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8月2日,契丹辽文化暨第三届契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开幕。来自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的30余所高校和科研所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据了解,研讨以主题发言、分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的形式进行,为期两天。8月2日,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凤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康丹等作了主题发言。 巴林左旗人民政府新闻发...
位于辽宁省凌源市的小喇嘛沟辽墓群是一处保存较完好的辽代契丹贵族家族墓地,出土大量珍贵的金银器文物。然而,大多文物在出土后未采取任何保护及保养措施,甚至发生新的腐蚀,亟待保护修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日前对这些亟须保护处理的器物进行修复。小喇嘛沟辽墓群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凌源镇八里堡村,1994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发掘,共清理了11座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遗物。其中,金银器是重要的一类遗...
如果问大多数人对契丹有着什么样的印象,估计很多人脱口而出的第一反应就是金庸笔下《天龙八部》里的萧远山父子,整本书最大,也是直到最后才破的局就和萧远山父子有关。虬髯善骑,还有胸口那个文着的狼头,都给了很多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这种想象空间也正是来源于我们正史上对这个民族以及其文化只剩下只言片语——契丹文化崛起和消亡都很快很猛,甚至流传于骨血之间的文化脉络也由于文字的断代缺失而几近于无...
崛起于塞北草原的契丹,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民族。 这个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中华大地纵横驰骋了两百余年,在创造一个个辉煌,留下一个个谜团后,突然消失得杳无踪影。 5月13日,由内蒙古博物院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神秘的契丹——辽代文物精华展”将在南宋官窑博物馆名窑传承馆开展,展期三个月。 想探索契丹文化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这次展览共...
1月25日,辽代文物百余件“国宝”亮相扬州博物馆,对外公开展出。此次辽代文物精华展历时三个月,将持续至4月25日。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付宁今天在展会现场称,“展品中的60%是‘国宝’,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些稀世珍品,触摸历史的脉络,体会不同的文化,是我们展览的目的。” 契丹民族发源于内蒙东部西辽河上游。唐末,崛起于北方草原,由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创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统一中国北方,改国号...
辽代的玉器虽然是中国传统玉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具有自己很独特的特色,这与中原传统色彩浓厚的玉器有很大的区别。对后金、元乃至明清、现代的玉器,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契丹族及其生活 据北魏的魏书记载,契丹民族是东胡的一个分支,在汉代时期,北方草原有两个大的部落民族,靠近西侧是匈奴,靠近东侧是东胡(因其在匈奴的东边,所以称之 为东胡)。契丹是匈奴的一支,东胡灭匈奴之后,将契丹并入到东胡中。后...
《“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精华展》自11月10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展以来,受到市民广泛关注,142件套文物,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契丹文明,再现了草原丝绸之路。截至目前,已有5万人参观了该展览,明年1月4日,该展览就将闭幕,市民可在展览结束前免费参观。 该展览通过“美丽的传说”“草原帝国”两个部分,揭示了契丹族的起源、兴盛、成就与信仰。展品涉及瓷器、陶器、武器、玺印等,品类丰富,风格多样。此次展览...
绿釉穿带扁壶 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天津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精华展》10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展览将带领观众走进草原丝绸之路的民族契丹,展示独具特色的契丹文明,再现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区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主要路线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今天的大青山、燕山一带长城沿线,西北贯穿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欧洲地区。草原丝绸之路的...
昨天,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天津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精华展》在天津博物馆隆重推出。 此次展出的文物展示了契丹民族在公元10世纪前后由兴起到发展壮大再到纵横欧亚草原的过程。共展出文物142件套,展品大多为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文物精华,包括双马形金饰牌、契丹文铜印、白瓷单孔鸡冠壶、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等。展览从11月10日开始,明年1月4日结束。
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天津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精华展》,10日将在天津开展,展期至明年1月4日结束。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各类文物142件套,通过“美丽的传说”“草原帝国”两个部分,揭示出契丹族的起源、兴盛、成就与信仰。 展品大多为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文物的精华,包括双马形金饰牌、契丹文铜印、白瓷单孔鸡冠壶、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鎏金乐舞银带饰、蟠龙纹...
为顺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展示草原文明,由天津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精华展将于10日在天津博物馆推出,142件套文物将亮相。展览将带领观众走进见证草原丝绸之路的民族契丹,展示独具特色的契丹文明,再现“草原丝路”。 据介绍,“草原丝路”主要路线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今天的大青山、燕山一带长城沿线,西北贯穿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欧洲地区。“草原丝路”的形成...
记者昨日获悉,11月至12月,天津博物馆文博讲堂将给市民带来“发现契丹——辽代文物精华展”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共分五场,通过《走进契丹——辽朝历史漫谈》《元代青花瓷器与东西文化交谈》《辽代金银器》《契丹民族色彩浓郁的辽代玉器》等向市民介绍契丹文化。该系列讲座免费向市民开放,市民可于讲座日期前到天津博物馆前台咨询处领取讲座门票,或拨打电话83883000进行预约。
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10月21日表示,内蒙古文物与植物考古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在植物研究界保留着以契丹表示中国的拉丁文命名规则,由此可知中国和契丹是一体的。其论文《金莲花、铁脚草与契丹相关植物名称》在第二届契丹国际学术研讨会公布后引起学术界关注,这是内蒙古文物考古界在一带一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王大方介绍,近现代以来,以契丹表示中国的命名通则被引入到中国植物学,在英文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