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漫长的书画艺术发展史中,钤印已成为章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呈现出一定的审美特效。如果作品上不钤印,似乎没有一个圆满的交代。安排好符合画面章法布局和风格特点的印章位置,就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奇效。 书法家对于书写很关注,但是对于用印和盖印很不讲究,无形中已将艺术质量大打折扣。艺术大师吴昌硕认为:“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印章佳者则如画龙点睛,...
久闻北京石景山区有座以明代壁画为镇寺之宝的法海寺,今有幸一睹这精美绝伦的巅峰之作,感慨万千。经过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大雄宝殿里的壁画依旧完美如初。伫立在大雄宝殿中欣赏壁画,虽人物繁多,然姿态各异,相互顾盼,将秩序于变化中。 在这些壁画中,以水月观音最为出色。她面部庄重,以谨慎的细笔勾勒,呈现出慈悲的神情。丰满身躯,优美坐姿,身上长长飘带一气呵成,既稳重又充满活力。最令笔者注目的是她身披的洁白...
清 (1644 - 1911年) 绢本、墨笔 纵183.5厘米、横47厘米 作者: 龚贤
明 (1368 - 1644年) 绢本、设色 纵185厘米、横109厘米 作者: 吕纪
清 全长131.7厘米、宽86.6厘米 壮族分布在中国广西等地,古代称僚、俚或俍等,至宋代已称僮,今改为壮。壮族以农业为生,信仰多神教。壮锦又称绒花被,较为厚实。历史记载说,广西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可工巧炫丽,近视则粗,壮人贵之。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的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的花纹,并将作地的组织完全覆盖...
明 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 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始终。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狱,称三法司,让其互相制约,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会审结案。这枚木印是三法司...
明 纵38厘米、横13厘米 明初规定凡适合栽桑养蚕的地区,必须种桑养蚕,不执行者,加倍征收丝绵。因而,蚕丝生产发展迅速,浙江、福建、江苏、四川等成为蚕丝生产基地。杭州、湖州、南京、苏州、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保宁(今四川省阆中县)成为全国丝纺织基地。明朝政府在各地设立织造局,有作坊专门生产官方丝绸;民营作坊也很发达,产品辐射全国。加之明代织机又有改进,丝绸产品较前代更加精美。这块五彩...
汉 东汉 193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遗址出土 长23.2厘米、宽7.5厘米 汉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织物,一般可分为二色、三色和多色锦3类。西汉时,锦的最主要的产地是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省睢县一带),到东汉后期蜀锦开始出名。中原地区因为潮湿,这一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很少出锦,但在新疆因为气候干燥,却屡有发现。汉代的锦曾远销罗马。这只锦鞋应当是内地织造的高贵物品,...
汉 东汉 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出土 长43.5厘米、宽17.3厘米 这是一具男尸穿的袜子,用东汉经锦中织法最复杂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制成。织物经线、纬线循环交错,提花综片繁多,是由具有提花设备的织机织成。这样的提花机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唐 丝织品 196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长19厘米、宽14厘米
唐 丝织品 196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长19.5厘米、宽16.5厘米
唐 196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唐墓出土 残长26.3厘米,宽14.2厘米 此锦为经线显花工艺,小团花玉十样小花交错排列,纹样之间无直接交接点。团花较简单,中心为花蕊,四出花叶。类似这样散装遍地、散点连续、布局均衡对称的图案在唐代的丝织品物上常可见到。
战国 楚 兵器 传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长24厘米 此戈有四穿,长胡两面均有方胜形锦纹,极工细美观。据研究,这样美观的方胜形锦纹,是用硫化铜特殊工艺处理的结果。经过这样的处理,兵器既美观,又可防锈,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冶铸水平。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中最有能力与秦抗衡统一天下的对于。春秋的吴、越诸国战国时都归于楚,因而楚国多名剑,兵器制造有极高的水平。 这把精美的兵器,决不是一般士兵...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李开周,原题:《绣春刀·修罗战场》中的历史细节 按《明史·职官志》,锦衣卫乃皇家武装,除了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还掌管缉捕和刑狱。“朝日、夕月、耕耤、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每逢大型朝会和其他重要活动,锦衣卫们都穿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紧随在皇帝左右。 也就是说,飞鱼服和绣春刀是锦衣卫在正式场合的标配。如果我们回到明朝,看到有人穿着飞鱼服,拔出绣春刀...
五代十国只有短短53年,遗留至今的铜镜数量不多,品种稀少,在中国铜镜史上是一个几乎被忽视的阶段,但它在构建中国古代铜镜史上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链环。由于五代铜镜恰处唐代铜镜铸造高峰时期和宋代铜镜衰变时期的两者之间,其形状样式、图案纹饰和铸造工艺既承接了唐代的风格,又开启了宋代新的源流,因而积累五代铜镜的实物资料显得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990年10月江西省瑞昌市花园乡油市小学平整操场时发现了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