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文物春秋》 2015年01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冀中南汉墓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分析,解析出冀中南汉墓所包含的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汉代墓葬共性因素和本地文化因素消长变迁的分析,提出西汉时期冀中南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在继承当地传统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因素,至东汉时期,地域文化特征淡化,融入汉文化之中。此外,就各类墓葬文化因素构成中外来文化因素所表现出的特点,提出冀中南汉墓在两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北斗信仰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两汉时期北斗形象大量出现在墓葬中,除了刻画在陪葬器物上,也被直接用于装饰墓室。汉代墓葬中的北斗形象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北斗,它反映了汉代丧葬礼俗情况,在不同时空及信仰群体内其表现形式及其内涵是有很大差异的。 【关键词】汉代墓葬;北斗形象;丧葬礼俗 【基金】延安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
《东南文化》2014年02期 【摘要】汉代的尺度,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其分析表明,两汉时期日常用尺主要有铜尺、骨尺和木尺,其材质、装饰等既有时代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多作为女性用品陪葬。其时一尺的实际长度,西汉和新莽时期一般为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可以视作当时的标准量值。在考古学研究中,...
从考古发现来分析,中国人吃火锅确是有传统的,早在两三千年前上古商周时期,已开始吃火锅了。 那么,古代中国人怎么吃火锅,喜欢吃什么火锅? 商周时期或吃“小火锅”,战国墓内发现“狗肉火锅” 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鼎是商周时期人们做饭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锅。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
5月20日,记者在鞍山市博物馆采访时看到,以“汉梦华章”为主题的鞍山汉墓考古60年成果展正在这里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200组(件)套在鞍山出土的汉代文物,很多都是以往难得一见的。 据鞍山市博物馆不完全统计,1953年至2013年,鞍山市先后发掘了700余座汉墓,汉墓的形制共有5种,分别是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砖石混合墓和瓮棺葬。鞍山市博物馆此次举办展览就是集中展示1953年至2013年鞍...
玉器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各朝各代玉器的工艺、造型、文化内涵均有不同。据文献记载,宋代商贾仿制前朝古物,目的牟利,尤以古玉也为不少。渊源后世的各朝仿古玉器大量出现,传至今日。 汉代文化发展的成就,也使玉器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在中国玉器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清代早期,嗜古入迷的乾隆皇帝,命宫中工匠仿制前朝各代古玉,供其赏玩。也带动民间如苏杭、西安等地仿古玉的大量出现。清代仿古玉,...
昨从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市近日在高新区团山镇发现了两座汉代墓葬,其中一座为大型画像石室墓,墓门上刻着一个勇士手持长矛斗猛虎的图像。考古专家称,这表明墓主人身份高贵,不是一方豪强,就是贵族阶层。 据介绍,汉代时期的汉水流域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在全国考古史上,汉水以北也是汉代画像石墓发掘和保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此次发现,填补了襄阳考古史此方面的空白。目前,挖掘仍在继续。
5月12日,一名考古工作者介绍襄阳骆台汉代画像石墓考古发现。 近日,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团山镇蔡庄村四组骆台自然村南发现一座汉代石室墓,墓室由墓道、甬道、前堂、后室组成,其墓门为绿矾石做成,由两扇门、两个石柱构成,门上刻有“勇士斗虎”精美画像,左右石柱各刻画一持戟小吏。该汉墓的发现为研究当地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资料。新华社发(王虎 摄) 5月12日,一名媒体工作者在拍摄襄阳骆台汉代画像石墓考古...
简介:玉剑饰即是精美的玉器装饰在兵器铁剑上的一种饰物,这种装饰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wei)、玉剑珌(bi)的宝剑,古人名为玉具剑。玉具剑由春秋战国兴起,至汉代达到极盛,汉以后逐渐衰落、消失。历史上,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 《说苑.反质》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
高庄墓群位于新沂市阿湖镇林头村高庄自然村东部,西距淋头河约1公里,北距323省道约2公里。2014年4月至7月,徐州博物馆、新沂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高庄墓群进行了勘探及抢救发掘。 调查可知,高庄墓群所在地表原有多处明显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墩,由于当地居民取土,现地表已经较为平坦,局部略有隆起。考古勘探表明,整个墓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墓葬分区域集中埋葬在一起。此次发掘共清理各类墓葬68座,时...
“天马” “有翼神兽” 汉代“金缕玉衣” 5月18日将迎来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的震旦博物馆特别策划了“汉代动物园在震旦”的先秦两汉动物玉雕展,展出两千多年前战国至汉代的数百件玉器精品,将于5月16日至18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三天。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博物馆”,旨在更少的浪费、更多的合作以及建立在对生态更多尊重基础上的资源合理...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陶器。制陶手工业在汉代得到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泥料的选择和配制越发精细,无论是泥质陶还是夹砂陶,无论是饮食器具还是储藏类巨型用具,都比较精细,成型规整、实用。器物上或刻或划,或施彩或上釉,装饰相当美观,以后历史时代的日用陶器很少能与汉代相比的。汉代日常用陶大多数是灰陶,在烧窑后期,还原气氛控制比较好,灰色浅淡而均匀,质地坚实耐用。此外还有红陶和黑陶,黑陶烧...
汉代陶器,在继承前代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生产规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前代。在诸多的陶器品种中,彩绘陶最为著名。 汉代的彩绘陶器,是在战国彩绘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陕西关中等地汉墓中均有大量的彩绘陶出土。在咸阳杨家湾汉墓中,与彩绘兵马俑同时出土的100余件陶器,绝大多数为彩绘陶。器物内涂朱红,外施彩纹,彩纹以天蓝、白、豆绿、葡萄紫、土黄、石青等色描绘在深赭色陶衣上...
铅釉是在釉中加入铅,以铅的化合物作基本助熔剂,在700℃左右开始熔融。铅釉釉层清澈透明,表面平整光滑,其着色剂是铜与铁,在氧化气氛中烧制呈现出绿、黄、黑、褐等色。其中绿色釉较常见,有深绿、浅绿、翠绿、黄绿等,颜色鲜艳,光彩照人。 汉代的铅釉陶首先发现于陕西关中地区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釉陶,黄河流域及湘江、赣江以北地区的汉墓中均有铅釉陶出土。这些铅釉陶全系殉葬品,器型有鼎、...
汉代时,砖的种类和纹饰更加丰富,其颜色有青灰、褐色等,形状有长方形、楔形,江西于都汉墓还出土有斧形砖、子母口砖等。砖的纹饰有菱纹、水波纹、叶脉纹、变形云雷纹、绚纹、回形纹、同心圆纹、钱纹等各种几何纹,还有的砖带有吉祥语,如“富"、“贵"、“宜子孙"等。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砖面上有押捺的手印和刻画的屋形图案,可能是工人当时在制坯时随意刻画的。 从西汉中期开始,画像石与画像砖日益兴盛。画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