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ⅷ-39 所属地区 山东·东营·垦利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垦利县 申报日期 2006 佛头黑陶作为黄河口制陶文化的唯一代表,以其造型古朴典雅、雕功精湛细腻、造型及图案大方而深受工艺品爱好者的喜爱,其特点是精巧、挺拔、朴实、仿古。“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有“齐鲁黑陶之花”的美誉,是馈赠外宾...
黑陶兴起于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陶瓷工艺品,它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结晶。它的特点是黑、薄、光,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出紫、靛、银等色泽,故而有“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誉。 距离云南香格里拉县城30公里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汤堆村,是隶属于迪庆州尼西乡,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保留有古朴的藏族民风,还传承着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间黑陶制作工艺。 ...
7日下午,201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墓葬区新出土一只碗,系该墓葬区首次出土这种文物。 当天下午,考古人员像往常一样在该墓葬区发掘,当把143号墓地的土层挖到半米多深时,发现一只较为完整的碗,接着,在其旁边更深处,又露出带角铜斧、削刀等一批青铜器,考古人员正在抓紧清理。 碗从材质看,是黑陶,黑陶碗在现在的生活中已基本消失;从个头看,碗口直径14厘米,深7.5厘米,与...
一看造型。造型是鉴别黑陶收藏价值的第一位。梁先生说,黑陶的各种造型或者代表一种身份地位,或者代表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黑陶中的鸟形壶,是代表氏族的图腾。 二看品相。这些在当时用来作为器皿的实用性黑陶制品,在贵族死后通常用来作为陪葬品,历经四五千年的掩埋,受到地层的叠压、器物与泥土黏在一起,出土几乎无完物,因此,品相成了黑陶价值鉴别的第二要素。 三看图文。有些黑陶上还雕刻有当时的一些图...
山东齐河县是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齐河黑陶是龙山黑陶的一个分支。齐河黑陶作品以严谨精细著称,在选料、设计、造型、雕刻等方面非常讲究。据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副会长、陶艺家王志水介绍,齐河黑陶烧制以传统的馒头窑为主,原料选用黄河河床特有的纯净细腻的红胶土,采用“封窑熏烟渗碳”工艺烧制而成。
陶艺家王志水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被视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 齐河黑陶选料讲究工艺繁复 山东齐河县是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齐河黑陶是龙山黑...
陶艺家曲冰及其作品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章丘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出土器物以黑色陶器为主,又称为“黑陶文化”。 “黑陶在陶瓷材质大家庭中,是一个小品种,以至于小到很多黑陶厂家都对外宣称,是他们使失传的黑陶恢复,这是在是对黑陶的无知,其实西藏、云南等一...
陶艺家曲冰 曲冰在创作 设计当随时代,设计师的理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不断地变化甚至是对自己的否定,但却源于设计师对于艺术创新的渴求,也是促进艺术家成长的动力。 传统纹样+现代感的造型 自我突破和艺术创新是艺术家一生的追求,有人在这条艺术大道上迷失了自我,有人在这一过程中“浴火重生”,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毕业的曲冰,从事黑陶创作...
工艺美术品是技艺技巧的展示,艺术品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所以曲冰喜爱汉代以前的造型艺术,也喜爱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敦兮,其若朴。”在曲斌看来,最好的雕塑,就好像是没有被雕刻过一样。既然古人都认为修饰是多余的,后人为什么要搞怪呢?“道法自然”,艺术之“道”也应如此。
黑陶镂空双层壶 口径8.1厘米,高15.5厘米,1966年出土于青浦区大盈镇寺前村遗址。食物盛器。经碳14测定,此壶距今约5000年,属崧泽文化晚期。壶身分内外两层,内层为折肩筒腹壶,外层为折肩弧腹壶,在肩部和底部相粘贴而烧成。外层器肩和腹部各饰四周凹弦纹,腹部和圈足各饰两周或一周镂雕的圆孔和弧边三角形组成的图案。壶胎灰白,器表施黑色陶衣。器口与圈足边缘分割成花瓣状。整器呈小口卷沿,短颈折肩,圆弧...
黑陶细刻纹阔把壶 高 15 厘米 ,腹径 9.5 厘米 ,福泉山遗址出土。盛放液态食物的器皿。壶身浑圆,上为粗颈,下为圈足,上下对称。壶口前侧上翘制成宽流,相对壶身一侧为阔把,阔把的外侧有密集的直条纹,上有两个小孔,用于穿绳系盖。壶身乌黑光亮,表面刻满精细花纹。流部口沿下是双翼展开的飞鸟正面形象;腹部主体纹饰是几只向下飞翔的鸟,鸟身填刻云纹与纵横相对的平行短线,鸟尾分叉,双脚下垂,具有写实性;陪衬...
黑陶划纹镂孔足豆 口径 20.7厘米 ,高 11.8厘米 ,崧泽遗址出土。食物器皿,也是祭祀时盛放礼品的器具。器型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盛放食物的盘,下部是呈喇叭状的圈足。豆盘浅盆式,圈足为多节式,整个器型轮廓线曲折多变,外表黑铅色。装饰分上下二块,豆盘内底刻划几何形的编织图案;圈足上有三组镂孔,孔为圆形和尖三角形二种,组合的非常别致,从整体看,陶衣铮亮、造型优美。
黑陶竹编纹带盖罐 口径 15.2厘米 ,高 26.3厘米 ,崧泽遗址出土。盛贮器。罐的造型最为丰富,大小各有不同。这件黑陶罐由盖和罐身二部分组成,器盖为浅盘形,捉手为圈足形。罐口竖直,口旁有一圈直沿,沿上有4组小孔,每组3孔,共有12个孔,口沿置小孔可能为防止雨水渗入罐内。罐的肩部浑圆丰满,饰刻划的竹编纹,共22个单元,巧妙地串编一体。这种纹饰反映了先民喜欢使用竹编器皿的生活习俗。罐腹中部饰一周锯...
黑陶细刻纹高圈足豆 口径 17.7厘米 ,高 18.8厘米 ,福泉山遗址出土。礼器。敞口,折腹式豆盘,喇叭形高圈足,圈足饰竹节纹。器身上下及盘内细刻花纹,刻工精细,主题为鸟纹与蛇纹。鸟纹以3或4只鸟作为一个单元,两边是2只侧面相向的飞鸟,圆首,尖长喙,曲体,长尾上翘,两鸟之间又有1或2只正面展开双翼的飞鸟。这两种不同的鸟身均填刻云纹与短直线,栩栩如生,在良渚文化陶器的吸刻鸟纹中最为生动。蛇纹刻于豆...
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0cm,口径19.5cm,底径10.5cm。 罐撇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弦纹。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