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一:东魏贴金彩绘石雕三尊立像 1996年10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青州市博物馆馆长王华庆像往常一样到博物馆对面的范公亭公园中晨练,当他经过博物馆对面的学校操场时,发现在操场施工的推土机推开的土质与周围土质完全不同,而且有一个洞口还暴露在外。职业的敏感和对龙兴寺的牵念驱使他赶紧跑过去,制止了正在施工的推土机,迅速让人找来考古专家夏名采,两人自己动手,向下挖了下浮土,赫然发现洞里暴露出的佛像,他...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山西大同不断有北魏遗址、窖藏和墓葬被发现,出土了大量反映这个时期文化的器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石雕柱础、波斯银盘、鎏金高足杯和玻璃碗等,充分反映了北魏王朝汉化和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繁荣程度。但真正能够深层次反映这个时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则是大量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陶器。本文选介的这几件陶狗、陶猪、陶羊就是其中的一类代表性作品。 釉陶子母狗(图1) 高...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施工,北魏宣武帝景陵“水害治理工程”现已按计划如期完工。自2016年元月起,景陵“封土整治工程”正式启动,预计2016年9月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在此期间,北魏宣武帝景陵园区仍将继续封闭。 景陵位于洛阳市北郊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院内,是北魏宣武皇帝的陵寝,1992年发掘后对外开放。2011年9月,景陵地宫甬道、墓室出现水涌现象。2013年初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11日在呼和浩特表示,经其持续考证,考古界颇具争议的内蒙古大青山蜈蚣坝白道岭圜丘,应属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北魏皇家祭祀遗存。 白道岭圜丘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0.8千米处,坐落在蜈蚣坝坝顶西阜海拔1662米的山脊之上,周围山势平坦。据《水经注》记载,北魏时期,白道岭北阜之上建有皇帝行宫。 张文平说,目前对于白道岭圜丘性质的认定,主要有魏...
类似北京天坛的北魏皇家祭祀遗存近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青山山麓发掘完成。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这样距今大约1500年的遗存极为少见。 该遗址位于大青山蜈蚣坝坝顶海拔1662米的山脊之上,周围山势平坦。远望如一个圆形大土包,为一个高大的土筑圆形台基,周缘环绕有土筑垣墙。 据悉,圜丘祭天为历代王朝皇家的专利。《魏书·礼志四》记载:太宗神瑞元年(414年),“又于云中、盛乐、金陵三所,各立...
类似北京天坛的北魏皇家祭祀遗存近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青山山麓发掘完成。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这样距今大约1500年的遗存极为少见。 该遗址位于大青山蜈蚣坝坝顶海拔1662米的山脊之上,周围山势平坦。远望如一个圆形大土包,为一个高大的土筑圆形台基,周缘环绕有土筑垣墙。台基底径东西约35米,南北约36米,高约5米;基顶中部下凹,东南部留有1米宽的缺口似门迹。台基周围发现有陶片、瓷片和残砖...
“目前能够保留下来的或考古发掘出土的北魏皇家祭祀遗存,是极为少见的。内蒙古考古专家日前初步认定,呼和浩特市蜈蚣坝坝顶圜丘遗址为北魏皇家祭祀遗存。”10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负责人张文平博士在接受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坝顶圜丘遗址如一个圆形大土包 张文平介绍,该遗址远望如一个圆形大土包,为一个高大的土筑圆形台基,周缘环绕有土筑垣墙。台基底径东西约35...
仲 威(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碑帖研究课题组组长) 碑帖若论文物价值,当首重传世的珍稀程度,次重捶拓之年代,此碑未见第二传本,故可称为“海内孤本”,其价值与地位完全可与赫赫有名的《张黑女墓志》埒名。 2015西泠秋拍:吉金嘉会•金石碑帖专场 lot2584海内孤本《北魏王子晋碑》 宋拓本 1 册25 开 纸本 著录:1. 郑文焯,《八代碑目广记》手稿(西泠印社2013 秋拍古籍善本专场第3...
日前,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古代百济与洛阳佛教文化交流展——百济定林寺与北魏永宁寺”在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开幕。 洛阳永宁寺(516-534)为北魏著名皇家寺院。考古学家在今洛阳城东15公里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内发现永宁寺遗迹,位于寺院中部的塔基遗址出土大量精美泥塑残件。公元4世纪,佛教传入百济,定林寺是公元538年百济迁都泗沘(今韩国扶余)后的皇家寺院。定林寺遗址从伽蓝布局到出土...
日前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了解到,云冈石窟窟前考古有了重大发现:考古工作者经过一年多时间对第20窟西立佛残存石块的整理研究,基本确定了西立佛的原形态,这是该佛像自北魏坍塌后其形态首次被世人所认识,并有望重现其9米多高的北魏风采。 云冈石窟第20窟属云冈早期造像——“昙曜五窟”之一。窟顶崩塌后主像外露,即为世人广知的露天大佛。大佛两侧为立佛,其中东立佛保存完整,佛像着通肩衣,右手施无畏,左手下垂...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18日对外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已坍塌1500年之久的云冈石窟第20窟的西立佛,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整理研究,根据100多块出土石块的形状,基本确定了大佛的佛衣及手印等形状,这是该佛像自北魏坍塌后其形态首次被世人所识。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
9月18日,记者从云冈石窟研究院获悉,世界文化遗产大同云冈石窟第20窟属云冈早期造像——“昙曜五窟”之一,由于窟顶崩塌,西立佛像原形态一直不为人知。目前,经考古专家整理研究后发现,西立佛原形态依据现有的残存石块数量,有望恢复佛身主体,重现高约9米西立佛北魏时的风采。 云冈石窟研究院书记王雁翔介绍,从去年开始,该院组织考古研究人员,对1992年窟前出土的文物进行考古整理。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
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现仅存主佛及东立佛 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土的130多块西立佛石块研究分析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18日对外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已坍塌1500年之久的云冈石窟第20窟的西立佛,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整理研究,根据100多块出土石块的形状,基本确定了大佛的佛衣及手印等形状,这是该佛像自北魏坍塌后其形态首次被世人所识。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现存...
《南都学坛》2015年04期 【摘要】北魏王朝先后以盛乐、平城和洛阳为都,都城及周边王朝核心区域墓葬分布密集,文化特征有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其内涵变化反映了拓跋鲜卑的汉化过程。盛乐时代,以和林格尔为中心的盛乐地区墓葬属于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平城时代,大同地区墓葬文化因素表现出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相互交融、杂乱相糅的面貌;洛阳时代,洛阳地区墓葬文化反映出拓跋鲜卑完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改造,融入以华夏/汉...
继河北幽居寺北齐释迦牟尼像佛身与台湾佛光山的佛首完成身首合璧后,中国文物大省山西一座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塔,也将待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复后赴台合璧。 记者17日向山西省文物局证实了上述消息。事实上,早在2011年就有石塔身首合璧的消息传出,由于石塔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加之当地文物部门对此事的慎重态度,合璧一事始终未能成行。 不久前,台湾中华海峡两岸一家亲交流促进会3名工作人员专程来到石塔所在地——山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