上林湖地区 现在属慈溪市 .这个地方是古越人居住地,周代属越国,秦汉以后属会稽县,唐代改为越州。越窑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的原始青瓷时期,东汉晚期创烧出成熟的瓷器,晚唐、五代生产出历史上最高水平的青瓷,北宋末年走向低谷,逐步被龙泉窑所替代。 越窑晚唐、五代时期得到了惊人的发展,是因为五代吴越钱氏当国之时十分...
谁对艺术品感兴趣?谁是艺术品市场的客户群体?谁会花钱买艺术品?这些都是艺术品市场很关心的问题。先找到鱼群,再下网捕鱼,艺术品市场也需要精准营销。 艺术属于个性化的小众市场,购买艺术品需要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们经常看到国内外各大财富管理机构发布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快速增长的报告。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一级市场上,相当数量的画廊难以为继;在二级市场上,活跃的高端拍卖客户也就一两千人;虽然博览会...
刷花工艺据说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它出现于清末而流行于民初,创始者为浅绛名家汪友棠、小轩氏 李友梅 、钱仙槎、张筱耕、徐云青等。其后,程大有吸收前辈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手法而自运炉锤,将刷花从花鸟发展到以人物为题材的崭新高度,开辟了人物刷花的新境地。 程大有 1902—1945年 有“刷花大王”之号,原名桂森,笔名程鹏,江西浮梁人。 笔者藏有他的一件刷花人物罐。作品为一服饰新颖的摩登美人图。...
编 号: 35837 摄影作者: 文件名:E31c0250.jpg 文件大小:18K 高 X 宽:283 X 182 说明:E31c0250.jpg 觯,为我国古代人用的饮酒器,形似敞口的酒杯,共同点是敞口、束颈、鼓腹、低圈足。有的觯配套有盖。觯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在商末周初时流行,西周中期后渐渐地消失了,但到春秋晚期又曾一度出现。总的来说觯的出现数量较少。 商...
精美的青铜器饕餮纹袋足斝(音“假Jiǎ” ,早已遗失到了国外,现收藏于德国科隆东亚美术馆。 青铜斝,盛酒行裸礼之器,也可兼作温酒之用。《周礼·春官·司尊彝》中有:“秋尝,冬蒸,裸用斝彝黄彝”。另据《礼记》等古书记载,它的用途是行裸礼,将酒浇在地上,用于祭奠。“斝”字与“散”的形体接近,故古书中常将斝讹误成散。 从器型上看,斝与喝酒用的青铜爵较为相似。它也有杯、扳、三足、双柱,但不同之处...
南宋双耳四足青铜方鼎 说起苍南,也许您最先想到,也许是金乡的那座几度被毁几度重修的文昌阁,也许是蒲城那座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抗倭城堡,也许是桥墩的保留着依山而筑的300余间清初样式古建筑的碗窑古村…… 但是,本期《温州宝藏》栏目,我们要为您讲述的却是这些故事以外的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尊南宋双立耳青铜方鼎。 虽说是鼎,但它体型却格外地“迷你”。那么,当时的工匠为何将它做成这般...
青铜器中的鼎,为古代炊器。鼎,最早为陶制品,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历史。陶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非常普通的多用途炊具。 青铜鼎是从广泛使用的陶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形制又因时代的演变而演变。大体说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减少,圆腹柱足鼎居多,鬲鼎逐渐多了起来。鬲鼎也称为分档鼎,是鬲和鼎的结合体,上部为鼎,下腹为鬲。 从商代开始鼎上铸有各式各样的神秘纹样,如饕餮纹、夔纹、蝉...
丰富的中国玉器,不仅是工艺美术的精华,而且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连接炎黄子孙感情的纽带。无论是早期怪异而神秘的艺术境界,还是上升期雄浑博大的神韵气魄,以及成熟期的绰姿丰彩,均为中国古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最富民族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不同的社会和时代,都要求其艺术按照当时人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标准来塑造他们的形象。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在继承...
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题材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 传统工艺美术,是指那些手工技艺性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型产品,如为一般人所熟知的陶瓷、玉雕、牙雕、景泰蓝、漆雕、木雕乃至灯彩、...
潘安画像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林升文,原题为:《潘安“出名”,不仅仅在美貌》 说起潘安这个西晋时期颇具传奇和悲剧色彩的人物,人们自然想到他的美貌,他有古往今来中国第一美男的身份。人们常用“潘安再世”“貌若潘安”来称颂男子的美貌。其实,潘安名留青史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美貌,更因为他的人品和才华。这一点鲜为人知,而了解这一点,则会让一个更加真实、饱满、多面的潘安形象呈现在你面前。 ...
2月16日,网上出现“中国把兵马俑借给美国,没想到展览时大拇指被人掰走”相关报道。记者日前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经与美方核实情况,网上报道信息基本属实,陕西文物部门已启动相关措施,妥善处理相关问题,确保文物安全,并将追究美方相关部门责任。 据悉,得知相关消息后,陕西省文物局迅即要求展览承办方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与美方核实情况。经美方确认网上报道信息基本属实,陕西文物部门迅速将初步掌握的情况报告国...
帽筒乃中国瓷器中常见的一种,其形制单一而画意繁琐,也恰恰是诸多美丽的绘画,从而使这种造型单调的帽筒充满了活跃的情趣和生气。今介绍四件帽筒与大家共同欣赏。 图1:近代墨彩“暖春图”花鸟帽筒。作者石宇初模仿老师刘雨岑作品,他采用夸张手法以墨彩绘一鸟巢筑于合欢树间,巢中小鸟张口待哺,母雀口衔小虫而归。画家将禽鸟喂食的刹那情景,以惯用的工笔技法加以细腻生动的表现,使墨鸟绘制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无论...
商周之际,有一种约定俗成,被称为“觥”的盛酒器,一般作椭圆或长方形体,或仿动物形体。这种铜器有兽头形盖,器型似,前部有宽口流,后部常有鋬,器底置圈足、三足或多足,以圈足为多见。我国过去流散在海外的一大批商周青铜器中,包括有多件铜觥。 觥,在古代众多的酒器中,是一种造型特殊的盛酒器。古籍《释文》引《韩诗》云容五斗;《礼图》云容七斗,也有的说可容五升。就是说它的盛酒容量较大。觥又称作角黄。《说文...
瓿,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敛口、圆腹、有圈足,很像后世用的坛子。有的有两耳,也有个别方瓿,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字典《说文》中,扁瓦被解释为瓿。在当时的方言中,中国西部包括山西汾河流域,把中等瓦器称为瓿,而东部的赵魏故地则呼之为瓮,看来瓿、扁瓦、瓮等都是对同一种器类的不同叫法。它与尊、罍相像,但口比尊小而比罍大。 瓿在商代的演变轨迹与罍、尊有相近之处。主要特点是腹部丰满,较深,从口沿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