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ⅱ-3 所属地区 天津·塘沽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塘沽区 申报日期 2006 大沽舞龙表演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渔民的一种节日娱乐活动,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摆渡师傅李树清受当地舞狮表演启发自编而成,后来演变为一项深受大沽口一带渔民欢迎与喜爱的娱乐节目。它的制作简单,用藤、竹、麻、木、纸、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个渔民用上两个半月左右就能扎...
遗产编号 ⅲ-19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沧源县 申报日期 2006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流传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永茸寨)、班老乡纳勐村的佤族(布绕支系)民间女子舞蹈。 相传甩发舞是500多年前一个叫叶带的佤族姑娘首创的。传说叶带与佤族小伙子岩奇相爱,一天,他们相约到山箐里找竹笋,竹林里蜘蛛网很多,密密...
遗产编号 ⅲ-21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耿马县、孟连县 申报日期 2006 白象舞、马鹿舞是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红牙白象两类,舞蹈意义相同。马鹿舞傣语原名“...
遗产编号 ⅲ-22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昭阳区 申报日期 2006 昭通四筒鼓舞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又称“跳鼓”、“跳丧鼓”,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汉族居住的农村,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据《周礼》记载:“以路鼓鼓鬼享”,郑玄注为:“四面鼓也,享宗庙时用之”。东周灭亡,鼓人散居民间,...
遗产编号 ⅲ-23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文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纸马舞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壮族村寨的传统丧葬祭祀舞蹈。壮族先民崇拜祖先,深受道教影响,每当老人去世,均要组织丧葬祭祀活动,请舞队跳纸马舞,用来超度亡灵、安祖和驱鬼。 纸马舞一般由跳纸马舞、舞狮子、赶小鬼等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表演,因纸马舞在整个活...
遗产编号 ⅲ-24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古城区、玉龙县 申报日期 2006 东巴舞是纳西族舞蹈,主要流传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近100种套路。《东巴舞谱》是用纳西象形文字系统、详尽记录和描述东巴舞蹈动作的一种典籍,迄今共发现6册,共记录了52种东巴舞的跳法及相关文化信息。 有舞谱记录的东巴舞有以下4种类型:大神舞,...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甘肃·天水·武山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天水市武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属泉州“跳鼓”舞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泉州城乡及晋江、石狮、下南安一带。 内容表现《水浒传》梁山泊好汉化妆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劫法场、抡卢俊义的这段故事。人物角色一般有鲁智深、顾大嫂、孙二娘、阮小二、时迁、燕青、扈三娘、武...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甘肃·庆阳·西峰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庆阳市西峰区 申报日期 2006 西峰区是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间荷花舞文化的历史人文环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享誉世界舞台、载入《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的“荷花舞”就源千这里,庆阳也因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
遗产编号 ⅲ―7 所属地区 甘肃·定西·岷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定西市岷县 申报日期 2006 在岷县小寨、中寨、堡子等乡(镇)的部分村社,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村民集体舞蹈--巴当舞。巴当是一种用羊皮加工的双面手摇鼓(直径30公分,厚度10公分,手柄长50公分),每个村寨的村民一户一个巴当,一个村选一个领舞者--春巴,一个村选一个巴当舞组织者--巴当舞...
遗产编号 ⅲ―11 所属地区 甘肃·甘南州·卓尼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甘南州卓尼县 申报日期 2006 土族民间舞蹈。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康多乡,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夜幕降临时,当地的土族群众喜欢手提盏盏纸糊的红灯笼,由各村寨汇集到广场上,围绕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巴郎鼓(是土族特有的一种短把鼓)舞,以庆人寿年丰。 舞者右手持鼓,左手提灯,在...
遗产编号 ⅲ―13 所属地区 甘肃·甘南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甘南州 申报日期 2006 奇妙锅庄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典型舞蹈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
遗产编号 ⅲ―1 所属地区 安徽·蚌埠·龙子湖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蚌埠市龙子湖区 申报日期 2006 卫调花鼓源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与花鼓灯、凤阳花鼓并称为“凤阳三花”(长淮卫镇原为凤阳所辖)。 清乾隆年间,卫调原是当地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吸收演唱。由于与舞蹈、锣鼓的结合,卫调演化为灯歌的曲式结构(主要表现在起腔、收腔及锣鼓的伴...
遗产编号 ⅲ―2 所属地区 安徽·蚌埠·五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蚌埠市五河县 申报日期 2006 五河临北狮子舞,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图腾、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临北狮子舞源于清末年间,主要流传于五河县临北乡及周边乡镇。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舞的特点,形神兼备,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为主,又...
遗产编号 ⅲ-2 所属地区 上海·闵行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闵行区 申报日期 2006 据当地民间艺人回忆,手狮舞的流传在当地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手狮舞源于狮子灯,当地元宵灯会时人们爱提灯行街,而镇上街道狭窄,观者拥挤,提灯人便用竹竿撑起狮子灯,以利炫耀,手舞足蹈,以示欢乐,尤其是途经大户人家门口,摆开场子,尽情展示狮子灯,于是手带狮舞逐渐产生,...
遗产编号 ⅲ-3 所属地区 上海·南汇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南汇区 申报日期 2006 民间舞蹈《卖盐茶》又名《挑盐?^》、《卖盐婆》、后又演变成《挑花篮》、《花篮舞》,后人有把花篮改成宫灯,又演变成《花灯舞》。 民间舞蹈《卖盐茶》,诞生于元代至顺帝(1332――1333年)时,下沙盐场西鹤坡塘拨赐庄一带。那时候南汇还是一片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