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战国晚期镶嵌几何纹敦 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富于生活气息,注重实用而别出心裁,华贵绚丽又不失大雅。此时的纹饰已从过去奔放的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并向图案化方向发展,已无神秘色彩。 战国晚期镶嵌几何纹方壶 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时代特点 1.列国器物大量出现 西周的有铭青铜器属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诸侯国的为数甚少。到了战国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
琉璃中, 最被人熟知的是“战国蜻蜓眼”。 虽然流行于战国时期, 但是它最初却不是中国本土的琉璃制品, 而是埃及与西亚地区的琉璃制品, 它的元素成分属于钠钙玻璃。 当时的“蜻蜓眼”珠 由埃及通过早期游牧民族的自由贸易, 流传到战国时期的中国, 并大受欢迎, 而后被中国的技工运用自己的古代琉璃技术进行生产。 战国晚期的“蜻蜓眼”珠的化学...
双元村战国早中期“蜻蜓眼”(钾钙玻璃)。钟欣摄 中新网成都7月12日电 (岳依桐)记者12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通过对近年来成都市区域内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进行科学考古研究,考古专家发现这些器物为中国先民自己生产的玻璃制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杨颖东介绍,近两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在成都市范围内发掘了多处规模较大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
4月20日 有着商都之誉的河南郑州近日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墓内有部分人骨架呈“张嘴”“弯曲”状,郑州文物部门20日辟谣称,该墓群并非是古代战俘、奴隶活埋殉葬地,属于常见的侧身曲肢葬式。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在郑州市区一处建筑工地上发现古墓群埋葬着很多“战俘”,有的人骨呈“张嘴大叫”惊恐状,有的人骨呈“扭曲”被缚状,现场“惨烈”。 郑州市文物考古院发掘项目负责人刘青彬接受记...
双元村战国早中期“蜻蜓眼”(钾钙玻璃)。钟欣摄 中新网成都7月12日电 (岳依桐)记者12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通过对近年来成都市区域内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进行科学考古研究,考古专家发现这些器物为中国先民自己生产的玻璃制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杨颖东介绍,近两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在成都市范围内发掘了多处规模较大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
战国银虎战国银虎 战国银双虎战国银双虎 战国银卧鹿战国银卧鹿 华夏至迟在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即可制作出具有一定工艺的黄金饰品。但是在春秋战国以前,金银器的制造由王室贵族所垄断,一直附属于青铜工艺,尚未独立成行业。至战国时期,源于青铜工艺的金银器制造有了很大发展,开始出现了金银器皿。而1957年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村战国晚期的匈奴墓中,其出土的大量圆雕银虎、鹿和金虎等动物饰品,就是...
吴越之剑,古今遐名。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百代流传。其中带有“吴王”“越王”铭文的青铜剑,更被视为千古珍品。解放后在河南省周口市先后发现了4件“越王”剑。一件出土于淮阳平粮台,柄已残、扁颈,首作圆形,上有错金鸟篆铭文9字“工人冂工人冂工人冂”。剑格正面4字“王戉(越)戉王”,背面字“佳(惟)匠冂”是造剑的工匠名。两件从群众中征集,保存完整,一剑长57.9厘米,剑格正面错银鸟篆“王戉(越)戉王”4字,...
战国 · 虎纹铜戈 长25.2厘米,宽13.6厘米,高2.4厘米 1972年四川郫县独柏树出土 长援中胡,长方形内。近栏处有三穿。援后部至内两面饰半浮雕虎头,张口吐舌,口中一穿;虎身阴刻,延于内上,内中一穿。戈的一面浮铸一椎髻、腰悬宝刀之人。另一面阴刻巴蜀文图语。援脊下两面均饰滴水纹。
战国 · 银鹰座带盖玉琮 通高7.5厘米 琮射径6.3厘米 孔径5.5厘米 1965年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出土 琮系西周制品,黄玉受沁,形呈扁方柱体,外方内圆,光素无纹,有矮短的圆口的射。上覆圆形银盖,顶心粘嵌扁圆弧凸水晶一枚,盖沿一周透穿四组八个小孔;下配四鹰足鎏金银座,鹰作张口、展翅、站立壮,遍饰精刻纹饰。盖、座系战国制品,出土于西汉墓中。器内有烟熏残迹,系作香熏用。
安徽省淮北市环山东路原总机厂段古墓群位于淮北市第四中学南约20米,淮北市师范大学老校区西约40米,墓群所在地为原淮北市矿务局总机厂旧址北部,处于淮北市古相城城址北部汉墓群分布带上。2016年8月~9月,因淮北市相山区新修建的环山东路从原总机厂段穿过,在开挖下水管道过程中发现汉墓。经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淮北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M20 出土的错金嵌玉铜带...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3.3厘米 宽3.3厘米 高1.1厘米 白玉质,覆斗钮。文字镌刻精美,为白文“长于君相室鉨”六字。此玺为一枚战国时期的官玺,长于君是人名,相室是职官名。人名与职官名连署,在古玺中非常少见,极为珍稀。周叔弢先生捐赠。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2.8厘米,宽2.7厘米,高1.2厘米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通高53厘米 口径45.5厘米 腹围148厘米 鼎,是殷周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此外,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 天津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该鼎附耳,直腹,...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5.4厘米 外径3.4厘米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发掘,是20世纪70年代轰动国内外的考古发现。其中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44幅图像,每图均绘有一个运动姿态各异的人物图形。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即导引)图谱。历史文物中,时代最早谈到行气者,则是天津博物馆所珍藏的“行气”铭玉杖首。 此玉原为合肥李木公旧藏。其拓片20世纪50年代最早刊印在...
战国 1957年河南洛阳小屯村出土 长8.3、宽1.9、厚0.4厘米 此器呈扇面形,周边有对称的脊齿,一般于中部和两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钻一个小孔,供系佩。边缘刻阴线轮廓,内饰卧蚕纹。卧蚕纹因器形略有差异,有的是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也有用粗阴线勾勒反衬出蚕纹形象的。这些手法的应用,表明战国时期璜形器及其图案装饰的制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