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中所示的这块康熙年的瓷片,画的是苏东坡与佛印的一个故事:一位居士家准备了一席素宴,招待佛印禅师和苏东坡。因苏东坡并未完全茹素,居士家专门为他蒸了一盘五柳鱼。佛印不想让苏东坡吃荤,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里。苏东坡看见了却装作不知,刚坐下就长叹了一口气。佛印疑惑地问道:“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所以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
被称为“火道”的遗迹。王瑟摄/光明图片 【守望家园】 谜团,谜团,一个接一个的谜团。新疆达勒特古城考古发掘两年来,诸多谜团一直笼罩在考古人员心头。为解开这些谜团,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均被请到考古现场。可是,他们也说:看不懂…… 成排的火道,规规矩矩地排列在一起,上部还有面积仅一二平方米的小房间遗迹。只是因为在其狭小的空间里发现了...
想看美美的青花瓷?来广东省博物馆吧!8日起,《青花瓷:科技 文化 贸易》展在粤博正式推出。本次展览由粤博与中山大学朱铁权科技考古团队共同打造,这也是粤博首次由馆外人士策展。“科技性”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观众可以尝试用显微镜观察青花瓷,佩戴VR装备体验在沉船中打捞瓷器的场景。 一名观众正在近距离观赏青花瓷精品。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精选粤博160余件藏品 ...
成化瓷,可谓瓷如其人。正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所说,明代永宣以后,瓷器的风格在正统、景泰、天顺近三十年中潜移默化,到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恢复烧造时,已经改变了永乐、宣德以来雄健豪放的风貌,形成其独特的特色。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气,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世。正所谓“明看成化”,成化瓷品类丰富,其中以青花、斗彩最为著名,本篇主要来聊聊...
康熙时期的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历经61年,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胎质、制作工艺、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光绪在晚清时代,相对比较强盛,有“光绪中兴”之说,出于多种原因,光绪朝仿制康熙时期的瓷器的现象多有出现,好者几可乱真。所以,准确区分康熙和光绪两个不同时期的瓷器,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这主要是指...
50多年前,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还知之甚少。自从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象耳瓶(原北京智化寺旧藏)为依据,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元代青花瓷器发表了两本研究报告后,才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近30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热潮的不断升温,其市场价位已今非昔比,动辄就要千万元之巨。而后,有国内古陶瓷界专家提出,要将青花瓷定为中国“国瓷”,以...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 收藏周刊: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关于青花瓷的历史溯源,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肇始于唐或宋,也有人称起始于元。在您看来,青花瓷的源头在哪个历史时期? 黄静: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量不大,对后代的影响也小。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的宏观,是指我们眼睛看到的整体和各项结构。比如器形、看构图布局、看绘画的流畅娴熟度、看酥润漂亮的秞面、看器内挂秞、看瓷胎接法、看修胎工艺、看印坯留下的人工按压痕迹、看底胎的出土(还有传世和出水)老皮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元青花的微观,是指局部细节和微观痕迹方面。并不只是拿着放大镜看气泡的大小和疏密度。首先在宏观都确认的情况下,利用微观放大镜看秞面的自然氧化痕迹,看自然土沁与水沁。有铁锈斑的也可以...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使其统治范围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频繁,海外贸易发达。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到14世纪以后,中国的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这些青花瓷今天能看到的不外乎当时出口而保存至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
青花瓷是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其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历久弥新。 据专家考证,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此时河南巩县窑附近地区已有原始青花制作,遗存的青花瓷器及考古发现残片可以佐证。宋代青花瓷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元代青花瓷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生产的最为精致,有一定数量的青...
在瓷器上画螃蟹,以明清青花瓷器上最多,从已知的资料看,明代中期的正德朝民窑青花器上已经有用写实性的螃蟹图形作为盘心主纹饰的(见熊寥《中国历代青花画典·人物、动物画卷》第88页)。到明代后期万历至崇祯朝,民窑青花器上的螃蟹图形更是大量出现,无论瓷器精粗皆有螃蟹入画(图1、图2)。这一现象至清初也延续下来,并且更多地出现在殷富人家才能用得起的高级民窑青花细瓷上(图3、图4)。 在瓷器上画螃蟹纹有...
青花瓷最早在我国唐代烧制成功,历经五代、北宋、南宋,至元代发展成熟,以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为代表,其产品不但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而且还有融入西方文化的元素。明清之后,青花瓷又有了新的创新与发展,出现了三大技术发展高潮。青花瓷不但满足中国人的需要,而且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国外陶瓷市场,并促进了国外制瓷业的发展,同时中国文化也借助瓷器的载体,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 本展览内容拟包括技术(原料与工艺)...
“一带一路”科技文化展之“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特展5日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展出50余件自唐代至民国时期反映青花瓷技术、文化、艺术特征的代表文物,多角度地诠释青花瓷的发展脉络、艺术鉴赏、文化内涵、制瓷工艺、科学鉴定方法等。展览利用多种科技元素,让观众沉浸式、交互式地参观体验。 展览以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为主题,聚焦青花瓷诞生、成长、繁荣与复兴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尤其是通过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