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山西大同古称平城,曾是北魏王朝前期都城。记者从大同市博物馆了解到,1500多年前北魏孝文帝时期建造的“明堂辟雍”南门遗址一月中旬将对外开放。届时,游客可以一睹北魏“明堂辟雍”局部的风采。 明堂辟雍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其中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祭天祀祖的场所,辟雍是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渠。 北魏“明堂辟雍”遗址位于大同古城东南约2.5公里处,建于北魏...
文字瓦当始于秦汉,多以建筑名称、纪年、记事和吉语为主要内容,北朝文字瓦当多见于十六国后赵邺城、辽宁三燕龙城、北魏平城及六镇诸地,至北齐、北周、隋唐以后,随着佛教文化发展,逐渐被兽面、莲花瓦当取代。 北朝文字瓦当中,尤以北魏平城文字瓦当最为丰富、精致,堪称上乘之作,已发现的内容多以吉语出现,如“大代万岁”“皇魏万岁”“万岁富贵”“忠贤永贵”“永昌长寿”“传祚无穷”“家孙万福”等吉语瓦当。 ...
此为北魏平城当沟之一 作为宫殿屋脊上使用的重要建筑构件,当沟特色鲜明,承汉融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特征的反映 在大同西京文化博物馆北朝砖瓦展区陈列的北魏瓦当中,北魏平城当沟以其独特造型、样式成为整个展区的特色。 北魏平城当沟,尺寸不一,为近半圆造型,直径在17厘米——20.5厘米不等,质地灰陶,样式有别,分人面纹和兽面纹两种。大同古为平城,曾是北魏都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北魏曹天度九层千佛石塔塔刹(左)与塔身(右) 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珍藏着一个千年塔刹,它的“另一半”塔身却远在台湾。两者分离已有数十载,海天相隔,翘首企盼“团圆合璧”。 这个千年塔刹高57厘米,由细砂岩镌刻而成,上为相轮九重,中为复钵承以雉堞状山花蕉叶,四边山花中间有一小佛坐像,山花之下各辟有一龛,内有两座佛像。最下为榫头,可以通过它和塔身合为一体。 若塔刹与塔身合体,...
大同,塞上明珠,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古代汉民族北出大漠和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中转站,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交融的结合带。作为北魏帝都、辽金西京、元朝重镇,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为这座文化名城及周边地区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和艺术瑰宝。其中,大同地区辽、金、元时期制作的瓷器就极具艺术欣赏和美学研究价值。 冯先铭先生在1977年发表的《山西浑源古窑址调查》中首次披露发现了大同浑源窑,并确认了浑源窑的创...
摘要:东汉自刘秀建国,虽明确提出承袭西汉高祖之制,但终献帝禅位,历12帝近200年间,陵寝制度与西汉时相比较无论是在内涵或是文化特质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对东汉陵寝制度的探讨一直为学界所关注。 关键词:陵寝制度 东汉 特征和 北魏 文化特质 汉高祖 刘秀 西汉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课题“多元一统性到统一多样性:东周秦汉历史文化演进的考古学观察”的组成部...
摘要: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社会的佛教发展以“像教”为特征,立寺造像是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存在的佛教信仰行为。云冈石窟作为北魏佛教发展的活化石,反映出北魏“像教”发展对于统治权威资源、管理制度资源、信仰权威资源和国民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依赖性。 【作者】徐婷 陈昌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81-8...
北魏窑炉(ⅢY1)残长13.7米,由窑前作业坑、火膛和烟囱组成。作业坑平面呈长方形,长6.1米,宽6米,深0.7米。作业坑的东部有炉灰堆积,东壁与附近地面均有一层烧结面,表明这里是窑工把炉灰从火膛清出时暂存炉灰的地方。火膛平面呈马蹄形,残高1.1米。火膛口部残缺较严重,火膛两壁下部残留部分是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壁砖,后壁用耐火砖平铺9层,与窑床面持平。窑床平面呈长方形,残长4.7米,宽3.35米。窑室...
初创期白釉剔刻罐,辽代中期,大同窑。山西博物院藏 白釉梅瓶,辽代中晚期,大同窑。山西博物院藏 大同,塞上明珠,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古代汉民族北出大漠和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中转站,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交融的结合带。作为北魏帝都、辽金西京、元朝重镇,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为这座文化名城及周边地区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和艺术瑰宝。其中,大同地区辽、金、元时期制作的瓷器就极具艺术欣赏和美学...
日前,由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西岳庙文物管理处联合举办的“北魏弘农杨氏墓志拓片珍品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拓片陈列、历史讲述和杨氏世系表等方法呈现杨氏家族的发展演化历程。 近几十年来在陕西华阴杨氏祖茔先后出土100多方北魏杨氏墓志,部分志主身份和地位十分显赫。杨氏一脉出自西岳华山脚下自古就有“天下杨氏出华阴”之说,在从北魏孝文帝到孝庄帝短短20年里就出了7位郡太守和32位州刺史,其中...
近日,大同市博物馆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倪润安先生在馆内学术报告厅作“北魏平城墓葬文化的形成与辐射”专题讲座。 大同地区近年来发掘了数千座北魏时期墓葬,不同类型墓葬的型式和丰富随葬品,为认识和研究平城人的丧葬风俗、生活习俗、社会环境以及与周边各类文化的相互影响提供了直接材料。倪润安的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近年来重点从事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墓葬研究。讲座当天,倪润安从平城地区北魏早期墓葬文化因素的...
昨日,山西省考古所侯马考古工作站发布最新考古发掘报告。考古专家日前在侯马市高村乡虒祁村发现一处时间跨度从汉朝到宋朝的墓葬群,其中4座北魏墓葬尤为珍贵,出现了梯形土洞墓与方形单室砖墓共居一处的形制,对研究墓葬形式演变及文化民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发现的墓葬群位于侯马市高村乡虒祁村西北,考古专家共发掘面积13200平方米,清理祭祀坑822座,墓葬37座。其中汉墓8座、北魏墓4座、宋墓25座。本次...
道晗造像碑是河南现存保存最完好的造像碑之一,碑之正面雕尖楣圆拱形大龛,龛高86.5厘米,宽66.5厘米,深28.5厘米。龛梁两端刻二龙回首,口吐莲花化生。尖桃形龛楣浅浮雕坐佛七尊,由于空间的限制,中间一尊较大,两边依次缩小。均高肉髻,面相方圆,通肩袈裟总覆两臂,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后均有莲瓣形火焰纹背光。龛柱上端刻帐饰,中间饰束腰仰覆莲,下端饰覆莲。 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