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昨日,鄂州市郭家垴古墓群又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其中两块墓志铭详细记载了一名宋代邵姓高官的生平,这名高官的名字在现在的邵氏家谱上还可以查到,实属罕见。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宋墓由青砖砌成,死者部分骨架仍保存完好。骨架旁边,有一件象征主人身份的银腰带。棺木涂红漆。墓穴还出土大中小三个瓷碗,保存完整。 墓中发现大小两块墓志铭。大墓志铭长90厘米,宽50厘米,刻有大约1000个文字,清晰可辨。考古人员介...
近期,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的发掘引起了广泛关注,继晨报独家披露了这座墓葬是属于沐英之孙沐斌夫妇墓葬后。昨日,整个大墓的考古发掘达到了高潮。沐斌及其继室徐氏的墓志铭相继出土。专家通过研究墓志铭和史料发现,他是一个维护国家统一的大英雄。 沐斌和两夫人合葬在“三室一厅” 昨日,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队员开始在西侧一座长达8米、宽约5米的砖室大墓上进行发掘。记者发现,一个巨大的...
前晚,长沙捞刀河镇广顺村的黄先生和邻居们挖地基建房子的时候,挖出了一块青瓷的墓志铭。大家赶忙请来了文物专家进行鉴定,没有想到专家鉴定后发现,这里真是一座清朝光绪年间的墓葬。 记者在现场可以看到,在挖掘机旁的土质层中一块瓷制的墓志铭文十分明显,这块铭文青边白底,上面刻满了约拇指大小的正楷铭文。其中嘉庆、光绪等金色字十分清晰。 居民黄先生介绍,这一带正在进行建房施工,前晚挖掘时发现了这座墓葬。附近...
享有“中国最大的石质图书馆”美誉的西安碑林,新近发现其收藏的唐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四年)《李训夫人王氏墓志》是一则反映中韩文化交流的新史料。 已有九百二十年历史的西安碑林收藏宏富,其中就有不少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经专家考证认定,二000年出土于陕西眉县《李训夫人王氏墓志》是一则反映中韩文化交流的新史料。据志文所载志主王氏系唐、武周时期的名将王孝杰后裔,在丈夫李训去世后...
记者昨日获悉,厦门同安区五显镇塘边村日前在平整溪仔尾征地时,发掘出两碣清代武职官家墓志铭。墓志铭为黑色辉绿岩质,高0.28米,宽0.55米,四面阴刻楷书共106行,满行23字,楷书铭题为《皇清诰封夫人洪惠林太夫人墓志铭》,距今已有244年。 墓志铭详细记述林太夫人守节54载,侍奉公婆、相夫课子的贤能女德以及50多位三代子孙婚嫁的情况,对于研究清代中叶的武职官所、门荫制度、官家联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
位于金山区朱泾镇五龙村爱国9组的“阁老坟”,日前出土了两通清代康熙年武英殿大学士赠少傅谥文恭王顼龄墓志铭。金山区博物馆馆长奚吉平称,此墓志铭体积之大在上海地区实属罕见,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两块铭石为清代青石,形制呈正方形,边长80厘米,厚15厘米,是在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铭刻的,距今282年。其中一块铭石为篆体阴文,字迹十分清晰。另一块铭石四边均...
因担心雪对现场造成影响,事发地点已经被团团包围,防止外人进入 证明金融街在唐代曾叫“幽都县礼贤乡胡村” 昨天,记者从市文物研究所了解到,1月15日,在西城区金融街丰盛胡同西口附近一处建筑工地发现的一座唐代墓现场勘测工作已结束。经鉴定,该墓为唐末唐昭宗时所建的一座壁画墓。在已被盗毁的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珍贵的墓志。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韩鸿业表示,残存墓室发现...
隋 张通妻墓志成交201600元 北京翰海2008迎春拍卖会于1月13日在北京亮马河饭店圆满结束。拍品共计2600余件,涉及中国书画、玉器、瓷器杂项等类,总成交额为4821万余元。 本次拍卖,亮点频出,隋代《张通妻墓志》拓本以2万元起拍,经过数轮激烈的竞价,以20.16万元成交。《张通妻墓志》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立。志文楷书,共十九行,行十九字;书法结构平正,具有齐陈峻整绵丽的风格,于...
唐代杰出诗人韦应物及其妻、子等人的墓志最近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被发现。 这次发现的墓志分别是韦应物墓志、夫人元苹墓志、儿子韦庆复墓志及韦庆复夫人裴棣墓志。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马骥根据墓志,对韦应物的世系、家族、身世等做了详尽的考证,列出了韦应物的生平年表。 韦应物是唐代杰出诗人,有关他的生平记载非常少,人们只能依据韦应物诗作中提供的线索,努力探究韦应物的生平。这批墓志是唐代石刻文献的重要发现...
昨天,在“2007年中国·越窑青瓷高峰论坛”上,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员蔡乃武提交了《东窑出自上林湖》的论文,用两件新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墓志罐证实:东窑出自浙江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上林湖。 东窑是我国古代有文献记载的一代名窑,被认为是五代、宋时期一处烧造青瓷的著名窑址。其形貌品质和地位堪与柴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比肩。但是,由于缺少考古实证,加上文献记载不够...
在失散民间多年后,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墓碑及墓志铭终于被沪相关部门找到。昨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徐光启和《几何原本》翻译出版400周年。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徐光启墓一直缺失的原墓碑和墓志铭如今已物归原主。 徐光启出生在当时的上海县法华汇(如今的徐家汇),在数学、天文、历法、农业等方面有着重要贡献,他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更是我国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记者从西安文物部门获悉,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近日整理编撰新入藏墓志时,发现了一批刻有敬挽诗歌的唐宋时期民间墓志盖。这是中国迄今为止首次发现刻有挽歌的古代墓志,对研究古代丧葬习俗和诗词歌赋有着重要意义。 据了解,这些墓志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近从外地征集到的,大约有二十多方,时间为唐、五代、宋时期。挽歌刻写在墓志盖的四周,外又环绕线刻几何折线纹和八卦纹。挽歌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排列,以绝句的形式书写...
近期,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乡凤凰村村民杨安武、黄仲庆等人将其在该村凤凰山垃圾场附近邬家圩发现的3块墓志,其中明代2块,清代1块,运送到市博物馆,博物馆对他们的行为表示高度赞扬,并给予了一定的奖励。明代两块墓志为青石,均有残损,从残存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此为一汪姓男性墓志,落款为赐进士第通口大夫加正三品服俸太常寺少卿前吏科给事中入侍经筵奉,文尾有两方印,为阮大成印,下为丙辰进士。阮大成(约1587...
墓志,是记载墓主身份、古代铭刻在石碑上的悼念性文字,一般只有达官权贵的墓葬才会留下墓志。近日,南京地质专家项长兴在江宁汤山镇后村考察后村南朝失考墓神道龟趺时,竟然意外地在当地一户农民家发现了一块神秘的“无字墓志”,记者随后了解到,这块“无字墓志”是26年前村民挖地基时挖出,出土时上面曾经有鲜艳的红色字迹。 “墓志”上的字迹已...
近日,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获悉,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据该馆有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绾、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说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为淄川郡司士。唐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